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它藝術地表現(xiàn)了各個時代的人們的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風俗人情乃至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中國人的精神活動中開辟出自己的藝術道路和風格,給后世留下了輝煌燦爛的視覺文化遺產。它以自己的文化品格以及藝術形態(tài),成為中國人觀照自然、表現(xiàn)自然的重要方式,積淀了中國人的審美經驗,發(fā)展了中國的視覺文化,參與了中華民族藝術精神和人文氣象的構建,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資源而備受重視。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視覺藝術,同時,“視覺有自己的歷史”,它會按照它自己的規(guī)律去嬗衍,這是美術不斷取得新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在每一時代,都有反映那一時代社會生活與美術文化的宏幅巨制問世,它們就好像中國美術發(fā)展長河中的閃亮珍珠,只要把握了他們的基本文化特性,就了解了中國美術各時代、各領域的總體脈絡,并且能提綱摯領地掌握中國視覺文化之美,而這也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個品格完善、思想純凈、趣味高雅、有著較高層次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能力的現(xiàn)代人所必須具備的。
編纂中國美術史圖集,把中國美術展示給世人,這個工作很早就有人做了,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一些大型的中國美術史圖錄出版,這些圖書在當時大大地推動了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在社會上得到了普遍的好評。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看來,那個時代的圖書由于受到資料來源、印刷工藝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的,主要表現(xiàn)在資料有限(包括圖片和文字)、圖片質量粗糙而且顏色失真等,給讀者觀賞和學者研究都帶來了很多不便。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藝術珍品目不暇接,這些發(fā)現(xiàn)不但引發(fā)我們心靈的激動,更使我們對一些美術史的原有觀點有所改變,有些更是巨大的改變。所以美術史非常需要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回顧和整理,以理清我們的思路和觀念。
恩師金維諾先生不顧高齡,承擔起了這個重任,由先生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51冊本,規(guī)模宏大,耗時十幾年,先后有高校和博物館的三百多名同仁參與工作,真是學術界的一件大事、幸事!
《中國美術全集》根據(jù)美術品的表現(xiàn)形式和質地,共分為卷軸畫、殿堂壁畫、墓室壁畫、石窟寺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年畫、巖畫版畫、書法、篆刻、石窟寺雕塑、宗教雕塑、墓葬及其他雕塑、青銅器、陶瓷器、漆器家具、玉器、金銀器玻璃器、竹木骨牙角雕琺瑯器、紡織品、建筑等20類,共50冊,另有總目錄1冊。各個分卷的主編均為學界著名學者,前輩大家如金維諾先生主編《殿堂壁畫卷》、聶崇政先生主編《卷軸畫卷》、楊泓先生主編《墓葬及其他雕塑卷》、王世仁先生主編《建筑卷》等;但更多的是年富力強的學界中青年骨干,如羅世平主編《墓室壁畫卷》、信立詳主編《畫像石畫像磚卷》、孫華主編《青銅器卷》、齊東方主編《金銀器玻璃器卷》、趙豐主編《紡織品卷》等。每個分卷均有主編撰寫的序言,使讀者對相應類別美術品的起源、發(fā)展、興盛和衰落過程有一個全面、宏觀的了解。這些學者把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傾注于各個分卷之中,不但保證了資料的完整性和嚴謹性,也給讀者展示了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tài)。
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歷史,通過研讀中國美術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史和社會發(fā)展史。這部《中國美術全集》試圖以新的文化史觀詮釋中國美術史的發(fā)展脈絡。所選資料有些并不是最美的,但卻是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發(fā)展特點的,這一點可能和一般的美術史書籍略有不同,但應該是美術史研究的一種新思路。
《中國美術全集》以圖版為主,配以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全書共收錄近3萬件藝術品,大部分為傳世名作,但是也收錄了大量不被廣大讀者熟知的藝術品,這其中有很多是近30年的出土文物精品,也有一些是隨著對外文化交流而被我們知曉的收藏于國外的藝術珍品,有些資料是在中國首次發(fā)表,所以可以說此書是近30年中國美術史資料新成果的總結。
《中國美術全集》這部巨制,從美術史觀、藝術分類、精美的圖版、準確的文字等方方面面吸引著我們,帶領我們走向寬厚的美術天地,領略傳世的視覺之美,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傳統(tǒng)美術的文化底蘊,了解美術作品的技巧傳承,了解美術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從這種偉大的傳世之美中得到啟發(fā),真正全面地體會這種美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