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佛像始于北魏、止于北宋,但大多屬于北魏、東魏、北齊三個時期。其中北齊時期,吸收大量外來風格比較多。故本文主要以北齊時期佛造像與笈多時期風格做比較。結果表明:佛造像雖然源于印度,但被中國本土化改造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關鍵詞:青州佛造像;笈多風格;本土化因為考慮到佛造像的可比性,所以我們選擇有影響關系的對象相比較。此處我們選擇5世紀的笈多時期佛造像與北齊(550580)時期青州青龍寺窖藏出土的佛造像比較。
1笈多時期基本情況
笈多王朝(320—600)笈多特色的佛造像從4世紀后大量開始,大的發展是在五世紀初期。我們這里討論的笈多時期主要是五世紀出土的佛造像。此時期的佛造像更能代表笈多風格。主要出土地點是馬圖垃造像另一個中心地方薩爾納特,是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的地方,漢譯為“鹿野苑”。在馬圖垃最具代表性的是馬圖垃市內發現得佛立像幾乎和人登高身大的高浮雕,[1]其特點兩眼半閉,呈冥思裝,面相靜謐。整個身體均衡自然,緊貼肌肉的僧衣覆蓋著兩肩膀到下肢,用繩裝隆起表示衣服褶,從肩部以下呈U字形的均勻分布。衣薄貼體,如“曹衣出水”。到了5世紀后半期在鹿野苑流派開始盛行,擅長坐佛,特別代表的是在鹿野苑故址出土的佛立向此佛像身上幾乎不施衣紋,僅在領口、袖口和大衣下擺處翻起一道邊以表示穿有衣服。稍稍曲腰送垮,多用三屈法,面相沉穩,以僧衣表現的“薄衣派”幾乎與裸體一般。由于薩爾納特仍屬于印度傳統藝術范疇,特別是造像身上的其他特征與馬土臘地方造像一樣致,所以一般將它與馬土臘造像一起合并稱為“笈多造像”。
2北齊時期青州佛造像基本概況
中國北齊時期(550—580)此時期由于歷史原因其中北魏東魏本土化風格明顯。北齊時期,吸收外來風格顯著。經考證受笈多風格影響比較多。在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的400余尊佛造像有60%都是北齊時期造像。此時期佛造像基本上為單體圓雕。這個不同于之前青州出土的背屏式造像,是其他地區也很少見的,更有印度風格。[2]佛像特點頭頂肉髻低平,表面飾有細密的螺紋,佛和菩薩的面相都很飽滿,身段也趨于豐滿,佛像穿通肩式大衣,有的沒有衣紋,僅用田相袈裟。從面相和服飾來看,造像上的人物不像青州人,更像是印度人種,佛像面相上看,卵型臉蛋,五官集中,耳朵大,耳朵下垂,陰線刻出柳葉眉,雙目微睜注視下方。佛和菩薩的衣服不再像北魏時期的褒衣薄帶,士大夫閑逸的風格,而是衣薄貼體。如“曹衣出水”之風。但是菩薩披帛和瓔珞裝飾還是延續了北魏時期的特色。
3比較研究
3.1思想表達比較
印度人民比較注重彼岸的境界,他們利用佛教教義滿足他們對死后的愿望。所以他們將帶有希臘雕塑風格的佛像宗教化。尤其在笈多時期發展到興盛。在他們心目中佛是神圣的神秘的,所以他們的佛像宗教色彩更濃烈一些。佛造像表現出來的風格比較神秘,讓人看了心存敬畏。笈多風格是在繼承貴霜時代犍陀羅和馬圖拉雕刻傳統的基礎上,遵循笈多時代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馬圖拉式佛像和薩爾納特式佛像。馬圖拉式佛像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
而此時期的中國人民,由于政治分裂,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中。更需要一種精神寄托。因此佛像在此時期很自然得被接受,其實中國人接受佛教對佛像的興趣遠大于對佛教義興趣,他們需要的只是保佑平安一些普通的佑護意識。宗教感不強烈,所以在他們手下創造的佛像就有世俗化特點,而且菩薩比佛更受歡迎。菩薩是未成佛的修養很高的得道人,更加接近現實的人,所以在青州出現一批菩薩。青州北齊出土的菩薩像被刻畫得慈眉善目,衣著富麗繁冗,更加像大家閨秀,富家貴人。在體型上已經出現了曲線美,有些還顯現了“出水芙蓉”的藝術風格青州佛造像雖然延續了更多笈多因素但是整體風格充滿了寧靜、內向、和諧的基調,青州造像眼角上翹,嘴角微笑,體態豐腴,面容和藹、可親。比笈多佛像看起來更世俗化一些。
3.2雕塑形制比較
(1)佛像都以螺發作為頭飾,都有三十二相中的肉髻,但是青州佛像肉髻更平緩一些甚至有一部分佛像肉髻看不出來凸出部分。
(2)佛像面相端莊,眼瞼低垂,神態慈和寧靜,眉間無白毫相,鼻直適中,嘴唇棱角分明,刻畫細膩。頸部都有三道折線,也是三十二相中的一種。笈多的佛像五官。額頭圓潤,無白毫相。雙唇寬大,下唇尤厚,表情豐富、生動。眼簾下垂,鼻直適中,鼻翼外張。雙耳下垂,飾有耳環。青州佛像五官額頭圓潤,也無白毫相。
(3)佛像肩寬腰細,軀體豐腴飽滿,肌膚細膩而富有彈性,青州佛像身材雖然相對比北魏時期佛像身體更飽滿豐腴,但是對比笈多佛像還是顯瘦一些而且身體輪廓明顯。笈多佛像身材更敦厚一些。
(4)青州單體佛造像大多為站立姿勢,佛像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或執袈裟角,身著貼體的薄透衣服,身體正面看似沒有著衣,衣褶都集中在兩臂部位,身后宛如穿了一件大披風。這種造型樣式也完全是從笈多風格來的。然菩薩像有思維菩薩,其風格是中國自己后創的。
3.3衣紋色彩比較。
佛像衣紋樣式受笈多藝術影響最為突出,青州北齊佛像共出現三種衣紋樣式,即條狀衣紋、無衣紋和多褶衣紋,其中前兩種衣紋就分別來源于馬土臘和薩爾納特兩種藝術風格。大體風格相似,但青州佛像紋飾有個顯著特點色彩豐富,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貼金彩繪,雕刻與繪畫相結合。佛像風姿富麗堂皇。中國有句話“人要衣裝,佛要金裝”這個在青州佛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笈多佛像衣薄貼體,如“曹衣出水”,俗稱“濕衣法”,極富裝飾性。而且笈多佛像現留存佛像很少出現上色佛像。青州佛造像其中條狀衣紋與笈多時期馬圖垃出土的佛像衣紋雕刻類似,無衣紋與鹿野苑出土的佛立像在青州北齊時期也有相類似然青州服飾更豐富。而且衣服緊貼身體,露出裸體的結構,這些在中國早期佛像中是沒有的。證明了其紋飾上的傳承關系。
4結論
從上面的對比分析我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青州佛造像和笈多時期佛造像顯然有明顯的師承關系,但是經過中國人的本土化創新,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佛造像。新創遠大于師仿。新創的佛教造像種類樣式遠超過印度佛造像,加之自我創新的圖像內容,被地方化的青州佛造像成為了中國又一個新的佛像代表樣式。
印度佛造像是以宗教化的象征,而中國佛造像風俗化更明顯些,佛的表情,裝飾更接近現實中的人。笈多佛像是把佛當神一樣敬畏的心理來創造,而中國的青州人們更多是把他當做現實中生活的人來創造。所以這兩種內在思想不同造就了他們的審美方向不同以至于最后的風格特點不同。印度佛造像服飾比較單調,我們現在所見的基本無色彩,佛像表情凝重,深沉。而青州佛造像服飾華麗,姿態優美,慈眉善目。人性化遠遠大于佛性。美學價值大于神學價值。而且遺存數量上中國佛造像遠遠大于印度。所以,現在人們都說佛造像源于印度,但是要看佛像一定要來中國。
參考文獻:
[1] 張同標.中印佛教造像探源[M].東南大學出版社.
[2] 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M].山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