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性課堂已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營造寬松、愉悅、和諧、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是課堂動態生成的前提條件;精心預設,彈性設計,是課堂動態生成的有力保障;善于捕捉生成資源,靈活教學,是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動態生成;實踐探索;注意問題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而發展就是不斷生成,意味著我們在教學中隨時會遇到旁逸斜出的美麗——動態生成。當前,生成性的課堂已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建構動態生成的思品課堂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做了以下探索:
營造寬松、愉悅、和諧、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課堂動態生成的前提條件。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秀的表現和發展。教師必須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以學生學習的伙伴、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姿態出現在課堂上,實現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在課堂上我總是以鼓勵、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以平等、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學生。精心預設,彈性設計,這是課堂動態生成的有力保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與生成是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精心預設是一切課堂活動的起點,目的性是教學永遠抹不掉的特征。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深入了解學情。在備課過程中,要備重點、難點、疑點、知識的發散點、合作探究的切入點,還要備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備課越細致充分,教師就越能對課堂中突然發問和討論中伴生出的新問題從容應對,因勢利導,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時,要具備彈性意識,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期望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思品“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制度”時,我把課堂的時間與空間交給學生,由學生去說他們所知道的我們徐州著名的國企、私企、個體工商戶,再說說他們父母所在單位的所屬經濟成分。由于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由學生說會更富代表性、廣泛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忱,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給的空間越大,課程資源的生成也就越多,思想品德課堂也更具有時代性與生活化。
善于捕捉生成資源,靈活教學,這是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測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奇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教師應發揮教學機智,把握住課堂動態生成的機會,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靈活駕馭教學過程。
一、因勢利導,端正價值取向,自然生成
新課程強調,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當課堂上出現一些“離經叛道”的聲音時,教師要正確引導,澄清認識,幫助學生端正價值取向。例如在教學蘇人版七年級思品“感悟成長”時,有一個教學環節,請學生欣賞名人贊美花季的話語,并試著寫一句青春寄語。一名女同學的青春寄語語出驚人,“青春是一襲華麗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虱子。”“這是怎樣的青春啊?”我心里有一絲悸動。“ⅹⅹ同學博聞強記,不愧是我們班的才女,她借用了著名作家張愛玲的名言作為自己的青春寄語,很出彩!”我不失時機地贊美。“同學們可能讀不懂張愛玲晦澀的語言,請ⅹⅹ同學給大家解釋一下。”此生緩緩地站起來說:“在別人眼中我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有著美好的豐富多彩的青春。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單調、灰暗、枯燥乏味。”“你小小年紀為何有這樣的感受?”我循循善誘,“老師,我跟您說實話,從開學到現在,我沒有機會看一分一秒的電視,沒有玩一分一秒的電腦游戲,我的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完全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我感到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就是一臺學習機器,此外別無價值。”此生越說越激動,聲音一陣高過一陣。“我們布置的作業不是很多,學習要勞逸結合,周末做完作業可以適當放松心情,看電視、上網,未嘗不可。”“是不是因為沒完成作業,家長才這樣規定。”“周末我寫完作業后,媽媽會額外給我布置新的作業,我會有永遠寫不完的作業,沒有自由,沒有休息的時間,沒有交朋友的時間,沒有……”該生有些情緒失控。我示意她坐下,我看到了一位望女成鳳的母親跟一位處于青春期的個性張揚、追求自由的女兒之間的矛盾沖突。“你看,媽媽還是給了你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否則你沒有機會讀張愛玲的小說。”她點頭默許。“媽媽對你學習如此苛刻,是不是你學習上有些不自覺?”“是”,她小聲地說。“當然,媽媽也有很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是,孩子請你記住,父母每做一件事都是為了我們好,都是以愛的名義,父母撫養教育我們不容易。我們的爸爸媽媽也不是完人,他們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也有處理不當的時候,此時,我們一定要理解他們的煩惱,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好好和他們溝通。”之后,我因勢利導,讓學生以今天這件事為例,總結出如何營造和諧的親子關系,如何和父母進行良好溝通,幫助她走出困境。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借助生生互動的力量,竟然總結出了與父母“高效溝通寶典”:學會換位思考,發生分歧要冷靜,有了矛盾主動溝通,溝通過程學會讓步,學會以退為進,父母心情不好主動慰藉,惹父母生氣主動道歉,感恩父母……“ⅹⅹ同學,大家齊心協力,幫你支招,走出困境,希望你多與父母溝通,理解父母,你的青春一定會很精彩!”在這節課中,該女生“旁逸斜出”的思想,豐富了課程資源,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教師要細心捕捉,精心把握,正確引導,讓學生在交流和探究中,心靈得到更深的觸動,情感得到更好的升華。
二、創設情境,產生共鳴,引導生成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人的情感并非憑空產生,總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謂“觸景生情”就是這個道理。在教學中,當預設偏離了軌道,由于缺乏適切的情境,學生不能產生共鳴,教師要及時地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創設情景,內化情感,引導生成。有一次,在學習蘇人版七年級思想品德《做人從知恥開始》第四個活動主題“羞恥感與責任感” 時,教材給了一段文字,展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有關資料,“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坐落在南京市江東門,這里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中國同胞的遺址和遇難同胞叢葬地。巨大的十字架形標志碑高12.13米,象征著南京城在1937年的12月13日淪陷。碑的上端刻著一排黑色阿拉伯數字:1937.12.13—1938.1,表示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祭奠廣場主題碑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著一排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每年,各界人士及青少年都來此敬獻花圈并舉行祭奠活動。”緊接著教材設置了一個問題:“青年學生從碑上黑色大字中能夠看到什么?”我按部就班,把教材中的問題原封不動地拋給學生,同學們踴躍發言,“我看到了用中、英、日三國文字寫的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一個班有五六名同學如此回答,這種旁逸斜出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穩穩心緒,“同學們,你們歷史教科書講到南京大屠殺了嗎?”“沒有。”我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我先是給學生補上一節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課,接著竭力渲染一種情境:“南京是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一個國家的首都淪陷了。任由外族燒殺搶掠,踐踏民族尊嚴。日軍在南京城犯下滔天罪行,除了大規模的集體屠殺之外,還對我同胞進行了殘酷無比的虐殺。在屠殺之前,往往對被害者加以侮辱、虐待、毆打、玩弄,挖出眼珠,割去耳朵;把一群難民捆綁住手腳,投入淺水塘中,連續向他們投擲手榴彈,看著那血肉橫飛的場面,日軍狂笑不已……南京城簡直就是人間地獄。”我仿佛回到了那一段屈辱的歷史,聲音變得低沉而悲憤。教室里靜靜地,我看到一些學生眼中閃著淚花,一些學生挺直了腰板,握緊了拳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靈魂的震撼、心靈的感動和激情的撞擊。我對教材中的問題悄悄做了變動。“我們為什么稱日本為‘小日本’?”“‘小日本’為什么能打敗‘大中國’,侵略中國達八年之久?”“青年學生從碑上黑色大字中能看出什么?”,我把教材中的“看到”刻意變成了“看出”。學生回答問題空前地踴躍。“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少,日本人個子矮……”,“因為舊中國落后……”,“看出了勿忘國恥”,“看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看出了要自尊、自立、自強”……我乘勢引導,“現在日本宣布購買釣魚島并將其國有化,氣焰十分囂張,我們能聽之任之嗎?”……下課鈴響了,我和學生的討論還沒有結束。我相信許多年之后,或許學生已全然忘卻這節課講了些什么,但“民族大義”、“勿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自尊自立自強”這些字眼一定會深深扎根于他們心中。這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教育就是當你走出校門后,把學校里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在這節課中,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和文本、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共鳴,促使教學的動態生成。
三、拓展延伸,豐富課程資源,提升生成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適應新問題、新情境,幫助學生把從學校中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材文本提供的信息和內容,引導學生有機地拓展,甚至延伸至課外生活,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知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思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時,可組織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的城市存在哪些環境問題,就這些環境問題如何解決,請你給市長寫一封信,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議,最后請同學們在社區開展《我是環保衛士》承諾簽名活動。這樣的生成,把思品知識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利用思品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
動態生成是美麗的,它讓思品課堂充滿智慧和挑戰,迸發出奪目的光彩。但是,不能片面夸大生成的作用,不能為生成而生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理性對待生成,把握生成的度。不能離開基本的預設而生成,不能脫離教學三維目標而生成,不能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而生成。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能一切都必須遵守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邂逅旁逸斜出的美麗需要教師具有開放的課程資源理念,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積淀,善于捕捉有利時機,為思想品德課堂的動態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間,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課改新課型》,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