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在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在郊區的一些鄉村,陸續發現了一百多年前北京誕生的一個地方劇種——北京蹦蹦戲。早已在京城舞臺上絕響多年的北京蹦蹦戲,在這些鄉村卻有序的傳承著,原汁原味地演出著,成為一個古老劇種的活化石。各郊區縣都非常重視這一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工作,使北京蹦蹦戲又重現當年的風采。門頭溝區雁翅鎮淤白村蹦蹦戲班“義和班”,已經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淤白村的蹦蹦戲班“義和班”,成立于1931年,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至今,已有80多年了。為弘揚這一民俗文化,淤白村已舉辦了多次“民俗文化節”演出蹦蹦戲。經過挖掘整理經常演出的劇目已達三四十出。2007年,通州區已把馬駒橋鎮郭村蹦蹦戲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郭村蹦蹦戲的第四代傳承人楊永志,又收楊連喜為徒。楊連喜成為蹦蹦戲第五代傳承人后,自掏腰包,在村里蓋起了評劇劇場,作為評劇演出和蹦蹦戲傳承的基地。2007年,懷柔區渤海鎮大榛峪村的蹦蹦戲,被列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區文委專門聘請了專業評劇團的老師,幫助挖掘整理劇目和輔導演員演出。這些鄉村蹦蹦戲的演出,不僅為研究北京的戲劇史提供了鮮活的資料,也成為京郊民俗旅游的文化品牌。
北京蹦蹦戲的誕生,大約是在清光緒年間。蹦蹦戲是在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京劇、河北梆子、皮影戲等多種藝術形式而形成的劇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蓮花落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相傳起源于唐宋時代,在我國廣大地區都有流傳。蓮花落曾經是寺廟的僧侶們詠經時演唱的一種曲牌,僧侶們出寺募化時也唱此調,于是漸漸流傳到民間。有的乞丐也學唱蓮花落行乞,使這種演唱形式得到廣泛的傳播。舊社會,在北京的大街上,經常能見到手執帶銅鈴鐺的牛板骨,唱著蓮花落乞討的乞丐。他們能根據乞討對象的不同,“現掛”編詞。到了元代,蓮花落的曲調被吸收運用到元雜劇中,出現了“乞食蓮花落”和“四季蓮花落”不同的曲譜。在關漢卿的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中,就有“我嫁了安秀才呵,一對兒好打蓮花落”的唱詞。
蓮花落發展到明末清初,分為乞丐行乞時所唱的“大口蓮花落”,后來演變為曲藝“數來寶”。還有一種職業藝人和旗人子弟演唱的“小口蓮花落”。小口蓮花落的表演曲目和演唱曲調,比較豐富和講究,形成了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清嘉慶年間,蓮花落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一個新的曲種“十不閑蓮花落”。“十不閑”是明清時期在北京流傳相當普遍的一種演唱形式。因為表演時,架子上有鑼、鼓、镲、鐃等多種器樂,藝人演奏時手腳齊動不得閑,故而得名。“十不閑蓮花落”漸漸從一個人的“單曲”演唱,發展到多人的“群曲”演唱,并且有了《鋸大缸》、《王小兒趕腳》、《老媽上京》、《花園會》、《孫繼皋賣水》等故事性曲目。這一時期的“十不閑蓮花落”,已經開始由曲藝形式向戲曲形式演變。民國時期的天橋八大怪之一,人稱“賽活驢”的“十不閑蓮花落”藝人關德俊與妻子喬金鳳,在演唱《王小兒趕腳》時,獨出心裁,由關德俊扮成毛驢形狀,喬金鳳騎在“驢”背上,邊演邊唱。這一新的表演形式轟動京城,觀眾蜂擁而去天橋去看他們的演出。他們的“彩唱蓮花落”表演,已基本上是戲曲的雛形了。
清末,北京蹦蹦戲形成的時期,正是京劇和河北梆子在北京紅火的年代,受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蓮花落藝人將演唱的曲目,進行了“拆出”,也就是把第三人稱的演唱,改為由不同行當的演員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形式到戲曲形式的變革,成為一個新的劇種。這一時期,華北地區的蓮花落已形成了“東路”和“西路”主要的兩大流派。蓮花落在不同的地區也被稱為“落子”、“蹦蹦戲”。以冀東方言演唱的一派被稱為“唐山落子”,也叫“唐山蹦蹦戲”;另一支就是以“京口”演唱的蓮花落被稱為“北京落子”,為區別于唐山的蹦蹦戲,人們稱其為北京蹦蹦戲。唐山蹦蹦戲和北京蹦蹦戲,后來逐漸演變為“東路評劇”和“西路評劇”,在評劇形成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州素以“京門臉兒”著稱,乃北運河的漕運碼頭,倉儲重地,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北運河不僅促進了通州的經濟繁榮和興旺,也溝通了文化藝術的交流。闖江湖的京劇、河北梆子和唱蓮花落的藝人,爭相來通州這個水旱大碼頭獻藝。受其影響,北運河畔的一些鄉村,蓮花落班社比較活躍。北京蹦蹦戲形成的初期,主要活動在北運河畔的通縣、香河、三河、寶坻、固安一帶農村。在農閑時節,也到集市、廟會及通州碼頭上賣藝。北京蹦蹦戲帶有濃郁的京東特色,念白取京東語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響,高亢激昂,曲調富于旋律性,與唐山一帶的東路蹦蹦戲有著鮮明的區別。而更有意思的是,北京蹦蹦戲代表劇目中的《馮奎賣妻》,演唱的就是發生在通州張家灣的故事;《老媽開嗙》表現的是三河縣的民俗民情。在北運河一帶的鄉村里,涌現出了一批北京蹦蹦戲早期的著名藝人,他們是:來鳳儀(寶坻縣人,藝名金葉子)、王殿佐(香河縣人)、趙滿堂(通州人)、挑簾紅(三河縣人)、郭啟榮(順義縣人)等。他們成為北京蹦蹦戲早期的代表性演員。
北京蹦蹦戲的農民藝人們,經過在通州碼頭的闖蕩,見了世面,練了膽量。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來鳳儀、王殿佐等人,進入北京,拜當時著名北京蓮花落藝人趙新桓為師。趙新桓(因其演出時在頭上戴一抓髻,人稱“抓髻趙”)是領取清朝錢糧的漢軍旗人,唱蓮花落是“玩票”,不為掙錢,就是喜歡,在京城演藝圈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與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一同進宮為慈禧太后同臺演出過。有了趙新桓的支持,從北運河畔走進北京城的農民藝人,開始在東安市場的小吉祥戲園演出。他們演出的《小姑賢》、《楊二舍化緣》、《頂鍋》、《打狗勸夫》等劇目,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內容通俗易懂,演唱生動活潑,很受市民大眾的歡迎。北京蹦蹦戲在京城站住了腳,相繼又有多個班社從農村進入北京,在天橋、后海和月壇等地專門開辟的“落子館”演出,十分火爆。連有些河北梆子的演員,都加入了他們的蹦蹦戲班社,改行唱了蹦蹦戲。清宣統三年(1911),挑簾紅、郭啟榮、趙滿堂一行十多人,應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這種北京的鄉土藝術傳播到了南方。回京時,又轉道在山東濟南府演出了一陣子,名利雙收,很是風光。在郭沫若、老舍和劉紹棠等作家的文章中,都曾提到過看北京蹦蹦戲的情景。直至上世紀30年代,北京蹦蹦戲火爆了幾十年。
北京蹦蹦戲的藝人,大多是沒有文化的農民,思想上保守,藝術上缺少變革精神,沒有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劇目,漸漸由盛而衰。上世紀30年代,唐山蹦蹦戲的“東路評劇”諸多班社,已涌現出以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和愛蓮君為代表的評劇“四大名旦”,紅遍華北和京津。東路評劇女演員挑班的諸多班社,相繼進入北京演出,在京城掀起了新評劇的熱潮。北京蹦蹦戲的“西路評劇”抵擋不住這股潮流,漸漸在北京城里難以立足。有的班社退守到京郊農村,有的演員加入了東路評劇的班社。以唐山蹦蹦戲為代表的“東路評劇”,在不斷變革中,成為評劇的主流。特別是唐山蹦蹦戲的早期藝人、著名評劇作家成兆才,“與時俱進”創作的新劇目《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杜十娘》、《珍珠衫》等,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等一大批評劇女演員的出現,更使評劇風靡全國。1936年,“評劇皇后”白玉霜在上海演出時,正式將“蹦蹦戲”改稱為評劇。唐山蹦蹦戲漸而擺脫了地域概念,成為今天的評劇。北京蹦蹦戲所代表的西路評劇,在解放前已經失傳。解放后,中國評劇院曾請回西路評劇的部分老藝人,挖掘整理了《花亭會》、《賣水》、《頂鍋》等代表性劇目,但已很少演出。西路評劇的一些唱腔,只偶爾在個別劇目的唱段中出現。
百年前誕生的北京蹦蹦戲,是北京歷史文化長河里一朵耀眼的浪花。雖然,北京蹦蹦戲的輝煌已漸漸遠去,但在京郊許多鄉村仍然傳承著的文化遺產蹦蹦戲,如今重現在觀眾面前,讓我們領略到這一古老劇種的魅力。
作者單位:中國評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