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倡導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真正地張揚個性,獲得豐富的語文素養。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貫徹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有效地解讀。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課堂成果真是精彩紛呈。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有效解讀的幾種方式:
一、圍繞文本,真誠對話
人說:“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定要記住:這一千個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成為霍拉旭。也就是說,在評說文本的過程中,一定要緊緊圍繞文本來進行評說,而不能脫離文本來評說。在多元解讀中,需要讀者在文本中馳騁思維,需要讀者發揮其個性想象,需要讀者用心用情去體會深藏在字里行間的意蘊。
比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故事時,設置了這么一個多元理解題:“當徐悲鴻聽到這個外國學生的話之后,你覺得他的心里會怎么想的?”
生1:我如果是徐悲鴻應該是很氣憤,會想一定要用自己的實力來證明中國人的可以的。
生2:徐悲鴻會想:在這里,我不僅僅是我個人,我還代表我的國家。我可以讓別人恥笑自己,但是我絕不能讓別人恥笑我的國家,恥笑我們中國人。我一定要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生3:他是無知的,我不必與無知的人生氣,我要做的是讓他感到自己的無知。
生4:為中華精神之振興而畫畫。
學生的思緒馳騁在文本之中,圍繞著文本前后的內容,設身處地地思考著徐悲鴻的心理活動會是怎樣的,并且能夠用富有個性的語言來進行表述。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浪賽過一浪聲。在這樣的多元解讀的課堂中,師生之間進行了真誠的對話,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了真誠的對話,學生和學生之間也進行了真誠的對話。在真誠對話中,我們讀出了文本的內涵;在真誠對話中,我們讀出了文本的精神。
二、拓展文本,升華情感
文學文本有很多的空白,這些空白需要讀者去填補、擴充。而這填補、擴充的過程,讀者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化的理解。因此,學生可以在熟讀課本的基礎上,按照自己對課文內容及情感的理解適當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達到多元解讀的效果。
再以《徐悲鴻勵志學畫》為例,在課文教學的結尾引導學生:“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徐悲鴻說什么呢?能以不同的身份來說嗎?”這時,教師就適當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身份來說。
生1:如果我是徐悲鴻的老師,我會對他說:“你是中國的驕傲。”
生2:如果我是徐悲鴻的朋友,我會對他說:“好樣的。”
生3:我想以學生的身份對徐悲鴻說:“我要向您學習,做一個有傲骨的中國人。”
再比如,教學《第一次抱母親》的時候,學生們都被母子情深感動了,筆者就問學生:“當你被感動之后,你最想說什么?”
生1:世間最美的情感就是親情,無論在什么時候,親情所傳達出來的力量都是巨大的。
生2:以前都是媽媽抱著我,我卻從來沒有像媽媽抱著我那樣抱過媽媽,所以,我覺得媽媽愛孩子勝過孩子愛媽媽。誰要能夠懂得像媽媽愛孩子一樣愛媽媽,那他就是真正的孝子。
生3:愛是偉大的。但愛不是放在嘴巴上,也不能夠藏在心里面,應該把這種愛表達出來。
學生們說的多好,他們能夠說出這樣的話語,看來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愛,也體會到了母愛的深沉,自己是很難回報的。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對文本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學生在對文本拓展的基礎上,又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
三、批判解讀,多元開花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是消極地接受文本思想,而是有思辨性地區閱讀,積極主動地區發現、生成文本意義。作為教師也應引導學生批判性地閱讀文本,不要一味地盡信書,對于文本中有爭議的地方應該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讓文本在批判解讀中綻放多元之花。
比如,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時,有一段是這么描寫的:“我們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從高空落下來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極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卻不能把石塊滴穿。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它沒有專一的目標,也不能持之以恒。”這段話放在這里,用雨水與水滴進行對比,從而突顯水滴的持之以恒,雨水的不夠專一。這似乎對雨水來說不夠公平。沒有雨水何來的水滴呢?假如雨水也專一,那么世上的物又如何生存呢?不都帶上小洞洞了嗎?所以,物各有其位,各有其用,不能偏頗地評價一個物。這好比人做事情,有時候需要專一,有時候就不一定需要專一了。在課堂之上,有位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看法:“老師,難道做任何事情都要專一與持之以恒嗎?我認為對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不對的事情就不要持之以恒。有時,持之以恒就是錯誤的。如果雨水持之以恒就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就會對天地萬物帶來災難。滴水穿石體現出了持之以恒的道理,是在告訴我們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放棄,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雨水是不能穿石,但它化為雨滴就可以穿石。雨水是用來滋潤大地萬物的,它的精神境界也是很高的。所以,在這篇課文中,能不能把雨水的這段刪去呢?這樣會不會更好?或者換成其他的物來進行對比也可以。”
這個學生沒有機械地接受課本知識,而是用了批判的思維方式來解讀文本,還“雨水”一個“清白之身”。所以,他的建議是非常好的,把雨水這段刪去或者換成其他的物來進行對比。
總之,多元解讀是要圍繞著文本來進行,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文本、拓展文本、升華文本,讓文本在學生的思辨思維中綻放出燦爛的多元之花。而課堂教學也在學生的多元解讀中生成精彩,教學質量在多元解讀中提升層次,閱讀思維在多元解讀中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