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例外在寧波慈城慶祝品牌創立十四周年,例外董事長毛繼鴻談及尚在籌劃中的方所,言辭切切,充滿期許。一年后,11月25日,方所在廣州開幕,離當初的籌劃,已時隔兩年。
2005年,毛繼鴻的臺灣誠品書店之行顛覆了他對傳統書店的印象。尤其是看到誠品書店為民眾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印象頗深。“當初到臺灣看誠品,很羨慕臺灣民眾每個禮拜都有那樣一個地方可以分享到一些東西、吸收一些東西,也希望大陸能出現這樣一個地方。”毛繼鴻雖然從未涉足圖書或者出版領域,卻由此希冀建立一個平臺,為藝術和文化發聲,傳遞文化關照和感動。
后來,毛繼鴻通過臺灣友人找到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的廖美立女士,談及自己的想法。廖美立為毛繼鴻單純的心念所感,也認同其所持有的文化理想和膽魄,便應允一同打造一個文化平臺。而行人文化此時也正由原本的出版領域擴展至紀錄片的拍攝、建立劇本數據庫以及文化園區規劃等范圍。方所,成為其中的嘗試之一。
對于兩者的合作,毛繼鴻說,“一方面,行人文化一直都在從事文化藝術的探索和工作,而例外在服裝行業的創作,也屬領先的品牌和企業,這些方面是我們合作的基礎。”例外和行人文化雖處于不同行業,但在文化理念的認同之下,方所吸納了兩者在創作上的碰撞。
整個方所團隊由毛繼鴻擔任董事長、廖美立擔任總顧問、香港著名藝術家/設計師又一山人擔任藝術顧問。廖美立的臺灣團隊負責整個案子的運作,包括人事、產品線以及未來的走向和行銷方面的規劃。除了廖美立,臺灣團隊成員中曾有誠品書店、法國法雅客書店、新加坡大眾書局相關工作經驗的譚白絹,當初正是因為方所的創意,未談薪資,便欣然前往,擔任運營總監;擁有20多年的業內經驗的原臺灣誠品信義店經理羅玫玲,此次加入方所,負責選書部分。可謂集結兩岸三地之能人聯手打造。
近2000平方米的方所,是涵蓋了書店、時尚服飾、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在內的一體式全新文化空間。開幕即吸引了眾多廣州市民,乃至兩岸三地的媒體和文化人的關注。
商業空間的全新嘗試
方所首選廣州,起初團隊頗有疑慮。譚白絹說,“大家很擔心,因為廣州向來是文化沙漠,在廣州很難開的。但是另外的鼓勵是,你能在廣州開得讓人家歡迎的話,你在全中國都可以開了。”
早先的案子將第一家方所定在了北京或者上海,并且考慮3000平方米以上的空間,但是“在商業空間條件、環境等因緣的際會下,廣州太古匯的點先跳出來了。因為太古匯提供了一些條件和承諾。而且,毛總覺得當初例外起家在廣州,在廣州開第一家方所會有不同的意義。”譚白絹說。
作為廣州城市時尚新地標的太古匯,匯集了世界各頂級時尚品牌,實可與上海國金中心相媲比。當然租金之貴,可想而知。而方所擇址于此,毛繼鴻另有考慮。“我們一直在做一些反常規的事情,并且習慣進入這樣的渠道。我們其實是希望能在商業里面去做一些改變,提供除了商品之外的,在文化和價值感上面的產品和內容。目前外界評價中國說‘中國人只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這其實是對民族本身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否定,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這代人會有一種責任——首先改變人們對商業空間的認識。我覺得商業空間本身是一個公共空間,如果大家都用荷包來衡量它進出的門檻,不是一個太平等的現象;其次我想改變shopping本身,讓它變得更有樂趣,更有價值。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對于城市文明的理解很大程度是取決于公共空間的構建和傳播,這樣的模式對現代都市來講是一種探索。”
早在2008年11月,例外的北京SOGO生態店開業之時,便利用“雙面例外”嘗試結合了服飾和文化藝術類圖書一同經營,并且店面裝修和陳設全部采用環保和回收材料,主張文化與服飾的一體兩面。但方所,絕非是“雙面例外”,一如方所不是誠品。
方所的主力,不在書店
許是因為廖美立身份背景的關系——廖美立早年規劃、籌建誠品,并執掌誠品書店發展與經營管理事務長達十九年。故而,在方所成立之初,不少人拿方所同誠品做比較,評價方所是“廣州的誠品”、“誠品的復制品”,言下之意雖未含貶義,卻并非是方所的本質。方所開幕前后,眾多媒體對于方所的報道也大多聚焦于書店部分,譚白絹卻辯駁說:“方所主力不在書店。我們其實是想打造一個文化分享的平臺。以書為內容的空間才650~700平方米,而且只是用書墻把場子包起來,所以,不能單從空間運用上來平效地看待這件事。況且我們沒有指望用書店來牟利。也沒有一定的氛圍要大家買什么,我們只是想辦活動,有咖啡可以喝,然后用植物來傳達方所生命的延續力等等,可以帶給你生活中不同于一般美學的東西。我們一直沒有說它是‘方所書店’。”
方所集結了例外服飾、美學生活、咖啡等文化生活空間,并非只是從書店角度進行打造。“方所目前只是初見雛形,任何一塊在未來是可以放大、變化的。”于是,書店是一個變量,美學生活亦是,利用品牌的追隨者帶動書店或者其他經營。更為重要的是,方所在各種業態的組合下,提倡了一種新閱讀、新美學、新生活的理念。
方所的主力,不在書店
許是因為廖美立身份背景的關系——廖美立早年規劃、籌建誠品,并執掌誠品書店發展與經營管理事務長達十九年。故而,在方所成立之初,不少人拿方所同誠品做比較,評價方所是“廣州的誠品”、“誠品的復制品”,言下之意雖未含貶義,卻并非是方所的本質。方所開幕前后,眾多媒體對于方所的報道也大多聚焦于書店部分,譚白絹卻辯駁說:“方所主力不在書店。我們其實是想打造一個文化分享的平臺。以書為內容的空間才650~700平方米,而且只是用書墻把場子包起來,所以,不能單從空間運用上來平效地看待這件事。況且我們沒有指望用書店來牟利。也沒有一定的氛圍要大家買什么,我們只是想辦活動,有咖啡可以喝,然后用植物來傳達方所生命的延續力等等,可以帶給你生活中不同于一般美學的東西。我們一直沒有說它是‘方所書店’。”
方所集結了例外服飾、美學生活、咖啡等文化生活空間,并非只是從書店角度進行打造。“方所目前只是初見雛形,任何一塊在未來是可以放大、變化的。”于是,書店是一個變量,美學生活亦是,利用品牌的追隨者帶動書店或者其他經營。更為重要的是,方所在各種業態的組合下,提倡了一種新閱讀、新美學、新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