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的一天,東華門街道智德社區的許玲女士,聽說區里要開展家庭建檔“十百千”工程,自家又被推薦為建檔示范戶,一早便拎著兩個舊皮箱和三個背包,樂呵呵地來到東城區檔案局,要求我們幫助整理家庭檔案。箱包里的物品是許女士父親許景煌留下的,有文稿、圖片、獎章、衣物等,一看成色便知道已經珍藏了很久。在之后的一個多月里,隨著整理工作的逐步展開,一段段塵封的記憶被喚醒,一樁樁傳奇的佚事被揭開,這些往事雖歷經歲月的洗刷,卻顯得那么的彌足珍貴,那么的令人回味。
一幅照片,引出空中驕子的一段神奇經歷
在整理老人的物品時,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照片上的年青人身著舊式飛行服,眉宇間透著英武清秀。在我們嘖嘖的贊美聲中,許玲女士講述了65年前父親驚心動魄的生死瞬間。
許景煌是福建廈門人,生于1914年,大學畢業后進入航校學習飛行,1939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奉命赴東北參加人民空軍第一所航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習慣稱“東北老航校”)的籌建工作。根據組織的安排,許景煌入校后先恢復飛行訓練學習,畢業后將留校擔任飛行教官。然而,一次意外的飛行事故,使年輕的許景煌與死神擦肩而過,與戰友生死離別,也使許景煌更加堅定了為人民空軍建設發展奉獻一切的執著信念。
東北老航校建校初期,雖有從日軍手中繳獲的各型破飛機120多架,但真正能用于教學的只有4架德制“英格曼”初級教練機和10多架日制“九九”式高級教練機,而且都是用報廢飛機的部件拼揍起來的,故障率和危險系數都很高,教學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航校的學員都十分珍惜每一次的飛行機會。
1946年6月7日,當接到校部飛行訓練的通知后,正在飯堂吃飯的許景煌匆匆吞下碗中的面條,奔回宿舍換上布制飛行服,戴上帆布飛行帽,急速趕到停機坪。當天的飛行科目是“航線起落”,飛行科長吉翔用“英格曼”初教機帶飛許景煌。前兩次的起落都很順利。當飛第三個起落時,他們發現飛機發動機轉數不夠,為防止意外便立即停車進行檢修。當他們準備飛第四個起落時,學員王連沖著許景煌說:“該我飛了,你已飛了三個起落了,如飛機再壞,我們今天就飛不上了”,其他學員也和王連一樣,都想先飛,都想完成黨所交給的任務——迅速掌握飛行技術。
“規定每人飛四個起落,我才飛了三個,應該再飛一個才對啊!”,許景煌邊說邊用眼睛看著吉翔。吉翔考慮了一下,決定讓許景煌再飛一個起落。
當飛機再次起飛時,油門雖已開滿了,但飛機還是拉不起來,眼看快要沖出跑道,才漸漸地離地上升。飛機順利轉過第一個彎,就在轉第二個彎時,發動機突然停車,螺旋槳也不動了。
此時,如果順著飛行方向,利用飛機余速降落在寬闊的田野里,飛行員還有生還的希望。但他們為了保全飛機、減少損失,決定冒險一搏,調轉機頭飛向機場,準備在機場迫降。可剛一轉彎,飛機就失速了,朝著機場上的洋灰鐵筋筑成的飛機堡猛撞了過去。吉翔當場犧牲,許景煌也昏死了過去,被迅速送到牡丹江醫院。當時,他渾身上下都是血,把飛行服都濕透了,情況十分危險,連醫生都認為他生存希望渺茫。但許景煌卻以驚人的意志戰勝了死神的威脅,在醫護人員奮力搶救和戰友精心照料下,昏迷了三天三夜的許景煌終于蘇醒過來。經過治療,傷雖愈合了,但他左胸折斷一根骨頭,左胸比右胸扁些,腰部受到劇烈的震動,須長時間才能恢復,被評定為三等殘廢,從此告別藍天。
當許景煌沉浸在失望之際,黨又交給他一項新的任務——從事空軍后勤工作。這一干就是30多年,這30多年里,他由一名普通飛行員成長為空軍的優秀干部,見證了人民空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一頁博客,鋪就千里尋親之路
許玲女士很健談,在一同整理家庭檔案期間,她給我們講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有的耐人尋味,有的感人至深。至今,我們仍然被那個由一頁博客引發千里尋親的故事深深地感動著、震撼著,因為,我們從中真切體悟到了家庭檔案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
2011年5月4日,一位白發獨臂老人在山東昌邑市昌城賓館,與幾位高中同學相聚。見面后,大家互相擁抱、駐目凝視、激動不已。他們從祖國四面八方而來,是為了慶賀老同學終于在75歲時找到了自己的父親。老人眼含熱淚,感慨萬千:“俺爹是為革命犧牲的,是真烈士……讓俺苦苦找了65年啊!”
這位老人名叫吉廷儉,是東北老航校的飛行科長吉翔烈士的獨子。吉廷儉自幼喪母,父親從軍他鄉,一直與祖母相依為命。8歲時,在一次與小伙伴爭搶炮彈(日寇投下未響的)時,被炸去了右手。1946年, 吉翔托人把祖孫倆接到當時的解放區昌南縣縣政府所在地飲馬村居住。翌年,因為戰事緊張,縣政府轉移,祖孫倆從此失去和吉翔的聯系。1948年,吉廷儉上小學,在校時品學兼優,后被保送到昌邑一中上高中。1958年夏季,因為村里有人說,他父親原來是國民黨,至今下落不明,并對其軍屬身份提出質疑。在學校整團中,他相繼被開除團籍和學籍,只得回到村里與老祖母相守。此時適逢大躍進后的大饑荒,村里又停止了祖孫倆一切軍屬待遇,生活十分艱難,如果沒有老祖母,吉廷儉真不想活了……
自從10歲時與父親失去聯系,打聽父親的下落,尋找父親的蹤跡,伴隨吉廷儉度過了整整65個春秋、23700多個日日夜夜,那是一個折磨人、煎熬人的漫長過程!只要碰到當過兵的人,吉廷儉就詢問他父親的下落……
老祖母更是如此,只要一聽到天上有飛機的轟鳴聲,就跑到院子里,撕心裂肺地呼喚著兒子的名字,就是在彌留之際,嘴里還一直叫著兒子的乳名,死不瞑目。
祖母去世后,吉廷儉更加堅定了尋找父親決心,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父親的下落,以告慰祖母的在天之靈。他先后去過縣里、省里、南京、常州等地,卻一次次失落而歸,始終沒有得到父親的任何消息。2010年,家中買上電腦,他上網用百度搜索父親的名字,發現許玲女士博客《從學習飛行轉做后勤油料工作——空軍第一次飛機失事》一文中有父親的名字。他似乎像被雷電擊中,一時簡直要瘋了,經過核實,文中提到的犧牲的飛行科長就是父親吉翔。父親終于有了下落,可人已仙去。他跑到祖母墳前呼天搶地大哭了一場。
后來吉廷儉又從其他渠道得知,父親吉翔于1945年12月同一批飛行人員去了東北,執行籌建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的秘密任務。但不幸的是,在1946年6月的一次飛行訓練時,發生墜機事故,犧牲時年僅31歲。東北老航校為吉翔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殯葬儀式,立了墓碑,組織上追認他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那父親葬在什么地方呢? 吉廷儉經多方努力,聯系上許玲女士,并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老航校建校四十周年紀念冊1946-1986》一書中查到父親可能安葬在牡丹江。后經牡丹江民政局和檔案局的協助,終于在牡丹江烈士陵園找到了父親的墳塋。2011年4月5日清明節,年近八旬、滿頭白發的吉廷儉老人,帶著兒女來到牡丹江烈士陵園為父親掃墓,看著墓碑上父親的名字,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滿腹積攢了千言萬語,此時不知從何說起,只是大喊了一聲:“奶奶,你瞑目吧,俺找到俺爹了……”
在返回山東的途中,吉廷儉專程來北京看望許玲女士,激動地說,如果沒有你保存的材料,沒有你寫的博客,恐怕我將遺憾終身!
一張報紙,講述十九架破飛機的功勛
許女士的父親文筆極好,經常寫些詩歌、散文和回憶文章,有許多作品還在報刊上發表。老人喜歡把這些曾經發表或沒發表的作品收集起來,足有半米厚,其中,一篇發表在1960年9月2日《空軍報》上的回憶文章,格外引人注目,不僅故事曲折動人,同時,它從一個側面折射了人民空軍初創時期的艱難與艱辛。
1948年秋,是許景煌轉到東北老航校材料廠工作的第二年,此時航校也由20多人的飛行教員訓練班擴大成若干大隊。不久,新學員的飛行訓練開始,原有的從日軍機場收集的破飛機,隨著訓練任務的加重,飛行次數密集,越發陳舊了。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次一架雙發動機飛機正在空中飛行,突然掉了一個發動機,而在空中飛掉螺旋槳、起飛著陸時甩掉輪胎的事更多。修理廠的同志整天到材料廠來要器材,每次來許景煌他們總是敞開庫門,任他們挑選,但是哪里有好器材呢?因此,他們總是盼那盼,盼打到敵人的機場去,好收集些器材來,盼著將來能有自己的工廠,生產出新的器材來。
一天,傳來朝陽鎮解放的消息,校首長立即把許景煌找去,對他說:“朝陽鎮(今遼寧省境內)解放了。1946年我們從那里路過時,看見有兩架新飛機停在機場上,還有一些舊飛機。你帶幾個人趕緊到那里去,把器材收集起來,并設法運回來。”
當晚,許景煌帶領3名機械員和一名通訊員出發了,在第三天的下午順利地到達了朝陽鎮。他們唯恐晚到器材會受到損失,一下車就直奔機場,按照校首長告訴的位置先找到了那兩架新飛機。一見飛機,他們心里就涼了大半截。這哪是什么新飛機,簡直是一堆廢品,機翼的鋁板稍一用勁就脫落一大塊。東方不亮西方亮,辦法總比困難多。于是,他們又來到機庫邊的破爛堆里去打主意。破爛堆可真是個萬寶堆,廠里所缺的機件幾乎都有。數了數,足有20多架殘缺不齊的破飛機,還有十多臺完整的飛機發動機,他們心里樂開了花。
可是,怎么往回運呢?
許景煌決定先把飛機一架一架安裝起來,其他能用的器材也都裝上箱,再設法往回運。第二天早飯后,他們帶著扳手、鉗子、錘子……到了機場,按照機種把較完整的發動機、機身、起落架安裝起來。連續工作了九天,安裝了19架日制“九九”教練機和“隼”式戰斗機,又將十幾臺完整的發動機零件都裝了箱。
從機場到火車站足有五公里路,他們分頭動員到了十幾個民工和十多輛大車搬運。沒有吊車,就用人力抬。橫裝、豎裝、機頭在前、在后,調動了好幾次,才裝好了。往返三次,用了一整天時間才把所有的飛機和器材搬上了火車。
第二天,天還未亮就到了磐石。當時國民黨匪幫還占據著吉林,必須繞道樺甸,再從松花江到絞河。從磐石到樺甸不通火車,只好改用汽車運,到了樺甸又卸車裝船去絞河,到絞河后又裝火車……就這樣折騰來折騰去,他們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但在返回途中,卻都沒有睡意,完成了任務后的愉快心情激動著每一個人,大家興奮地圍攏在小蠟燭前談論著幾天來的經歷,直到晨光從一尺見方的車窗射進車廂。
就在火車將要到達目的地時,頭頂忽然響起敵機吼叫聲,兩架美式P-51低空俯沖輪番向火車掃射。一節滿載軍毯的車廂被打著起火,大家不顧危險一擁而上,把著火的軍毯從車上扔下來,把大火撲滅后繼續前進。
火車終于到達了,學校的汽車、大車都來了,校首長也來迎接他們。十九架破飛機,十臺發動機和幾箱器材都平平安安地拉進了航校材料廠的倉庫。就是這些破飛機和器材,成為當時東北老航校的寶貴財富,保證了航校在創建早期最艱苦的一段時期里能正常開展飛行訓練。
掩卷沉思,感奮不已。檔案承載歷史,檔案蘊含文化。在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多樣多變的今天,大眾越來越需要從歷史中獲得人生的真諦,百姓越來越需要從文化中獲取精神的陶冶,因此,持續推進家庭建檔這項惠民工程,讓歷史不斷延續,讓文明得到傳承,讓社會更加和諧,這就是我們檔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檔案局(館)
圖片提供:東城區居民 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