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陽門位于內城東垣南側,今朝陽門立交橋處,原為元大都東垣之南門“齊化門”。取《周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齊化”有“齊全化生”之義。齊化門也常被稱為“杜門”,意為“休憩之門”。明初屢次修葺齊化門,正統四年(1439年)重建該門的城樓、甕城、箭樓、閘樓竣工。取《詩經·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又因門位于城東南取“迎賓出日”,故改名“朝陽門”。城樓面寬七開間,進深三開間,三重檐歇山屋頂。箭樓重檐歇山屋頂。甕城外角為圓角,甕城北墻開門洞一個,上有硬山閘樓,甕城內有關帝廟一座。
朝陽門為京城至通州(今通州區)的主要通道。明、清兩代,京城食米皆從南方經運河運至東便門外大通橋,再經陸路運至朝陽門內各糧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疏浚朝陽門外互稱化,并設水關于朝陽、東直兩門,節省了大量陸路運輸,南糧及貨物可自朝陽門入倉儲。朝陽門為糧食入城之門,券門內曾刻有谷穗一束,有“朝陽谷穗”之稱。
1956年因城樓為危險建筑,將朝陽門城樓拆除。1959年初將護城河改下水道,裁彎取直即將朝陽門箭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