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中國當代手風琴音樂的發展歷史,手風琴音樂的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本文針對手風琴音樂發展的現狀,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提出幾點建議,旨在為中國當代手風琴音樂發展和傳播的理論研究盡一份力量。
關鍵詞:中國當代手風琴音樂;發展現狀;建議中國當代手風琴音樂主要是依靠貼近廣大人民群眾、豐富的演奏形式、具有鮮明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手風琴作品、多樣的傳播手段等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傳播。
針對中國手風琴音樂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音樂創作上。近些年,伴隨中國手風琴音樂的發展,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的手風琴作品,演奏形式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是,這類作品在演奏技術和表現力等方面對演奏者的要求也很高,一般的業余手風琴愛好者很難演奏,這對手風琴作品在普通人民群眾中的普及帶來一定的阻礙。其次,音樂教育方面。中國手風琴音樂教育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在學校手風琴教育和社會手風琴教育兩個領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近年來,社會手風琴教育的隊伍在逐漸減少,相應的教學問題也逐漸顯現。一些以盈利為目的培訓機構,為了獲取利益,使用一些非專業的教師從事教學工作,這在教育方法、教學水平上嚴重影響了手風琴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秩序。再次,電子音像設備的發展逐漸取代手風琴在群眾性大合唱中作為伴奏樂器的地位。最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多元化文化的強烈沖擊給我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震撼。根據以上,提出幾點建議:
1重視中國手風琴音樂教育的發展
首先,端正社會手風琴教育態度,規范手風琴教育市場。社會手風琴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應注重審美能力和受教育者自身能力的培養,而不應以應試教育和盈利為主要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學琴中獲得美的享受和愉快的體驗,并使音樂成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加大發展學校手風琴教育的力度。目前學校手風琴教育擔當的教育任務是要培養高水平的演奏者,具有創新精神、受過嚴格訓練且具有實踐經驗的作曲家,還要有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民族風格的手風琴作品及創建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中國手風琴音樂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這不僅是手風琴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重要保障,也是未來中國手風琴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再次,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社會手風琴音樂教育和學校手風琴教育是今后中國手風琴音樂教育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社會手風琴教育為手風琴音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和藝術氛圍,學校手風琴教育則為手風琴向更高水平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兩者的共同進步才能促進未來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和發展。
2建立多元化傳播理念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后,多元化的傳播理念沖擊著現代社會,客觀上也為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條件。面對當今中國手風琴發展現狀,建立什么樣的多元化傳播理念才能促進未來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和發展成為主要話題。
首先,對傳統傳播理念的繼承,即“群眾喜歡什么,就傳播什么”。當今中國手風琴音樂之所以發展緩慢,就是因為離大眾越來越遠。毋庸諱言,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是應面向大眾的,傳播的范圍越廣,效果就越好。但是,必須要知道“群眾喜歡什么”才能“傳播什么”。其次,對新興傳播理念的移植。社會的發展和新興傳播媒介的出現帶來了新興的傳播理念,使未來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多媒體應用于當今中國手風琴音樂教育,教學信息的集成使教學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學習效率高;在計算機管理和控制下,向手風琴愛好者提供網絡聯機服務、電子報刊、影視等多種服務,使人們信息接受方式得到改變;專業的手風琴工作者可以通過多媒體系統的幫助增進其作品的品質,MIDI的數字樂器合成接口可以讓設計者利用音樂器材、鍵盤等合成音響輸入,編輯、制作音樂作品。最后,數字電影推動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擴大,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選擇在電影音樂中采用手風琴音樂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音樂元素。如法國導演呂克·貝松指導的電影《天使愛美麗》,整部電影的配樂都是以手風琴音樂為主,旋律優美動聽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相連。新興傳播媒介的發展帶動了新興傳播理念的形成,也促使未來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方式不斷更新。
3創建具有傳播效應的名人形象
所謂創建具有傳播效應的名人形象,就是指在中國手風琴音樂領域內,選取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且被社會廣泛認可的人物作為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形象,有助于廣大民眾通過名人的形象去了解和判斷他所屬的組織或領域。
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和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創建具有傳播效應的名人形象就需要緊密聯系群眾,選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作為名人形象,創作一批符合大眾審美趣味的作品和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達到多種媒介組合傳播。
社會的發展帶動了國際間交流的逐漸增多,多種類型、多種風格不同種類、不同特色的音樂相互之間碰撞、磨合,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和視聽,也勢必會對中國手風琴音樂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和發展需要更多界內人士的關心、愛護、支持和幫助,共同推動未來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一鳴.手風琴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 高潔.20世紀上半葉中國手風琴藝術的傳播[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1).
[3] 曾錦藩.中國手風琴業歷劃述[J].樂器,2006(01).
[4] 聶芳.計算機互聯網媒體的音樂傳播優勢[J].中國音樂,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