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家拳對內功法的運用過程是在無極、虛無含一氣、盡極、兩儀、三才的基本樁法中進行鍛煉的。內功運用的大概過程,真氣也就是通過這些過程逐步求得其充盈和貫通。真氣在內家拳中的功用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用之于戰;其二,在拳術中要使兩個以上的動作在爆發勁中連結在一起,并能夠一氣呵成,同樣是離不開氣的功能。
關鍵詞:內家拳;內氣;產生;功效1內氣的產生
真氣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氣,但是由于人在后天的生活、勞動中,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真氣,因此就需要及時地給予足夠的補充,但是,能不能給予及時的,足夠的補充,這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得到了,有條件者(包括飲食、起居、環境、情緒、呼吸、功法等)就能夠補得及時而充足。但沒條件的,就補得不及時,不充分,這樣就是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強弱虛實,壯衰勇性,充氣盈者則神采奕奕,強實壯勇。所以說真氣的盈虧,是人生命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
人身中真氣的產生和來源,基本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娘胎里帶來的,是秉承了父母雙方的真氣,這種氣在祖國醫學中叫做先天之氣,先天為腎,故稱之為腎氣。二是當人出生之后,離開娘胎,走上了獨立生活以后,主要地是依靠由飲食物中所含的精細物質(也就是高級營養品——醍醐)與口鼻吸入臟腑中的天空之大氣(主要是吸取氧氣部分)經過二者合并與化合之后,所產生出來的真氣,這種真氣屬于后天之氣,后天屬于脾,所以在人出生以后,維持生命的唯一途徑,就是用后天之氣,充養先天之氣。既然后天之氣是從水谷飲食物中的精微營養物質與天空之大氣得的化合以后所產生出來的,那么為什么在內功法中,又要去改革常人的呼吸方法呢?
一般來講通過肺式呼吸法(即普通的習慣呼吸法),同樣能夠產生一定數量的真氣。但是由于肺式呼吸對所吸入的大氣,在人體內部循環的距離比較短,只能將限于出入活動在肺至口鼻之間,因而使吸入的大氣中的氧氣,與五臟六腑及三焦中的水谷精氣發生化合的機會較少,不能把已經吸入的氧氣加以充分地利用,所以也很容易使已經吸入的部分氧氣,經口鼻而排出,尤其是對于年志、體弱、多病、的人來講,肺部的呼吸吞吐量本來就小,加上大氣在身體內運行的距離較短,就會形成呼吸短促,短促的呼吸就更難以充分地把吸入的氧氣完全利用起來,因而真氣產生的效率也就非常低,久而久之。就必導致其氣入不敷出虧損局面,如果長期不能扭虧增盈,使真氣得以足夠補充的話,勢必出現未老先衰等不健之癥。因此,要改善人體中的氣質,首要的就是改變常人的呼吸方法,即由肺式呼吸改變為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法能使吸入人體內的大氣增長運行的距離,使吸入的大量氧氣與五臟六腑如三焦中的水谷精氣,發生混合和化合的機會增多、增長,把吸入的氧氣充分利用起來。而且在內容功法中的呼吸要領。是要求呼吸逐步達到:細、長、勻、慢,用意會將吸入之大氣導引深沉于下丹田之中;另外當大氣沉入丹田之后。最好能夠稍停留一會(但決不可硬憋氣),這些方法和要領,都是為了增多和加長氧氣與水谷精氣的化合機會,以便更多在產生一些真氣來補充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所消耗的部分真氣。拳經中方:“人身以氣為本,以心為根,以息為元,以腎為蒂,終離不開呼吸二字。”然而,究竟怎樣呼吸才能有利于真氣的多產多生,以及怎樣用意念導引氣血物質循環人體中的經絡血脈等等,則成為一種神秘之術,一直成為佛家和道家中的守密內傳術,一般人是難以得其真傳的,就連內家拳中所采用的道家部分功法,前輩們也多是守口如瓶,不輕易傳人的,正如拳經所說:“祖師留下的真妙術,得藝不可妄傳人”,即使在眾徙之中,也不過傳之一、二。
內家拳對內功法的運用過程是在無極、虛無含一氣、盡極、兩儀、三才的基本樁法中進行鍛煉的,即:由無極而入靜,由虛無含一氣而漸生,由太極而充盈,由兩儀而循行(兩儀即陰陽,這里的陰陽指的是體經八脈的任脈和管脈,督脈為陽,任脈為陰。),由三才而貫通(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同時也指上、中、下和人體中的頭、手、足),由拳術而運用(是形意內家拳之本質,“氣不至則力不達”,故在出拳伸掌時,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以上內功的樁法,既是內家拳的基本樁法,又是內家拳中最根本的樁法,但是由于過去老師們多保守,即使后人在練習樁法時茫然不解其意,因而使不少學者誤認為樁是走過場,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被忽視)。拳經云:“心空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絕明,絕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歸根矣”。所以在練功時,必須是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想,無物無我,好似木雞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浪,使大腦完全寧靜下來,這就是入靜的功夫,也就是“無極”。當入靜至極,則生有極,是謂之“無中生有”。這時丹田之中開始有些氣感,這在內家拳的內功法中,叫做“虛無無極含一氣”。隨著練功時間延長,功夫的不斷深造,并使用“意守丹田”的功法,會逐漸使呼吸之氣深沉于丹田,而且會感到愈練內氣愈充實圓滿,以致產生熱感,這在形意功法中即稱之為“太極”。當丹田產生了熱感以后,要抓住這個好時機,進而采用“舍氣從脈”和“神氣合一”的方法,使意念緩緩舍離丹田,而引領熱氣循行于血脈之中,由丹田入毛際到會陰,過谷道,達長強,通夾背,過王枕,而到達精髓之海——腦海(即泥丸宮)。而后又由氣化成液,再復由上丹田,過上鵲橋,達中丹田土釜黃庭,是謂小周天煉精化氣的功夫。這種連通任督二脈的功法,在內家拳中的樁功里,叫做“兩儀”。由小周天再進而練至大周天,即連通頭、手,足中的奇經八脈,在內家拳中即為之“三體勢”樁法。
以上就是形意樁法中對內功運用的大概過程,真氣也就是通過這些過程逐步求得其充盈和貫通的。
2內氣的功用
氣的作用是十分廣泛的,而且氣的功用之大,乃是難以估量和計算的。從自然界來講,萬物之生發、展放、運動、成長、變化,直至消亡的全部過程,可以說都是由氣的作用所決定的(當然也不能排除液體和固體本身的作用),所以祖國醫學認為:“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大地萬物,莫不由之” 。真氣是人的生命之本,真氣存則生命在,真氣充則生命旺,真氣虧則生命衰,真氣絕則生命亡。因此說真氣對人和一切動物,植物的生死存亡、壯衰、勇性、強弱虛實和生發、展放、收縮、消亡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氣體、液體、固體這三體組成的。在人來講,同樣脫離不開這三體。人的身體本為固體,人體之所以能夠運動和生存,就是有了液體的滋養灌溉,氣體的勁力催動之故,才能使人保持著生命活力。如果身體一旦離開了氣體,液體也就會停止滾動,活動的身體也就會變為僵尸。所以說氣在人體中是為血液之帥,氣行則血行,氣停則血凝。人體中無論是五臟六腑,肌肉皮膚,經筋骨骼等,都是依賴氣的催動而運動的,又都是依賴血液、津液、精氣的營養、滋潤而成長發育的,若是離開了這些營養物質的滋潤灌溉,人體就會隨之而干枯、萎縮、消亡、就好象是樹木離開了肥水的灌溉一樣,必然要枯死。但是血液、津液之所以能夠在人體中周流不息、洋洋流動、循環不止、轉相灌溉,又皆是氣之功能所為,甚至水道的通利,汗液的排泄等等,無一不是氣的功能所致。
真氣在內家拳中的功用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用之于戰。作為武術的氣功來講,它與佛教、道教求氣的目的不同。武術中之所以要練氣功,除了以上所說的壯其氣而強其體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樹我中華民族之氣節,揚我中華武術之威望,防之于身,用之于戰。所以說練拳必須練功,練功必須練氣。氣衰則勁力不足,且難以在最短的時間,最近的距離之內,爆發出巨大的寸勁。拳經云:“以拳之運用,則內中之氣,獨能伸縮往來,叫之不聞,視之不見,循環不已,周流不息,充周其間,潔內華外,洋洋流動,上下四方,無所不有,無所不生。至此,拳內真意,真勁誠中,形外而不可掩矣”。所以,拳術中的氣功,不但對身體的素質可以起到促進改變的作用,而且在攻防技擊中既可以把氣充實在某一處(或某一部位)增加對外界沖擊力量的抗衡,又可以使內氣貫注于稍節、中節或根節上,集中和增大打擊對方時的力量,能夠在剎那之間由于內氣的急劇轉動和聚集,發生強大的爆發力。因此,衡量一個內家拳者內功深淺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要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離內爆發出最大的勁力。其二,在拳術中要使兩個以上的動作在爆發勁中連結在一起,并能夠一氣呵成,同樣是離不開氣的功能。“一本可散萬株,萬株咸歸一本,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夫所謂一者,從首至足,內有五臟筋骨,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連屬膠聚而屬一貫者也,擊之不離,牽之不散,上思動而下為隨,下思動而上為領,上下動而中節攻,中節動而上下和,內外相連,前后相需”,均為氣之功能所為。
參考文獻:
[1] 鄭志剛.試論南拳的“內合一”─—對南拳中的“心、神、意、氣、力”初探[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2).
[2] 孫永紅.人身“三寶”——精、氣、神——淺談精氣神與養生的關系[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9(03).
[3] 王元.精、氣、神的充盈與虧耗[J].內蒙古林業,2009(04).
[4] 徐欣.養生與武術中的精、氣、神[J].搏擊.武術科學,2009(05).
[5] 王亞瓊.對人體精、氣、神與太極功能的研究[J].武術科學(學術版),2005(05).
[6] 支川.試論太極拳運動的精、氣、神[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