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在隱私權方面的立法尚不健全,尤其是涉及檔案隱私權方面的法律滯后情況極為嚴重,缺乏處理未開放檔案中所涉及到的個人隱私問題的法律,所以我們應重視使用未開放檔案過程中所涉及的隱私權保護問題,增強相關人員依法使用檔案的意識,有效地避免泄露個人信息。
關鍵詞:未開放檔案 知情權 隱私權
檔案館不僅是檔案資料的存放處,同時也是提供信息資源的主要機構。檔案館里有相當部分的檔案涉及到極為敏感的個人隱私,這些檔案在被保存到規定年限后將會被限制利用,被劃歸至未開放的檔案的范疇之中,這里所說的未開放并非是指禁止公民使用,恰恰相反,其中有相當多的檔案資料具有極強的研究利用價值。正因如此,大量的學者與工作人員開始重視研究未開放檔案的相關問題。
一、未開放檔案利用現狀
通常情況下,“未開放檔案”指的是尚未達到國家所要求的開放期限或者是雖已達規定期限卻不宜開放的那部分檔案,又或者是指從檔案的形成時間算起,沒有達到三十年的保存期限或者是雖達到了三十年保存期限,卻因某些原因而不宜開放的那部分檔案。這些檔案有很多和社會及公民的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很多情況下都需要利用這些檔案。然而,這類檔案通常會包含個人隱私、國家利益、商業經濟機密等內容,必須通過繁瑣的審批程序才能提供利用,檔案部門也對此極為慎重。
一般情況下,未開放檔案的使用應遵循特定的程序。首先利用者應提交申請,將申請人的職業、姓名、年齡、聯系方式、地址、申請原因、所需檔案名稱、數量、內容等相關申請材料上報給檔案館;檔案館受理申報材料之后,進行嚴格審查,作出不受理或者是受理的決定,若申請者是個人,檔案館應當立即給予答復,若申請者為單位,那么則應規定幾個工作日內把結果送至申請單位;完成上述環節之后,申請者需將利用目的、內容告知檔案管理人員,由其將有關檔案交給申請者,申請人的查閱活動必須在規定地點,只有在得到檔案管理人員的同意之后,才能對檔案進行掃描、拍照、復印、摘抄等處理,禁止使用者私自將檔案帶出。
二、未開放檔案隱私權
和知情權的關系
要想保障利用未開放檔案的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就必須搞清楚隱私權和知情權間的關系,二者間的矛盾在當今的法制社會里是無法避免的。盡管這兩項權利都屬于基本的公民權利,卻有著根本的區別:知情權是一種公權,是公民所享有的由國家賦予的社會權利、政治權利;隱私權則更具有私權的性質,屬于民事方面的權利。隱私權與知情權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它們相互對立,都處于公權和私權的對立面,在行使知情權時只要稍不留神便有可能會觸犯隱私權;另一方面,知情權與隱私權高度統一,都處在同一個權利的主體里,為確保自身利益,公民都追求隱私公開的最小化與知情權的最大化。知情權和隱私權間的關系在未開放檔案的使用中更微妙,在行使權力時公民應慎重對待,切忌過于夸大其中一種。
三、未開放檔案使用中知情權和隱私權間的沖突
1、隱私權和知政權間的沖突
我們所說的知政權指的是法人、公民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知悉國家機關的工作者的背景資料、活動及機關活動的權利,其賦予了公民掌握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參政、監督公務人員及國家機關的活動的權利。實際上,公民知政權和公務人員隱私權間的對立是知政權和隱私權間矛盾的主要表現。針對這一問題,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應重視保護個人的隱私,然而在個人的私事和政治生活相關的情況下,我們應將私事視為政治的組成部分,此時隱私權不再對其進行保護。
2、隱私權和社會知情權間的沖突
通常情況下,社會知情權指的是公民享有依法知悉各種社會事務與現象的權利,公民的這種權利是以社會的道德倫理準則、信息是否合乎法規法律等為前提的。隱私權和社會知情權間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兩方面,首先,檔案里所包含的個人資料的隱私權和公眾知情權的沖突,實際上表現為個人利益間的矛盾,而非個人利益和社會政治、公共利益間的矛盾;其次,對于公眾人物(名人)的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間的沖突,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
3、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知情權間的沖突
個人信息的知情權指的是這樣一種權利:組織依法享有知悉其內部工作者(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該組織的工作人員)的信息的權利或者是公民依法享有知悉所有和自身相關的信息的權利。在實際生活中,公民在知悉和自身相關的信息的同時,或許會侵犯他人的隱私,為保障公民權利,我們應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
四、未開放檔案的利用中知情權和隱私權間的平衡
1、社會、公共利益優先原則
通常情況下,公民所擁有的隱私權是無需置疑的、是絕對的,然而就主體而言,社會生活里主體的角色定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隱私權對主體的保護情況。美國的丹尼爾在20世紀的30年代就曾經指出:“向選民公開公職候選人的私生活,是為滿足公共利益的要求,隱私權在這一狀況下并不存在”。①圍繞社會利益與公共利益優先的原則,可以從下述兩方面進行解釋:首先,就等價交換(政治經濟學)原理而言,在獲得了國家公職人員的身份以后,自然人本身便和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此種情況需要限制其原有的隱私權。同理,受社會地位及名聲等因素的影響,公眾人物在被認可、追捧的同時,還應承擔某些社會責任,其在擁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物質方面的利益的同時,需要放棄某些權利。其次,并非只是在危機、重大事件出現時才會克減隱私權,若為滿足公眾利益的要求,也需要克減隱私權。堅持社會、公共利益優先的原則,能夠有效地處理國家公務人員、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間的矛盾。
2、權利平衡原則
所謂權利平衡,指的是在兩項權利出現沖突的情況下,對權利雙方各自所涉及的利益的輕重大小進行衡量,且在一定程度上讓渡一方的利益,以期能夠平衡雙方權利、緩解雙方的沖突。我們可以通過這一原則,來處理公務檔案里所存在的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權間的矛盾。
公務活動中很多檔案都蘊含了大量的私人信息,公民在使用此類未開放檔案時,或許會使他人隱私面臨泄露,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遵循利益平衡原則,適當限制個人隱私權。但應當明確的是,個人隱私權所做的“讓步”是有度的,并非無下限可言。通常情況下,公眾所享有的知情權中的“情”,應為個人隱私中除“私”外的部分,為最大程度上確保雙方利益,在處理二者矛盾時必須把握好度的原則。
3、尊重個人原則
我國憲法明確指出,應尊重所有公民的人格。當然,屬于人格權重要內容的隱私權也應得到充分的尊重,個人的隱私權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是不可侵犯的、是無比神圣的。我們在處理知情權與隱私權的矛盾時,應優先考慮保護個人的隱私權。
當今世界正處于信息公開化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隱私權的空間被迫縮小,人們盲目的追求最大化的知情權,有些情況下知情權影響了隱私權的正常行使,個人隱私權的實現情況令人擔憂。所以,很有必要強調個人的隱私權。為此,檔案部門的工作人員應始終堅持尊重人格、以人為本的原則,正確處理檔案的使用者和隱私權利的主體間的關系,在必要時應優先保障公民個人的隱私權。
4、社會道德的約束
上面提到的三個原則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使知情權和隱私權間的矛盾得到緩解,但是保護隱私權的工作因專門法律的缺失而難以落實,此時就需要充分發揮社會道德的作用。
需要明確的是,隱私和道德本就有著深刻的淵源,可以這樣理解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才產生了隱私。正因如此,在保護個人隱私時我們應重視發揮道德的約束作用。
社會道德的約束作用,在保護隱私權的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使用未開放的檔案時,常常會出現對公民隱私權的惡意侵犯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利用者與檔案部門工作人員的社會道德意識就會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當處于無法可依的情況時,積極向上的科學的社會道德意識能夠增強利用者與檔案工作者的自我約束力,確保其在保護公眾知情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保障個人的隱私。所以,為避免在使用未開放檔案時出現損害個人隱私的情況,我們應充分挖掘社會道德所具有的約束作用,注意提高全民的道德修養水平,引導其用高標準對自己的道德準繩進行衡量。
注釋:
①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88.
參考文獻:
1.朱琳.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與協調[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7).
2.查立華.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與平衡[J].新聞世界,2009(11).
3.鄭錦霞.檔案開放與利用中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及平衡原則[J].山西檔案,2007(02).
4.李昕.略論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與均衡[J].菏澤學院學報,2008(05).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