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光合作用書店因債務問題被一伙供應商哄搶,而導致全盤休業,在業界、政府主管部門、讀者心目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也引來了不少話題。人們更多的是報以惋惜和同情,惋惜的是光合作用從廈門出發,成為民營書業的一朵奇葩,白領階層的私人書房,讀者心目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一路走來不容易。同情的是歇業也并非光合不努力,而是大環境出了問題。網絡書店等各種新興平臺不斷分流讀者,使得光合作用往日風光不再;物價,特別是房租飛漲,經營書的利潤入不敷出;更可怕的是業界打價格戰,自相殘殺,使得那些原本就慘淡經營的書店不得不淡出江湖。其實早在光合作用跌倒前,一大批民營的小書店就關門倒閉了,只不過是光合作用名氣比較大,影響比較大罷了!
文化,特別是圖書,是人們精神糧食的重要載體,盡管現在已進入數字時代,各種載體層出不窮,但實體書店,特別是深入社區、鄉鎮的便民實體書店還是人們購書的極佳選擇。全社會都應該關注實體書店的健康生存發展。
政府應該適時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的相應政策,就像對待農民那樣,免去圖書經營的稅收,按經營面積給實體書店以獎勵。
在過去,書店是事業單位,行業協會應制定游戲規則,嚴懲惡性競爭的行為;通過評比競賽,樹立健康的行風,并可建立行業風險基金,為行業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實體書店本身應與時俱進,針對數字化時代給書業帶來的挑戰,創新經營模式。輿論界更應該加大對書業,特別是對實體書店的文宣,要引導全面閱讀,營造書香社會。
書業界應調整書業鏈各個環節經營者的利益關系,使其共同生存,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