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南通地區個案的實例分析,從音樂學角度出發,結合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著重研究并總結民歌中所反映的當地文化生態狀況,由以反映勞動、生活、風俗等為特色,強調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傳播與社會寫真功能。
關鍵詞:民歌;文化;勞動;生活;風俗1弁言
民歌,即民間歌曲,是我國民間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奠定我國傳統音樂產生與發展的基石,諸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間歌曲、民族器樂等無不受到民歌的影響,而古代的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甚至文人音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與民歌交叉授粉,相互滲透。民歌是我國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藝術產物,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勞作最真實的寫照,即使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依舊可以從民歌中感受到先輩們在勞動、閑暇、社交、娛樂中的真實場景。我國地貌廣闊、生態多樣、文化豐富,民歌作為與人們最為接近的音樂文化結晶,也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與風格。眾所周知,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審美傾向,這也是由于不同民族所生活的地區、所從事的勞動、所感悟的世界有所不同而造成。特定的生態環境造就出特殊的文化產物,凝聚著人們內心最淳樸的感受。
筆者擬以南通地區為例,從縱橫兩條線索分析該地區民歌的類型與內容,并從其特定的社會人文生態環境考察,解析該地區民歌中的人文生態現象與關系,并考察民歌對文化傳播與社會寫真的功能性。
2地理概貌
南通是我國首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整個地區位于我國江蘇省東南部,南臨長江,東靠黃海,屬于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和黃海海積平原兩種類型。該地區內河網密布,地勢平坦,水陸暢通。該地生物資源豐富,盛產魚鹽米面,是典型的江淮魚米之鄉。其可考的人類活動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為古吳越族。在四世紀之前該地居民多與江南一帶常有往來,直至東晉時,由于北方戰亂,南通地理偏僻,不少北方移民涌入,出現初次的居民融合。此后的六朝、隋唐、宋金元時期皆有類似不同程度的北人南遷,直至明清,基本確定了今南通地區的居民結構。目前整個南通地區包括海安、如皋、如東、南通、通州、海門、啟東七個縣市。
3民歌體裁歌種
南通地區民間音樂類型多樣,不但有歷史悠久、廣受群眾喜愛的曲藝與戲曲音樂,更有體裁豐富、流傳廣泛的各類民歌,除了勞動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燈調外,還有極具地方色彩的叫賣調、風俗歌、搖兒歌等,洋洋大觀,是南通地區民間音樂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些豐富的民歌不但是南通地區其他民間音樂的發展淵源,更是該地區人民傳統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同題材的民歌反映了不同的勞動方式、不同的生活景觀以及不同意識形態,在這些民歌中凝結了南通地區人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時還幫助人們傳播了知識、傳遞了信息,成為當地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有力工具和時效媒介。
3.1勞動號子與田歌
南通地區常年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加之南通東瀕黃海,所以這里的人們以經營漁、鹽、米、紗棉、茶葉、木行、染坊等等為業。正因為此,南通地區的勞動號子與田歌直接產生于上述這些勞動場合與相關田間勞作中,并伴隨整個勞動過程不斷產生。
根據不同的勞動場合與形式,南通地區的勞動號子類型可分為;1)搬運號子,如挑擔號子、拉車號子等;2)工程號子,如打硪號子、打夯號子等;3)農事號子,如吆牛號子、打麥號子、篩花生號子等;4)作場號子,如鹽工號子、推磨號子、打油號子、打鹵號子、窯工號子等;5)船漁號子,如拉篷號子、點水號子、出艙號子、撐船號子、過壩號子、搖櫓號子等。該地區的田歌類型可分為:車水鑼鼓、推水鑼鼓、栽秧田歌①、拔秧田歌、薅草田歌等。
勞動號子與田歌直接產生與勞動場合,并一直伴隨著整個勞動過程。傳統勞動方式與現代勞動技術相比耗費的體力與精力都較大,且勞動程序也相當單調與重復。但是有了勞動號子與田歌,不但可以統一勞動節奏,更可以調劑勞動者的精神情緒,使枯燥的勞動變得有生氣,也是勞動者們自娛與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徑。由于古代南通地區主要的勞動形式以內陸的耕種和沿海的捕撈與煮鹽為業,所以與之想配合的勞動號子和田歌也多與田間耕種和船漁有關。如南通啟東的“呂四漁民號子”就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通過這些自古流傳下來的勞動號子和田歌,足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勞動形式、方法與勞動情景。
3.2山歌
所謂山歌,產生于山野、林間勞動或休息時,一般用于呼喊、對答,也是勞動人民抒發內心情感的重要途徑。南通地區雖屬江淮平原地帶,但也有不少山地,如目前較為有名的軍山、劍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等,這里也同樣有著人們勞作和生活的印跡。
南通的山歌除了與田歌相關的勞動山歌(如拔秧山歌、秧田山歌、栽秧山歌、薅草山歌等等)外,還有小山歌【如東】、大山歌【如東】、狼山山歌【南通】、外路山歌【如東】、海門山歌【海門】等等歌種,其中以海門山歌最為有名,已于2008年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這些山歌主要以歌唱勞動場景為主,隨口編成,選材精煉,用以表達山野勞動的感受與心情,演唱一般也較為直暢、自由,具有一定的抒情性。此外,南通地區的山歌也有不少屬敘事類山歌的,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多在農閑時演唱或表演,篇幅較勞動山歌長大,優美樸實,鄉土氣息濃重。
3.3小調
小調在眾多民歌體裁中是流傳范圍最廣、品種最多的,不但形式規整而且旋律性強,朗朗上口,易于傳唱。南通地區的小調與勞動號子、田歌、山歌一樣真實的反映著人們生活的景觀。
南通地區的小調類型也極為豐富,按照演唱內容和音樂風格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1)全國皆為流傳的典型小調,如鮮花調【如皋】、楊柳青調【如皋】、繡荷包調【如東】、猜調【如東】等;2)與生活密切相關,反映當地人們勞動之余的休閑娛樂生活的小調,如兒歌【南通】、搖兒歌【南通】、叫賣調【南通】、打更調【如皋】、討飯調【如皋】、摸紙牌調②【如東】等;3)風俗類祭祀禮儀小調,此類小調常常在特定的民間傳統風俗或儀式中所演唱,如哭喪調【南通】屬于南通地區的喪葬儀式歌曲,童子調③【通州】、香火調【海安】則屬于民間宗教色彩的風俗歌等等;4)逢年過節、燈會期間鄉民們夜間搭臺或沿街走唱的歌舞小調,如花鼓調④【海安】、蓮花落【南通】、打連廂【如東】、馬燈調【南通】、唱書調【如東】、采茶調【如東】等。此類歌舞小調具有強烈的舞蹈性和律動感,節奏統一、明確、熱烈,情緒火熱明快,富于喜慶氣氛。表演這些小調時往往還配有各式道具,如花、燈、傘、鼓等,有時還具有一定的雜耍元素,表演形式豐富精彩。
南通地區的小調從音樂特征上來看,旋法以級進、小跳為主,結構形式規整,潤腔豐富,襯詞與地方傳統音調和語言結合緊密;從風格上來看,曲折細膩柔美,抒情性與歌唱性并存,具有濃郁的南通地方色彩。
4小結
南通地區的民歌體裁豐富、多樣,無論是勞動號子、山歌還是各類小調,都真實反映了南通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形象準確鮮明,情感質樸深刻。通過聆聽或演唱當地的民歌,我們可以了解到該地區文化生態之狀,無論是勞動還是休閑,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特殊節日,皆能通過民歌涉及的內容直接演繹和展現出來。其實不僅僅是南通這一地區如此,我國大部分地區民歌都有這樣的文化傳播與社會寫真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勞動水平與生活質量不斷進步,勞動工具與方式的機械化、經濟發展的現代化使得勞動號子、田歌、叫賣調等迅速成為了歷史的印跡;城市與農村生活的緊密銜接也使得山歌、小調、風俗歌逐漸被各類流行音樂、通俗歌曲所替代。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如今人們所享有的全部音樂文化成果,無不是在先人創造的基礎上日積月累、年年歲歲發展而來的,即使是當代的最流行的歌曲也有不少借用傳統民歌旋律曲調甚至故事情節改編創作的。這也是為什么民歌發展至今幾千年依舊不失其特殊地位與藝術價值的原因。筆者嘗試性從該角度作此拙文,亦是想以此為例,通過個案分析的方法,總結出該角度研究的某一思路和方法,以期引更多學者關注民歌與文化的關系研究。
注釋:①在江蘇省,田歌也常被稱為“山歌”,如栽秧山歌、薅草山歌等,但特指在田間勞作時演唱的,與民歌中山歌一類有別。
②南通地區有一種娛樂休閑的紙牌游戲,牌長且窄,紙質,牌面印有不同花色與圖案,打法類似麻將,民間稱“長牌”。
③南通地區有一種地方劇種,稱為“童子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唱腔曲調與南通地區的民間歌曲與說唱性曲藝有密切關聯。詳情可參看筆者拙文《南通僮子祭儀中的戲曲音樂因素》(《中國音樂》,2007.1)
④南通地區的滸澪花鼓與海安花鼓皆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參考文獻:
[1] 蒲亨強.中國音樂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 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