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頤和園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實際是一座佛塔,里面供奉觀音菩薩,是清乾隆皇帝為其母慶祝六十歲生日而建造的,故又稱大報恩延壽塔。佛塔古稱浮圖。按照慣例,重要的、高貴的佛塔都修九層,號稱九級浮圖,大恩大德。乾隆皇帝在位時期,乃大清太平盛世,經濟實力豐厚,統治階級政權也比較鞏固。乾隆皇帝命建佛塔,照理說該是最高貴、最重要的了,卻是只建了三層。稱作八角三層四重檐,攢尖頂。據清內務府檔案記載,這大報恩延壽塔“通高十二丈八尺二寸六分”(合41米),然而為什么只建三層而未建九層?此事鮮為人知。
據專家考證,佛香閣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設計也是建造九層的。但是砌到八層時, 佛塔在一個雷雨天,突然遭受雷擊起火,佛塔倒塌。清宮大臣把這個情況如實稟報乾隆皇帝, 認為這是“上天示警”。說:“京師西北隅不宜建塔。”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建塔工程暫時停工, 改變建塔設計方案,另行議定。因為當時受科學不發達的局限,乾隆皇帝還不大懂得雷電與避雷科學,他認為遭受雷擊是不吉利的。但他多少也懂點雷擊規律,在一定范圍內,凡是越高的建筑,越容易遭受雷擊。有位大臣向他稟報,西山一帶,地勢較高,雷電活動頻繁,在萬壽山的山坡上,建設大報恩延壽塔,不宜過高。后來在重議建塔設計方案時,乾隆登山實地勘察,遂將九層改為三層。三層佛香閣就是這樣建起來的,并且稱其為閣。不稱其為塔。
清朝人吳振棫著《養吉齋叢錄》中,有一段記述是很有意思的,“清漪園,在圓明園西,約五里,即萬壽山,舊名甕山,前臨昆明湖。乾隆辛未(1751年)皇太后六旬圣壽,就山陽建大報恩延壽寺。易山名曰萬壽。壽后初仿浙之六和塔,建宰堵波(塔),未成而圯。因考《春明夢余錄》,謂市師西北隅不宜建塔,遂罷更筑之議”。
三層的佛香閣建在萬壽山上,又得西山群峰之景,閣仗山雄,山因閣秀,在空間上既呼應統一了頤和園內的建筑群和水陸景點,而且在北京西北郊的湖光山色之間,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登閣憑欄,氣象昭回,京華勝概,盡收眼底,惹人勃發豪情。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放火燒毀圓明園、清漪園,佛香閣化為灰燼。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在清漪園舊址修頤和園,佛香閣得以照原樣重建。建國后,國家曾數次撥出專款對佛香閣進行修繕,閣上安裝了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