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本細讀,是指讀者對文本的語言、結構、表達方式、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等內容進行入乎其內,精細入微的體察和品味,進而獲得直抵文本內核的解讀和感悟。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展開文本細讀,品悟文本的內在意蘊呢?本文以蘇教版語文教材《剪枝的學問》的教學為例,進行初步的探討和闡述。
一、捕捉文本細節,細細品味語言內涵
我們知道,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活動的描寫、思想內涵的表達,都是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描述的,因此,文本中每一個字、詞語、乃至標點符號,作者都是精心選擇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文本,“沉入”到語言文本中去,細細品讀每個字、詞語的內涵,將文本由薄讀厚。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段落,捕捉文本的細節,引領學生細細品味語言的內涵,獲得更為豐富、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在本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王大伯是一個技藝嫻熟,經驗豐富的種桃能手呢?我這樣展開了教學:
出示課文的這樣一段話:“咔嚓、咔嚓”,隨著剪刀揮舞,一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這段話,看看讀出了什么?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王大伯為什么能剪得這么快,這么熟練?這樣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緊扣“咔嚓、咔嚓”,“剪刀揮舞”等詞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王大伯的速度快,而接下來的追問則讓學生在更深層面理解了王大伯的經驗豐富,文本細讀中學生逐步學會了如何去琢磨和品味語言文字。
二、緊扣關鍵詞語,引導深入解讀文本
在文本細讀中,除了捕捉文本的細節外,教師還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展開細細品讀。所謂關鍵詞語,可以是文本中凸顯文本思想內涵的詞語,也可以是學生較難理解而又頗為重要的詞語。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文本解讀而言,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師緊扣這樣的關鍵詞語來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本文的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將信將疑”一詞,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我分三個層次展開教學:從字面上理解,這里的“信”是什么意思?“疑”是什么意思?“將信將疑”是什么意思?在學生理解“將信將疑”的字面含義后,我繼續提問:聯系以前學習的課文,你可以換一個詞嗎?引導學生聯系《狐假虎威》一文中的“半信半疑”來理解“將信將疑”的含義。最后,我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展開思考:文中的“我”相信的是什么?懷疑的又是什么?既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又為作者想要親眼目睹桃園的豐收打下了伏筆。
為什么選擇“將信將疑”這個詞語作為關鍵詞,一是因為學生較難理解這個詞,需要借助已有的經驗來理解詞語的釋義;二是因為理解這個詞語在本文中的含義對于文本的理解而言,至為關鍵。
三、精心設置懸念,明晰心理變化脈絡
文本細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品味語言,品味思想內涵,也包含著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結構、表達方式的剖析和解讀。當學生在細讀中逐步感知和領會文本的結構,表達方式后,學生對文本有了更為宏觀的把握,可以說是“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在更高層面上去解讀文本,獲得文本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在本文教學中,我跳過第四自然段,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剛才我們說小作者想要眼見為實,那么到了暑假,當他再一次走進桃園,他有沒有看到豐收的場景?其實文中有一段就預示著有這樣的豐收場景,是哪一自然段?當他看到桃園豐收時,他是怎樣的心情?(“又驚又喜”)最后,我引導學生思考,文中除了“又驚又喜”、“將信將疑”,還有兩個描寫小作者心理的詞語,你能找到嗎?你發現這四個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了嗎?
這樣教學的目的在于,巧妙設置懸念,采用倒敘的解讀方式,變“平鋪直敘”為“微波蕩漾”,讓學生始終對文本的解讀充滿新鮮感。同時,對四處描述作者心理的詞語的提煉,也讓學生發現文本以作者“心理變化”為脈絡的結構方式。
四、依托拓展延伸,多層感悟文本內蘊
運用文本細讀來展開閱讀教學過程,還需要教師不斷豐厚自身的文學底蘊,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進而,在文本細讀的過程,獲得直抵文章思想內核的理解和感悟。也需要教師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多層感悟文本內蘊。在本課的結尾,我設計這樣的拓展:生活處處皆有學問,聯系生活經驗,從剪枝的學問中,你想到了哪些類似的學問?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嗎?在學生聯想到棉花的“掐頭”,黃豆的“去葉”等事例后,我繼續進行引導,你覺得這些事例都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最后,我展開這樣的總結:其實,對于我們漫長的人生而言,“減少”就是一種“舍棄”,“增多”就是一種“得到”,在“舍”和“得”之間,只有所“舍”方能有所“得”,“舍得”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事實上,從“剪枝”到“掐頭”“去葉”的拓展,實際上是尋找類似的生活中的學問,而對這些事例所蘊含道理的感悟則提升到“減少是為了增多”這一層面的理解,而“有所‘舍’方能有所‘得’,‘舍得’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則是上升到哲學層面的理解和解讀,韻味深長而悠遠。
總之,教師只要尋找到文本的關鍵,引領學生細細品味文本的語言、結構、情感等內容,學生也就必然會對文本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解讀,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西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