“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重要教育思想。在初中思品課堂中,由于學生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和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在思品課堂學習中還存在一定的認知困惑。巧用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設置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體悟,從而達到對思品知識的深刻理解,是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有效方法。
一、課例再現
在學習蘇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七課“關注經濟發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時,學生對我國“分配制度”的理解認識不清。教材對我國的“分配制度”是這樣闡述的“我們還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對于什么叫做“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很多學生顯得似懂非懂。
從學生疑惑的表情中,我察覺到了他們的困惑。這時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假設小明家里有五口人,小明的爺爺在某國有企業當工人,該企業每月發給小明爺爺工資4000元錢。小明爺爺的收入分配屬于什么呀?”學生很快回答:“屬于按勞分配收入!”
“很好!”我接著又問:“小明的奶奶從國企退休后受聘某私企人事科長,負責管理該私企的人員招聘和工作安排,該私企每月付給小明奶奶3000元錢。小明奶奶的收入所得屬于什么呢?”很多學生回答:“屬于按管理分配!”我在意到還有一些學生沒敢開口,于是又追問:“為什么?”這時一位學生舉手回答說:“雖然小明的奶奶不參加該企業的生產勞動,也沒投資入股,但她主要負責該私企的人事管理,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轉。因此,她也為該企業做出了貢獻,所以她的收入屬于按管理分配!”“回答得非常精彩!”我鼓勵道:“那么還有按資本和技術參與分配的方式,同學們,你們是否能把小明家的故事繼續編寫下去呢?”5分鐘的“小組合作討論”后,有位男生舉手回答說:“假設小明爸爸與該私企業主合伙辦廠,小明爸爸往那個廠投了資金,廠里每年到年底都要給小明爸爸一筆錢,我覺得小明爸爸的收入應該算作按資本分配。”我好奇,這個問題應該有點難度。我問道:“你對這個問題怎么認識得這么準確的?”這位學生回答:“因為我爸爸就是這樣做的!”全班哄堂大笑。這時一位女生舉手回答說:“那我也明白了,假設小明的媽媽是個專職的服裝設計師,很多服裝廠購買小明媽媽設計的服裝圖紙,那他媽媽的收入分配就應該算作是按技術分配。因為,我媽媽就是位專職的服裝設師!”全班再次哄堂大笑。
我繼續設置生活情境:“同學們,假設小明還有一位叔叔在私企里做普通工人,他的收入分配和小明爺爺的收入分配都屬按勞分配嗎?”學生們頓時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去回答這個問題,眼神中期盼著我給出答案。這時我做出了解釋:“同學們,在我國,按勞分配是指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堅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有勞動能力者不勞不得。小明爺爺所在的國企屬于生產資料公有制企業,小明爺爺在國企當工人,其收入分配自然屬于按勞分配。但小明叔叔的收入分配卻不能算作按勞分配。這是因為,小明叔叔所在企業是私營企業,不屬于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在我國,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都算作生產要素,具體而言,小明叔叔的收入分配方式應該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學生們恍然大悟,我也如釋重負。
二、課例給教學的啟示
1.研究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是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前提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已經將初中思品課程定義為“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強調了初中思品課程生活實踐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要研究學生的生活世界,而研究學生的生活世界是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前提。
其一,我們要研究初中生生活世界的內容。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從內容上來看可分為“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這三大類。在這三大類的生活中,初中生的“學習生活”和“家庭生活”時間占據了他們全部生活時間的絕大部分;“社會生活”時間占比相對較少,這使得初中生對社會生活知識相對而言比較缺乏,這與由初中生的角色特點和年齡特點有著很大的關系。
其二,我們要研究初中生生活世界的特點。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具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真實生活與虛擬生活相結合;二是在“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這三大類生活中,“社會生活”時間的比重會隨著初中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擴大。網絡世界的出現使得初中生多了一個虛擬的生活空間。在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不斷交替轉換中,初中生的道德認知、法律意識、心理狀態往往會出現認知混亂和人格缺陷的狀況。而隨著初中生“社會生活”時間比重的逐步擴大,這種混亂和缺陷又使得初中生在處理具體的社會生活問題時顯得思維混亂和手足無措。
2.研究初中生對生活問題的認知特點是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關鍵
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將逐步得到完善,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還顯得不夠成熟和理性,還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初中生對生活問題的認知特點,從而準確地加以把握和引導。
第一、要把握好初中生由認知的不全面向全面發展的特點。初中生的認知能力與小學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初中生開始注重個人意識,對老師和家長的話產生了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但由于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特點,加之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初中生的認知還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對生活中現實問題的分析往往不夠全面。思品教師要充分認識初中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在課堂提問中要巧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的“補充回答”、“多角度回答”等方式逐步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好初中生由感性認識逐步向理性認識發展的特點。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斷發展,對問題的分析逐步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展。但在這一階段,學生的理性認識還不夠成熟,對很多問題的理性認識還處在“經驗型”階段。有時,學生對一個抽象概念的認識還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或借助他人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分析。對于這種分析,“感性認知”的幫助很重要。這就啟示思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抽象問題不能想當然的認為“這個問題不難,學生應該能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于成年教師所具有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問題“生活化”,借助于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設置逼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的角色融于其中,借助“感性認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第三、要把握好初中生由認識的單一性向認知的辯證性發展的特點。隨著學生生理、心理的不斷發展,到初中階段,學生在“感知覺”“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發展尤為迅速。初中生的認知能力也由認知的單一性不斷向認知的辯證性方向快速發展。在初中階段,思品教師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對問題進行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消除學生在思品課堂學習中的認知誤區。
3.研究教材內容和課堂環節,將教材內容“生活化”、設置“生活化”的課堂環節是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重要途徑
其一、在對教材內容的研究中,要注重將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能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消除認知上的困惑。隨著思品課程的改革不斷推進,思品教材越來越“生活化”了。但思品教材中有關“法律”、“國情”等方面的知識由于其專業性較強或者學生缺乏相關知識的生活經驗,這導致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認識一知半解,產生認識困惑。注重研究教材內容,巧妙設置生活情境,將學生不易理解的教材內容“生活化”是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一條重要途徑。
其二、在對課堂環節研究中,要注重設置“生活化”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能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消除認知困惑。“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節可以體現在“問題導入”、“合作探究”、“自主展示”、“鞏固拓展”等環節中。每個環節的“生活化”沒有固定的內容和模式,可以是教師講的一則故事,也可以是大家都愛聽的一首歌曲,可以是學生表演的一部小品,也可以是師生都愛看的一部影視作品。只要有利于學生對問題認識和理解的生活內容,都可以將其設置成具體的生活情景,內化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中,這是達到消除學生認知困惑的又一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