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臺語言與肢體語言、表情,是戲劇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展示才華的三個主要手段。本文從群眾文化職業角度,談談一談如何重視舞臺語言表現能力,讓老百姓愛看戲看懂戲。
關鍵詞:舞臺語言;表現能力;看懂戲曾創造過輝煌歷史的戲曲藝術,正經歷著人才缺乏、市場萎縮的現實困境。戲臺下坐著的依然大多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觀眾。面對觀眾的流失,戲曲藝術應當如何應對?中國戲劇界首位梅花大獎得主尚長榮一語中的:“戲曲的發展,關鍵是要順應觀眾的需求。所謂繁榮、發展,最終落在實處,就是讓觀眾喜歡。”尚長榮以京劇為例,認為“只要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去粗存精,精排、精演、出精品,就不怕觀眾不來;只要觀眾看了京劇,就有辦法讓他們愛上京劇。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確保京劇的‘精’,要保證演出質量,這就要求戲曲演員在‘四功五法’上下工夫,對于傳統技法來不得半點馬虎,唱念做打一樣不能少。”本文試從群眾文化職業角度,談談一談如何重視舞臺語言表現能力,讓老百姓愛看戲看懂戲。
舞臺語言與肢體語言、表情,是戲劇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展示才華的三個主要手段。舞臺語言不單指劇中人在舞臺上說話。對話劇演員來說舞臺語言是指演員的臺詞表現力;對歌劇演員來說則是指演員的演唱水平(包括音域、音準、音色、音量、樂感等嗓音的表現力);對戲曲演員來說是指字正腔圓的唱腔和道白能力。
語言是戲劇演員用以塑造人物的最有表現力、最常用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工具。戲曲各劇種之間的區別以及某個劇種各流派的分野,最主要則表現于唱腔。當然某些地方劇種或劇種的某個流派之間的區別,還有其獨特的表演程式和手法。舞臺上最能打動觀眾或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的也是語言(包括唱腔)。戲曲藝術能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也只能是語言(包括唱腔)。因為戲迷經常以模仿某個劇目中的好聽唱段自娛,卻較難模仿名角的精彩表演。如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回》、越劇《天上掉下林妹妹》、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民族歌劇《洪湖水浪打浪》、《北風吹》、《紅梅贊》,西洋歌劇《祝酒歌》等燴炙人口的唱段都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流行曲目。可要學這些戲的表演卻不太容易。最近舉行的全國京劇票友大賽中,那些了出類拔萃的名票,上至70歲老者下至4歲的稚童,他們之所以受到熱烈歡迎,皆因為他們是語言(這里主要指唱腔)的“模仿秀”。可見舞臺語言之魅力。
話劇演員臺詞功力的深淺,主要是看演員是否自然、清晰、生動、準確又極具個性地傳達了劇本所規定的人物臺詞。優秀話劇演員的臺詞讓觀眾聽了感動。它的美學準則是“真實”,觀念是因為演員“真實”地表現了人物而受到感動的。觀看話劇時觀眾的掌聲是對劇中人物所表現出某種精神的褒獎。所以說,話劇的觀眾是因為受到感動而得到藝術欣賞的快感與滿足。這就叫做“感動中的欣賞”。即使是追求“離間效果”的布萊希特,也同樣強調舞臺語言對揭示思想的重要性。
戲曲演員的語言功力(包括唱腔),主要是滿足觀眾欣賞的要求。它的美學準則不是“真”而是“美”。觀眾是因為演員唱腔和道白的美而受感動的。欣賞傳統劇目時尤其是如此。比如觀眾在聽程派(程硯秋)的《鎖麟囊》和梅派(梅蘭芳)的《貴妃醉酒》時,完全是在欣賞其各自獨特的唱腔韻味,至于劇中人物的命運因觀眾早就了然于心,便毫無懸念可言。觀眾欣賞傳統戲曲時,不是期待對情節發展的了解。而是盼著欣賞某個名角的某個名唱段。如京劇《四郎探母》中楊延輝能不能得到鐵鏡公主的理解,盜得令箭回宋營探母,照理說這是主人公生死攸關的大事,因觀眾早已爛熟情節的發展而對此毫不擔心。觀眾期待的是名角耿其昌和李維康那一段百聽不套的“坐宮”對唱,一句緊咬一句,聽來酣暢淋漓,十分過癮。一曲唱罷掌聲、喝彩聲四起。這不是對劇中人物楊四郎和鐵鏡公主的贊美,而是對演員的贊美。曹操在戲曲中是反面人物,可扮曹操的凈角照樣能“唱驚四座”,彩聲鵲起。而話劇演出中無論希特勒演的多么生動,觀眾都不會在演出中報以掌聲的。可見,戲曲觀眾的審美方式是“在欣賞中受到感動”,觀眾的掌聲是對表演美的肯定。無論是“感動中欣賞”,還是“欣賞中受到感動”,所依賴的最重要手段,都是演員的語言(包括唱腔)能力。
此外,觀眾在欣賞新編的戲曲和歌劇時,既能得到“感動中的欣賞”,又能“在欣賞中受到感動”。即既追求“真實”的震憾,又需要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成功的新編劇目,因為有這樣雙重的優勢而大受歡迎。但是,不少新編的劇目卻是既不真也不美,無法令觀眾感動更不能給人以美感。這樣的新編劇目盡管投資浩大,也只能演上幾場草草收攤。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現在觀眾不看戲,準確地說是觀眾愛看的好戲不多。可以說,如果觀眾離開戲劇,其原因不在于觀眾而在于戲劇自身。自身問題之一就是新編劇目中缺少令人玩味再三的唱段或震撼人心的對白,要不就是現在的許多演員缺少能唱出、說出讓觀眾百聽不厭的舞臺語言的本領。說到底,提高戲劇藝術水平必須重視提高舞臺語言的表現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偉捷.感動中的欣賞與欣賞中受到的感動 舞臺語言淺說[J].中國戲劇,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