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中考命題意圖和思路而實現本文主題:“能力立意”下的學科滲透,并試圖通過學科滲透的歷史及語文教學的梳理,指出其兩種主要形式,最終指出其實現的關鍵點乃是教師角色的轉換。
【關鍵詞】能力立意;知識遷移;學科滲透
現代社會,隨著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表現在教育上,必然相應地要求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這就勢必要求我們的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框架,在組織教學中,能夠進行學科間滲透教學。從近代教育發展的角度看,最早提出學科滲透的當屬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他在《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提出“綜合教學是建立在它自身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它能夠承擔教育所要求的建立整個思想體系的任務?!边@里,所謂的“綜合教學”某種意義上即是指學科間的滲透。不過在赫爾巴特的思想世界中,其“綜合教學”僅僅是基礎知識的綜合。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強調學生能力的學科綜合與滲透的教學理念才在西方蓬勃興起。比如美國的STS課程即是典型代表,而其綜合性主要表現在:
科學知識的選擇不再是“學科本位”,而是打破了單一學科的界限,在某一學習主題中融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知識,體現出學科知識的融合性。
將科學知識、技術應用和社會問題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以科學的知識、原理和命題為邏輯線索組織課程的傳統思路,體現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個要素的密切聯系。
就學科與學科間的滲透方式而言,一般而言無非“知識遷移滲透”與“情感價值滲透”兩種方式。
所謂“知識遷移滲透”,是指在依據教材概念、原理的基礎之上,并圍繞教材上的概念、原理選取教材之外的材料,進行知識的遷移,從而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這里,需注意的是“知識遷移滲透”與赫爾巴特所謂“綜合教學是建立在它自身的基礎之上的”中的“基礎”(強調知識滲透)的區別。所以在我們平時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學科間滲透。比如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史”的文章,學生在正確理解文章主旨時,必須首先理解歷史背景,惟其如此,學生才能更清晰意識到作者的創作意圖。反之,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否符合史實,必須依靠歷史史料的辨析、考證。以蘇詢《六國論》為例:文章開頭即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意思是說:六國破滅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戰役打不好,而是因為其弊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就虧損,這是秦國滅亡的原因。蘇洵的觀點是站在六國立場上看的,卻忽略了秦自商鞅變法以來一天天強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進行文史學科之間的“知識遷移滲透”過程中,必須注意兩門學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
從另一方面看,僅僅完成“知識遷移滲透”所謂的“能力立意”并未真正完成,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最后一項要求: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才是根本,但所謂的情感價值的培養首先必須建基于“知識遷移”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實現“知識遷移滲透”這一培養目標之后,還必須進行,所謂的“情感價值滲透”,而歷史作為“人文學科之母”其旨歸亦是落實到“人文精神”的培養之上。因此,“情感價值滲透”與“知識遷移滲透”就好比歷史這只“大鳥”的兩只翅膀,其之間的關系可謂“一體兩翼”。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在任何知識體系之后總包含著一個“價值系統”。這一說法的依據是:“無論是知識還是價值都來源于人之所以為人的整體經驗?!倍咧g關系是相互依存、互為體用的。明白了這一點,教育的最終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其意義才能彰顯出來。
以今年的中考文史兩道題為例,首先給出一個主題:人類文明歷經千百年的隔絕、碰壁、交融,不斷走向新的“解放”。要求學生依據材料結合本題的主題,回答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始終圍繞著文明的沖突與融合,乃至“解放”。而第一問以“軸心時代”為時代背景,要求學生分別列出中西方幾位大思想家的思想,從命題立意角度看屬于“知識的遷移滲透”。而二三兩則材料則以明清之際思想為背景,并且在這思想背景后面所隱藏的是孔子思想與封建專制的關系。在李贄等人眼里,孔子是封建衛道者,而聯系《論語》中孔子的形象,那是一個充滿智慧,有著悲天憫人情懷的智者。何以會反差如何之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在完成在“知識遷移滲透”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去進行價值判定,最終完成“情感價值滲透”。而要完成這一預期。
上文具體論述了 “能力立意”下的學科滲透的主要的兩種理論形式。從實踐的角度看,完成這一預期,關鍵還是在于我們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的突破。所謂“突破”即是要求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創新。而這個突破,首先是教師角色的突破,要改變過去“填鴨式”教學的模式,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充電,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鐘啟泉教授在《有效教學的價值》中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的發展。而這個“專業”即是上文所說的“教學方式上的突破”,即由“知識傳遞型”轉向為“知識建構型”。
總之,在“能力立意”下的學科滲透,不管其理論形式如何變化,其關鍵點還在于我們教師角色的轉變,我深信在新課改不斷深入貫徹中,我們的教師亦會不斷成熟……
【參考文獻】
[1]楊明全.STS課程:類型、特征及改革走向,《教育研究》,2007年8期.
[2]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2007年6期.
[3]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東方出版中心,1991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郭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