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聽了一位年輕教師執教的《碧螺春》一課。其中的一個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像一面鏡子,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催我反省。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上課伊始,老師首先帶領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然后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碧螺春經過采茶姑娘的精心采摘和焙茶手的精巧制作,成了中外聞名的碧螺春茶。那它有什么特點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自由地朗讀課文。
(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誰先來說說碧螺春茶的特點?
生1:碧螺春茶的突出特點表現在色、香、味、形俱全。
師:那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分別有什么特點?用一個詞語概括。
生1:色的特點是……
學生1吞吞吐吐半天沒說出來。老師面露一絲不悅之色,沒有請他坐下,而是另外請其他同學回答。
生2:色的特點是碧綠清澈。
師:那香呢?
生2:香的特點是清香撲鼻。
師:那味呢?
生2:味的特點是……
學生2也答不出來了。老師一臉怒氣,正欲發作,這時他發現后面有一個學生正在擺弄剛買的文具盒呢!老師更生氣了,大聲喊道:“XXX,你站起來回答!”
那位學生一臉茫然,支支吾吾半晌才小聲說道:“碧螺春茶色、香、味、形俱全,我愛碧螺春。”全班哄堂大笑。老師氣得滿臉通紅,大聲斥責道:“上課不聽講還做小動作,你不想上重點中學了……”
案例反思:
一般來說,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恰當的課堂提問需要融入知識、智慧和美德,融入學生的成長。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課堂提問,講究課堂提問藝術,千萬不要走入課堂提問的盲區。案例中的那位教師,就是因為沒能正確、恰當地使用課堂提問,致使課堂教學走進了一條死胡同,令師生雙方處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課堂提問要走出“四個誤區”:
一、提問時切忌“打破砂鍋問到底”,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
正常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一般是先問一個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然后再讓學生回答。但文中的那位老師,在學生1有準備的情況下,回答第一個問題后,不是對該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然后請其坐下繼續思考第二個問題,而是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在那位學生還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對該生繼續發問,直至該生徹底回答不上來。教師這樣做,表面上看可以節省教學時間,使教學過程流暢,但實質上卻忽視了學生的成長。學生最初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問題,最終卻以失敗的心情結束,非但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反而飽嘗了失敗的痛苦。從此一定會變得畏畏縮縮,不肯輕意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其他同學,一方面既沒能對老師所提的新問題做出積極思考,另一方面又在老師的無意打擊下,再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了。
二、課堂提問切忌過于集中,忽視多數學生的參與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學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于不顧,形成“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或只向少數幾個同學發問。然而上文中的那位老師,在學生1答不上來時,才想到了學生2;當學生2答不上來時,又想到了學生3……完全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參與。教師這樣做是不對的,也是不公平的,不但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而且使課堂教學變成了少數人的課堂,壓抑了整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與我們的教學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如果課堂上,只有少數幾個學生思維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久而久之,未被提問的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所以課堂提問一定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學生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差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帶動各類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三、課堂上切忌利用故意設問,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孩子有意注意時間短,在課堂上偶爾做做小動作是在所難免的。“孩子犯錯,上帝都會原諒。”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幫助與提醒,而不是讓其故意出丑。案例中的那位教師見到學生做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來制止其不良行為,而是借提問來懲治學生。這樣做可能引起多種情況:
1.學生順利答出。這與教師的愿望相反,因為教師認為失去了一次教育學生的機會,只好失望地讓學生坐下。學生則自鳴得意,在客觀上強化了學生的不良行為。
2.學生答錯或答不出來。案例中的那位學生,對老師的問題做出了似是而非的回答,引得全班大笑。這時教師就會很得意地說一通專心聽講的重要性等令人倒胃的大道理,甚至還嘲諷幾句,這樣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
3.學生渾然不知繼續“走神”或者茫然不知所措,引起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如果被提問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甚至會受到很深的傷害。長此以往,也會引起全班學生的反感。
四、提問后要及時反饋評價并安排學生坐下
課堂提問中的評價也十分重要,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但有的教師經常處于既不同意學生答案,但又不愿意傷害學生積極性和自尊心的兩難之中,于是就對學生的答案作出不及時反饋、評價的反應。還有教師因為學生答錯,故意不安排學生坐下,這樣做表面上看是提醒學生,是為學生好,實質上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及時給學生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并讓學生及時坐下聽老師的講解,而不是繼續站著聽完這一道題。文中的那位老師就犯了不及時評價,不安排學生坐下的錯誤,嚴重地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課堂提問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希望各位同仁能重視并研究課堂提問,走出課堂提問的“四個誤區”,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