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走進當下的閱讀教學,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僅關注文本“寫什么”,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用在理解關鍵詞、品味重點句、賞讀核心段上,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感悟,輕運用”的現象,而對文本的表現形式,即“怎么寫”的問題缺乏研讀,忽視學生對言語的內化吸收,將感受文本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束之高閣”。語文教學最終目的應當是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內容”,讓學生得意,也要關注“形式”,讓學生得言、得法。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如何從語言文字運用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表現形式,并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回歸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終極目標呢?
【關鍵詞】換詞比較;感受作者遣詞準確
[案例]國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的“冒出來”還可以換成什么詞語?
生:我覺得可以換成“長出來”。
生:可以換成“鉆出來”。
生:還可以換成“露出來”。
師:同學們,你們換得都不錯,但是作者為什么在文中用“冒出來”這個詞語,而不用你們說的這些詞語呢?(學生思考,無人舉手)
師:同學們,你們試著將自己想換的詞語放到句子中和原句對比著讀一讀,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生:我覺得用“冒出來”讓我們感覺到荷花生長得非常快。
生:用“冒出來”讓我感覺到荷花好像在和其它的花比賽,看誰先長出來。
生:用“冒出來”讓我感覺到荷花好像急切地想長出來看看外面美麗的景色。
師:你們回答得真精彩,你們覺得作者用“冒出來”這個詞語描寫白荷花準確嗎?生動嗎?
生:準確、生動。
師: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你們不僅明白了這個詞語的意思,還體會了作者準確運用詞語的技巧。你們能學著作者準確地運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嗎?
生:泉水從泉眼里“咕嘟咕嘟”地冒出來。
生:春雨過后,春筍一下子從土里冒出來。
生:春天到了,小草從石縫中冒出來。
[點評]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捕捉、品味那些經過作者精心錘煉的詞語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教學中,如果僅對這些詞語進行品讀感悟,琢磨體會,領悟意思,感受表情達意作用還不夠,我們還要考慮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的,以便于學生在今后的表達中正確合理地運用。本案例中,教師采用“換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把“冒出來”換成其它詞語,然后再與原句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遣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最后讓學生嘗試準確地運用這個詞語進行說話。學生在分辨詞語細微差別時,語感得到了增強,思維得到了發展,學生對語言的把握更加準確,學會了基本的表達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者關注的不僅僅是詞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關注語言的表現形式,實實在在地落實了詞語的運用。
重點段:調序揣摩,體會作者構段方式
[案例]國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學完了第四自然段,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讀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寫樟樹的呢?
生:作者先寫了樟樹的枝干,然后寫了樟樹的樹葉,最后寫樟樹蓬蓬勃勃。
師:你回答得很好,如果作者在寫樟樹時把順序調整一下,先寫枝干,再寫樟樹蓬蓬勃勃,最后寫樹葉,你們按這樣的順序讀一讀,看這樣寫,好不好?
生:這樣寫,不好。作者先寫枝干、樹葉,這是寫樟樹的一部分,最后寫樟樹蓬蓬勃勃,這是寫樟樹的整體,調一下,就沒有順序了。
……
[點評]這個案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學會“先分后總”構段方式的運用,采取了三步走:第一步,讓學生試著把“先分后總”的構段方式調整一下順序讀一讀;第二步,讓學生探討作者只是分寫或者只是總寫,行不行?前兩步的教學,采用“調序揣摩”的方法,重在讓學生體會“先分后總”構段方式的好處和妙處。第三步,讓學生說一說“先分后總”構段方式在以前的作文中有沒有用到過。這樣做到遷移拓展,加深對這種構段方式的理解。應該說,整個教學,教者緊扣“先分后總”這一構段方式,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容,揣摩文章的寫法,使學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語言之美,又能領略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遷移拓展,實實在在地落實了構段方式的運用。
篇章:回讀品味,領悟作者謀篇巧妙
[案例]國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黃河的主人》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課文學到這兒,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生齊讀課題:黃河的主人)既然課題是黃河的主人,那么課文應該寫誰呢?
生:應該寫黃河的主人——艄公。
師:那么課文除了寫艄公,還寫了什么呢?
生:還寫了黃河、羊皮筏子、乘客,還有我。
師:是啊,從課題來看,課文只要寫艄公就可以了,為什么作者還要寫黃河、羊皮筏子、乘客,還有我呢?
生:寫黃河的驚濤駭浪,寫羊皮筏子的輕小危險,寫我的提心吊膽,寫乘客的談笑風生,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艄公的智慧和勇敢,鎮靜和機敏。
生:這是為了襯托艄公的形象。
生:“我”越是提心吊膽,越能襯托艄公的勇敢、鎮靜。乘客越是談笑風生,越能襯托艄公的智慧、機敏。
……
[點評]在實際教學中,探究作者謀篇布局的手法,應該避免脫離文本圍繞謀篇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講授與操練。教學中,應該在學生研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文本適當地進行滲透和指導。本案例的教學,教者就是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從課題看只要寫艄公就可以了,為什么作者還要寫黃河、羊皮筏子、乘客,還有我呢?這時,教者再讓學生進行思考,初步感受襯托的寫法,接著教者采用“回讀品味”的方法,巧妙地進行“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必要的謀篇意識的滲透,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實實在在地落實了篇章表現方式的運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