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課堂有效教學實施數年來,哪種教學方法最常見、最有效,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堂討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堂討論;有效教學;課前準備;精心組織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基礎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課堂討論是實施有效教學最常用方法之一,課堂討論是學生根據自己、同學、課本或教師所提問題,在班集體中,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迪、相互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方法。課堂討論的形式:同桌討論、前后左右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課堂討論的主要特點: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講解法的單向交流,也不同于談話法的雙向交流,而是討論成員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師生可以及時獲得信息反饋。
課堂討論有哪些主要的作用?
1.做回了主人 激發了興趣
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傳統的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考慮學生的興趣、需求、疑惑和態度,為應試而學習,只好強打精神去聽課、記筆記,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突出。而課堂討論一改傳統做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從被動聽課、記筆記轉變為主講人,課堂也從一言堂變為群言堂。充分肯定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的學習動機也發生了轉變,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種主體意識的回收與覺醒,會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進而釋放出巨大的潛力。課堂討論不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在課程改革的歷史長河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活躍了課堂 提高了效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 “一言堂”,教師口干舌燥,學生噤若寒蟬,甚至昏昏欲睡。在運用課堂討論中,學生參與其中暢所欲言,積極性、主動性得到調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學生的心情也輕松愉快。記得在教《端午日》時,講到“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加之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一句時,先讓學生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繪的情景,然后提問:假如你身處當時的情景,此時此景你會想起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呢?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相互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開拓,理解也更加深刻,課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3.培養了精神,促進了成長
課堂討論組織好了,它既是平等參與,人人發言,合作學習的表象過程,又是用思維碰撞思維,用智慧點燃智慧,用情感溝通情感的實質過程,更是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相互學習的平臺過程,它有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團結協作、平等競爭、健全人格的精神意識。而在缺乏討論的課堂中,學生容易養成被動盲從、缺乏自主、唯唯諾諾等不良習性,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那么,怎樣才能運用好課堂討論呢?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探究出課堂討論的有效途徑。
一、課前準備
1.選題精當 討論題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討論的成敗。因此,所選的討論題,①要具有針對性,即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和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針對理論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點。②討論題的難易要適度,要從學生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實際出發,不能太深難,也不能太簡單,否則,學生要么談不深,談不透,無話可談,出現冷場,要么沒興趣。③討論題的設置要有層次、有范圍,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全班學生都能投入到熱烈的討論中,在激烈的爭辯中通達事理、明辨真諦,達到整體參與、普遍提高的目的。
2.內容準備 ①教師對討論題內容要深入鉆研,全面把握,對討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充分估計,并做好回答和引導的準備。②學生帶著老師安排的任務,通讀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收集相關證據,整理備用。
二、營造氛圍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尋求真理的場所”。只有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人人想說,人人敢說,人人樂說。這就要求教師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師生之間沒有距離,學生之間關系融洽,整個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師生其樂融融,暢所欲言,課堂討論也就默契自然。所以,教師平時就應該多走進教室,走近學生,與學生多交流,關心愛護他們,從心靈上密切與學生的關系,縮短與學生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精心組織
課堂討論,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盡最大量讓學生說,不準確、不到位由同學先補充,不正確也由同學先修正。偶爾出現跑題、卡殼、冷場、鉆牛角尖、互不交鋒、互不相讓等場面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調控氣氛,及時采取不同方法,加以組織、控制、誘導、點撥,以保證討論順利進行。
四、點撥總結
課堂討論,教師的點撥要及時、要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始終掌握討論的方向,提高討論的質量,提升課堂效率。教師的總結包括,①對討論中準備充分、表現積極、發言踴躍、有建樹的同學,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揚;②對學生在討論中發表的見解、觀點,結合教材進行歸納,使其系統化和條理化,便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知識;③允許學生保留一些有爭議,對觀點一時難以統一的同學,引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關注并驗證;④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作必要的指導;⑤要指出討論中的缺點、不足和今后討論注意的問題,以提高下次課堂討論質量。
【參考文獻】
[1]蘇教版語文教材及教參7-9年級 洪宗禮主編 .
[2]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
[3]《江蘇教育》2012年3-6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岔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