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貫穿于思品課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向45分鐘要效率就要精心設置問題、選擇合適的提問時機,開展有效的課堂提問。
一、問在學生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學得輕松而又高效。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問題。如我在教學《學會尊重他人隱私》一框時,就設置了個案例:中學生小周吞食安眠藥自殺,原因是因為她日記中的“秘密”被母親偷看并遭到母親的責罵,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1)案例中母親的行為有沒有侵犯女兒的隱私?(2)你怎樣評價案例中主人公的行為?被偷看日記非常貼近學生生活,所以討論氣氛特別活躍,答案也多種多樣,有的學生譴責母親不尊重孩子隱私、教育方法單一導致了這場悲劇;也有學生指出小周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會換位思考、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還有同學分享了自己處理該類事的經驗辦法等。學生在回答問題中,不僅學會了知識,更是培養學生解決父母與子女的代溝問題提供能力,學會理解父母、關心父母。此外,一些時政熱點事件、焦點問題往往是學生的興趣所在,在教學中要善于選取些典型的事件,注意問題的趣味性,這樣既能使課堂充滿時代性,又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拓展思維。
二、問在舊知與新知的銜接點
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發展或綜合,同時又是后繼知識的基礎。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精心設置問題,搭建舊知與新知的橋梁。如在教學《護佑生命安康》一課時,學生已具備前一課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知識基礎,我就結合社會熱點校車安全事故提出以下問題:(1)校車安全事故帶來哪些不良影響?(2)從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角度談談怎樣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3)當你發現有不合格的車輛在拉載學生,你會怎么辦?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中實現知識的遷移,順利學習狀態。在舊知與新知的銜接點提問時要明確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把握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能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能達到的問題。
三、問在知識重難點
能否突出重點,廓清難點是評價一節思品課質量高低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重難點設問,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如在《讓人三尺又何妨》一框中,“寬容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這一知識點對初一學生來說難以理解,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一則新聞事件:如皋司機殷紅彬救助被撞老人反被誣陷,好在車內的監控錄像還了他的清白,事后,老太太及家人對其錯誤言行向殷紅彬賠禮道歉。第一個問題是:殷紅彬會寬容他們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殷紅彬的話“肯定還是會去救的。她那么大年紀,又受了傷。想想假如倒在地上的是我的親戚或媽媽,不救怎么行?”談談自己的感悟。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分析,不僅廓清了難點,而且學會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幫助別人,增進了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情感。圍繞重難點提問要注意緊扣教材,提問要有層次性,由簡到難,逐步推進;提問要有啟發性,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或思維受阻時,教師要及時提問加以引導啟發;此外,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探究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四、問在情感共鳴點
在思品課堂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引領著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把明理和情感激發統一起來。如在學習《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時,用一段視頻材料導入:臺灣2010年最感人公益廣告《母親的勇氣》,其內容大致是:一位臺灣母親首次遠離家鄉,一句外語都不會說,獨自搭乘飛機三天,飛過三個國家,經過三萬兩千公里,還經過多次轉機,只希望能為在委內瑞拉剛生產完的女兒烹煮雞湯。看完視頻,學生非常感動,我適時提問:這位母親是怎么做到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她對女兒的愛,從而自然地引入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避免了簡單的說教,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在激發情感產生共鳴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設置情境,運用多媒體材料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學生一起探討,從而實現情知行合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問在動態生成點
課堂教學過程是課前預設和課中生成的動態過程。課前再好的預設,也不能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充分預設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做好充分的預案;教案的設計上要富有彈性,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維空間;要不斷提高教師駕馭課堂教學和處理突發事情的應變能力。如在學習《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時,我利用教材案例:老人含辛茹苦將6個兒子養大,可兒子卻不盡贍養義務,村人調解無效后告上法庭的事件,提出兩個問題:(1)兒子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為什么會激起村里人的義憤?(2)在法庭調解無效后,為什么要依法進行判決?學生思考后明確了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實施依法治國的必要性等。學生還在討論分析中生成了幾個觀點,如:應該對這幾個不孝子加大懲罰力度;法院雖然判決強制要求兒子盡孝,但兒子并不能做到自覺孝敬,說明法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先不作評價,而是提出一個問題: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引導學生閱讀書本,開展小小辯論會,幫助學生澄清知識上的誤區,培養搜集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