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演唱風格之比較以及對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之比較,來推動兩種聲樂學派的交流與借鑒,對于發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演唱形式美妙的歌聲既是人類非物質文化的精神財富,也是無價的藝術瑰寶。作為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聲樂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其特殊的傳情達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門學科所不能代替的。雖然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具有一些各自的個性化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兩者又是相差無幾的,甚至完全可以相互學習與借鑒。只要方法運用合理,真假聲兩個功能用得好,就是科學的,高效的。故推動兩種聲樂學派的交流與借鑒,對于發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的演唱風格之比較
1.1演唱形式
民族唱法講究吐字清晰,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注重聲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一種符合民族審美習慣的質樸感和親切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演唱形式。美聲唱法強調共鳴與音質,演唱偏于唱“聲”,注重發聲的科學性,歌者不易患聲帶疾病,但由于其來自異域,與本民族的審美觀有些差異,因此還不能被廣大民眾普遍接受,是一種高雅和寡的聲樂演唱形式,隨著我國嚴肅音樂的推廣,現在也逐漸被大家接受和欣賞了。
1.2音色
美聲唱法不論在哪個聲部,其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通俗地講,美聲唱法聲音要靠后一些,民族唱法聲音要靠前一些。隨著音高的變化,其音色也隨之發生變化。特別是在換聲區與高音區,美聲唱法由于采用了“關閉唱法”以后,音色便有一個明顯的由亮轉暗的過程。而民族唱法雖然也采用了混合聲,借鑒美聲高音區的轉換方式,但聲音明顯地要比美聲唱法的高音遮蓋聲要明亮一些。中、高音區音色變化不大。
1.3聲音的表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我國當代的民族唱法在借鑒西洋美聲唱法中的強調深厚氣息的基礎上,講究比例恰當的混合共鳴和充分的泛音,要求寬厚與纖細、潑辣與柔和相結合,音域寬廣,發聲自如,音色優美,聲音之間過渡平滑勻凈,銜接熨帖,花腔裝飾樂句流麗靈活,追求明亮圓潤、音域寬廣,有光澤,穿透力的聲音。美聲唱法要求歌唱的發聲自然,聲音洪亮,音色美妙清純,有適當的共鳴和圓潤的連貫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穩定的持續音,有規律的漸強、漸弱以及裝飾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華麗、更靈活、更圓潤、更富有光彩,音高更為準確,聲音更具有穿透力。
2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之比較
2.1氣息
中國民族唱法極其講究歌唱中的氣息運用,早在千年以前,對于氣息的運用就已總結出“氣沉丹田”的成功經驗。如唐代段安節氏在《樂府雜錄》中記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在我國民族聲樂文獻中還提出:“氣者音之帥也”等。在歌唱發聲時,要求聲音“沉于底、貫于頂”,方可使歌聲“聲震林木,響遏行云”、甚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竭”。除了上述基本的呼吸方法外,民族唱法還有為自己的演唱技巧服務的各種技巧性呼吸法。不同的聲、情、字腔和不同的音高、音色、力度等,都必須依靠氣息的不同變化以及氣息與聲帶、氣息與吐字咬字的巧妙配合。由此可見,中國民族唱法不僅重視氣息運用對于歌唱發聲的重要作用,而且更具體地指出“自臍間出”、“氣沉丹田”和“響發丹田”的理論。這實際上就是目前我們所推崇的科學的以腹式為主導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美聲唱法中的呼吸理論也是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和語言、音樂風格的要求是一致的。它要求蓄氣部位在肺的下部,保持胸腔的擴張狀態,用氣時用橫膈膜的還原力和腹肌的收縮力來操縱控制,它要求吸氣深而飽滿,氣息以“連貫”為宗旨,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胸腹式呼吸能充分發揮橫膈膜以及腰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力量,使呼和吸都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呼吸更加容易保持控制,并更具有彈性和力量。
2.2共鳴
由于民族語言的特點,中國民族唱法一般都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多用局部共鳴,允許中間換氣,形成獨特風格。在歌唱發聲時相應地把共鳴中心放在前口腔,多以口腔共鳴為主,加以部分的頭腔共鳴,而對咽腔、胸腔共鳴使用較少。因為口腔四周,上有軟腭,前有齒列等硬組織,對聲波的反射能力較強,加之共鳴中心較靠前,所以,發出的聲音“明亮”、“靠前”、“單薄”,聲音呈“水平線”。但也因為少用咽腔、胸腔共鳴而失去聲音的“通暢”、“豐滿”和渾厚度,如唱到高音C3時,咽腔的發音管從上往下縮短了,“喉頭上提”,從而使得聲音音量較小、穿透力和達遠能力較差,相應地表現能力受到限制。美聲唱法講究混合共鳴,強調整體歌唱感,整個聲區充分發揮共鳴作用,要求聲區統一,轉換音區不能有痕跡,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強,不必借助麥克風來擴大音響。它把人體的共鳴器官分為固定共鳴——胸腔、鼻腔、頭腔。可變共鳴腔——口腔、咽腔,同時,又根據各共鳴腔體的位置及其作用,把它們分為上部共鳴與下部共鳴兩種,以硬腭和軟腭為界,口蓋以上的鼻腔、額竇稱為上部共鳴,口蓋以下的口腔、喉腔、咽腔、胸腔稱為下部共鳴,在歌唱時要根據音的高、中、低混合運用。唱高音時,以上部共鳴為主,口、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這樣混合運用共鳴唱起來聲音圓潤、甜脆、飽滿;唱中音時,以喉、口咽腔為主,上部共鳴次之,胸腔共鳴更次之,這樣混合運用共鳴唱起來聲音渾厚、結實;唱低音時以胸腔共鳴為主,口、喉咽腔次之,上部共鳴腔更次之,這樣混合運用鳴腔,聲音渾厚、飽滿。在對于共鳴腔體的使用和共鳴效果的要求方面,中國民族唱法應該大膽地學習和借鑒西洋歌劇唱法。在保證民族語言特點和演唱風格的前提下,改變局部共鳴為整體混合共鳴,科學地調整共鳴中心,正確的理解和掌握字和聲的關系,克服重字輕聲等習慣,就一定會進一步豐富和加強自身和歌唱效果和表現能力。
總之,聲樂藝術作為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傳情達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代替的。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之間有著許多的個性和共性,雖然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但在很大方面兩者又是相差無幾的,并且完全可以相互學習與借鑒。無論是中國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它們的良好發聲技能和狀態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當兼收并蓄,以美聲唱法為基礎,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遺產,在兩種方法的通融之中,形成我們本民族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