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檔案工作作為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事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檔案文化的概念與功能,檔案文化建設的定位,以及檔案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檔案文化 文化建設 對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戰略部署,檔案工作作為記錄歷史、傳承文明、造福人民、惠及后世的事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正確認識和準確理解檔案文化概念與功能,檔案文化建設的內容與定位,以及檔案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對于加強檔案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一、 檔案文化的概念與功能
有人認為,“檔案文化”的提法不妥,因為檔案本身就是文化;也有人提出檔案既是文化資源,又是文化載體,檔案文化的基本內涵是記錄、記憶,基本特征是原始性、客觀性,基本功能是傳世、傳承。① 筆者通過對檔案、文化的概念與功能進行總結歸納,認為有必要對檔案文化概念與功能問題做進一步的闡釋,以求對其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
(一)檔案文化的概念
《檔案學詞典》對“檔案”概念的解釋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對所保護檔案范圍的規定基本一致。其內涵包括四方面:1、檔案是人類各領域活動(包括文化活動)的歷史記錄;2、檔案是人類各領域活動直接形成的原始記錄;3、檔案是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人類各領域活動的珍貴記錄;4、檔案是具有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記錄。
關于“文化”的概念,各種定義多達上百種,至今還未形成公認的解讀。歸納起來大致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角度,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廣義的文化從其內部結構來講,可以分為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等四個層次。物態文化是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和組織;行為文化是指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孕育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狹義的文化,不包括上述物態文化,僅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總和。③本文所講文化是指廣義范圍的文化。
比較檔案與文化概念,兩者都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檔案記載著人類通過自覺的活動創造文化的真實過程。但不是所有文化都是以檔案的形式存在,文化可以以文字、圖表、聲像,也可以通過語言、儀式、行為方式、物體等形式存在。所以說,檔案是文化的載體形式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檔案文化主要是指檔案中記載的文化活動或以檔案形式表現的文化活動。
(二)檔案文化的功能
檔案作為人類活動的珍貴原始歷史記錄,具有兩個基本功能,其一是憑證性,由于檔案是人類活動真實的第一手記錄材料,所以它對查考、研究檔案所記錄史實內容具有證明、證據價值;其二是借鑒性,由于檔案是人類自覺活動的系統的完整的歷史記錄,所以它對查考、研究檔案所記錄史實內容具有參考價值。
文化作為人類共同生活的需要創造出來的文化,也具有兩個基本功能,其一是導向性,由于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具有的,所以文化可以為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的形成和行為方式的選擇等提供方向、坐標,它起著引導、導航作用;其二是傳續性,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下一代人認同、共享上一代人創造的文化的結果,是一代代人傳承、發展、創新文化的結果。
比較檔案與文化功能,正是因為檔案具有的憑證性和借鑒性,所以自然成了文化發揮導向和傳續作用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國際檔案理事會章程(2004年8月28日)規定 “檔案構成國家和社會的記憶,形成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是信息社會的基礎。”記憶可以分為交往記憶和文化記憶,西方學術界公認的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人簡·奧斯曼認為,交往記憶的最大特征是時間的有限性,最多不超過80年到100年,大約相當于三代到四代人的時間跨度。而文化記憶是以客觀的物質文化符號為載體固定下來的,一般不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變化,通過文化形式(文本——檔案、儀式、紀念碑等),以及機構化的交流(背誦、實踐、觀察)而得到延續。”④ 第十二屆國際檔案理事會主席瓦洛先生曾生動地闡述道:“眾所周知,檔案是我們集體記憶的基礎,是政府、社會團體、公民等具有權力和義務的權威證據,是我們文化遺產中脆弱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們檔案界要生存、要發展、要拯救‘世界記憶’,必須依靠‘生命之樹’,即有若干分支和根系的記憶之樹,正像葉綠素那樣,為人類更好地呼吸和生活提供氧氣之源。”⑤ 社會需要記憶,民族需要精神,國家的優秀文化需要傳承。檔案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保存記憶、傳承文明。
二、檔案文化建設的定位
檔案文化具有保存記憶、傳承文明的功能,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正確認識檔案文化建設的定位,處理好檔案文化建設涉及的相關問題,有助于有針對性地加強檔案文化建設。
(一)檔案收管用與檔案文化建設
加強檔案文化建設,需要從文化的視角,從實現檔案文化功能出發,做好檔案館室的檔案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服務工作,也就是將檔案文化建設滲透到檔案收管用各環節。
檔案文化所具有的保存國家和社會記憶功能的實現,取決于檔案館室的檔案資源建設情況。檔案館室應該從完整、系統、安全地保存國家和社會記憶的高度加強檔案資源建設。檔案資源建設要關注國家組織層面和普通百姓層面、關注宏觀戰略層面和微觀技術層面、關注管理決策層面和業務執行層面、關注記錄事物和記錄人物、關注記錄文字圖形和記錄聲音影像等。檔案館室檔案資源越豐富、完整、多方位,就越能發揮好真實保存記憶的作用。
檔案文化所具有的傳承文明功能的實現,取決于檔案的科學管理和有效提供利用。劉淇同志于2012年6月29日在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全力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奮斗”報告關于“全力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內容中指出,“堅持建、管、用并重,提高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美術館、青少年宮等的服務效能。”建、管是基礎,利用是目的。檔案文化建設和其他文化建設一樣,是依附于一定載體的活動。檔案文化的傳播需要在檔案收集齊全、整理規范、保管科學的基礎上,通過檔案和以檔案為元素加工、派生的各種類型、形式、載體的檔案信息作品(如檔案展覽、報刊、書籍、電視片、網絡等)來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從而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檔案文化建設與檔案行業文化建設
檔案文化建設與檔案行業文化建設是既相關聯,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檔案文化建設主要是以檔案館室檔案工作為對象開展文化建設,通過檔案的收管用服務保存記憶、傳承文明。而檔案行業文化建設是從檔案行業發展、事業發展的全局考慮檔案文化發展問題,除檔案收管用外,還包括檔案法制建設,檔案科研、教育、宣傳,檔案館基礎設施建設,檔案工作者形象的塑造等。檔案文化建設是檔案行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檔案行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工作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直接體現。
(三)檔案文化建設與相關文化建設
把檔案部門和文博部門的相關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可以做強文化品牌,擴大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如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在第四十四章“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把“做好歷史檔案和文化典籍保護整理工作”列為文化事業重點工程項目;《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人文北京發展建設規劃》在“推進網絡文化建設”中明確要“強化首都特色數字資源庫建設,建立和完善在線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影劇院和音樂廳。”可見,把檔案和相關載體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聚集,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有助于形成規模效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檔案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提高檔案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是加強檔案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劉淇同志曾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做過闡釋,他認為,“文化自覺,主要是指我們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以及對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規律和建設使命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⑥筆者認為,提高檔案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主要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敬畏檔案,科學管理
所謂敬畏檔案,是指要以尊重、珍視的心理保護管理好檔案。檔案是國家和社會的真實記憶,是再現歷史真相、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公民權益、編修典籍史冊的憑證材料,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們眼中的檔案,有的已存世幾年、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將經過我們的手,再存續傳世成百上千年,在見證歷史面前,我們和它比,只是匆匆過客。敬畏檔案,就是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檔案人要對檔案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夠的認識,要對保護好管理好檔案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要對不經意間給檔案造成危害的后果有足夠的認識。
(二)敬畏職業,不辱使命
所謂敬畏職業,是指要以尊重、珍視的心理履職盡責。中國檔案工作者誓詞是:“忠誠檔案事業,熱愛檔案工作,嚴守檔案法規,加強檔案管理,精通檔案業務,維護檔案安全。為充分發揮檔案工作記載歷史、傳承文明、服務未來的作用而不懈努力;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全部力量。”檔案工作者承擔著“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的神圣職責,要以“等不起”的危機感、“慢不得”的緊迫感、“閑不住”的使命感,把檔案文化建設做實、做深、做強,要深刻認識檔案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找準推動檔案文化發展的著力點和切入點,要全面熟悉和掌握檔案館室檔案資源的內容,要創新檔案科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研究社會需求的熱點和滿足其文化需求的形式,努力創造出更多的反映社會發展歷史、人民生活變化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檔案文化作品,為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的精神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獨特貢獻。
(三)敬畏同行,合作共贏
所謂敬畏同行,是指要以尊重、珍視的心理善待志同道合的文化人。由于文化資源的整合聚集可以形成規模效應,所以檔案人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謀求合作共贏的態度,主動與相關檔案部門、相關文化部門(如宣傳、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媒體、網絡等部門)的同行以及國外有關部門的同行進行溝通,加強交流、交融,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在共事中使自己也成為傳播檔案文化的標志性和形象性的重要載體。
總之,檔案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來自于不斷學習、實踐、創新,來自于對檔案文化規律和特點的準確把握,來自于對檔案工作和檔案職業的熱愛和堅守。
注釋:
①鞠建林.解放思想 創新思維 大力實施檔案文化建設戰略[N].中國檔案報,2011-9-9(3).
②檔案: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檔案學詞典[S].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94.7:1.
③文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④陶東風 ,周憲主編.文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6:3.
⑤瓦洛,在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閉幕式上的致詞.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文件報告集[R].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26.
⑥劉淇.提高文化自覺 增強文化自信 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N].人民日報,2011-10-15(2).
作者單位:北京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