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的現代設計具有非常特別的民族特征,同時也強調個人的表現,是現代設計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典型。吉奧·龐蒂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師之一,意大利的現代設計運動與他有不解之緣;他同時又是形成意大利路線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他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現代設計運動的中堅人物之一。透過對其人生經歷、設計作品和設計觀的闡述,旨在了解并學習這位設計大師的思想與人格。
關鍵詞:意大利現代設計;吉奧·龐蒂;意大利路線1意大利現代設計的歷史、發展狀況
意大利現代設計是“優良設計”的同名詞,意大利的設計風格,或者被時髦地稱為“chic”的意大利設計是世界設計一個非常流行的潮流。意大利設計在國際上的巨大聲譽,應當歸功于整個國家形成的龐大而完備的設計體系。工業文化革命和大規模生產技術的出現,全面釋放了意大利人的視覺天才。1946年,意大利設計師羅格斯宣稱設計應包含一切:小到湯匙,大到城市。這成為一個時代的宣言。意大利人視設計為一種文化、哲學,而不僅僅是理論與實踐。20世紀意大利的設計是意大利文化、藝術、政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國家一樣,意大利也經歷過現代設計的各種運動,如功能主義,波普設計等,但每一種風格他們都可以產生出許多的變體來,而后便成為了意大利式樣,因而使他們的設計顯得多姿多彩。意大利的設計師將不斷進步的工業技術與設計的原創力結合起來,在滿足產品功能要求中追求審美屬性,在國際設計潮流中凸顯意大利文化品質,從而形成了意大利設計整體上的文化與市場雙重優勢。這其中,吉奧·龐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吉奧·龐蒂(Gio Ponti,1892—1979)
1891年生于米蘭的吉奧·龐蒂稱得上是上世紀意大利建筑、設計界的代表,是意大利戰后設計復興的“教父”級人物。吉奧·龐蒂1921年畢業于米蘭理工大學建筑系。接受過正統建筑設計教育的他,早期的聲名鵲起,卻是因為與意大利RichardGinori陶瓷廠的合作。1928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吉奧·龐蒂創辦多姆斯(Domus )雜志。吉奧·龐蒂的設計遍及日常家居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一把小小的勺子,到一把椅子、一張沙發,再到整個酒店大樓,他始終堅持一手擁抱歷史一手擁抱現實,帶領我們在傳統審美與現代形式中游走。他的設計范圍包括建筑、室內設計、家具、工業產品等等。他還是一個非常高產的設計理論作家,同時還長期在米蘭理工學院擔任設計教學工作。他是蒙扎設計雙年展和米蘭設計三年展中的最積極組織者,“金羅盤獎”的發起者,并且是意大利工業設計師協會的創始人。
3吉奧·龐蒂的代表設計作品
龐蒂自1923年起開始負責Richard Ginori的藝術指導工作,對Richard Ginori生產轉向現代和20世紀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同時他也從未否認過去藝術的輝煌。1925年他設計的米蘭“Domuses”,又稱為“風格屋”就是典型的例子。
龐蒂于1931年設計的0024落地燈是他早期設計的代表作,到了二戰末期,吉奧·龐蒂為米蘭的La Scala公司做了舞臺和服裝設計,為Paolo Venini做了Murano玻璃制品設計,做了一系列富于曲線美的、挑戰性風格的設計。吉奧·龐蒂對于裝飾情有獨鐘,作為50年代意大利文化復興運動的中堅人物,他的設計為一些世界著名品牌開辟了道路,比如Alessi和Caqellinl。同時期,吉奧·龐蒂設計的現代餐具融合了新舊元素,工匠的手藝和工業化的生產過程是不矛盾的,他寫道:“工業是20世紀的風格,神經質風尚就是創造”。這個觀念成為二戰后意大利設計的理念。戰后他的設計依然非常豐富,特別是1953年稱為迪克斯特的椅子以及為卡西納公司在1956 年設計的蘇帕列加拉椅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他1958 年在米蘭設計的高層建筑皮瑞利大廈與米斯·凡德洛的西格蘭姆大廈,是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現代主義歷程碑。他在50 年代設計的某些作品,特別是家具,已經具有反國際主義的特征。利用裝飾主義方式來調侃,其實就是日后的后現代主義的因素。
4吉奧·龐蒂所參與的設計運動及其設計觀
在吉奧·龐蒂看來,“古典裝飾”和“現代藝術”絕不是水火不容。他不遺余力地推動工業化的進程,并且強調生產都不應忘卻曾經的手工藝根基。
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經過在美國的發展,成為戰后的“國際主義”風格。國際主義風格首先在建筑設計上得到確立。50 、60 年代,美國建筑上的國際主義風格已經牢固地建立了。吉奧·龐蒂在米蘭所設計的皮瑞利大廈(the Pereili Buiiding),成為國際主義建筑的典范,影響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風格。龐蒂本人也在設計的同時發表了不少著作,提出設計問題。比如他1947 年出版的《走向正確建筑》,強調標準化的重要意義,同時他在同期的設計當中實踐自己的設計觀點,理論對于設計的指導作用,在龐蒂這里體現得非常鮮明。雖然美國設計有如此大的影響,但是意大利設計依然保持自己鮮明的形象,吉奧·龐蒂等人提出了“意大利設計”路線,以保持意大利設計的特有形象。1951年,在龐蒂等人的帶動下,“米蘭設計三年展”的出現標志著意大利人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設計運動。“米蘭設計三年展”向世人明確地表達了意大利工業設計的方向,那就是“藝術的生產”,而不是走簡單的實用化道路。從那時起,“實用加美觀”已經成為意大利設計的主導原則。
5小結
在任何一種國際風格中,意大利人都能保持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在現代主義時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那些因為發展現代化而喪失了自己民族特色、民族傳統的國家好好研究的。意大利人從來沒有在現代產品上復興古典,他們抓住的是民族的特征,而不是簡單的某個民族的設計細節或者設計符號,這是非常重要的。
吉奧·龐蒂不但是一名建筑師,還是一位作家、教師、設計師、藝術家、陶藝家和善于發現人才的伯樂,總結起來就是一個熱情的意大利現代設計“傳教士”,一個全能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留給后人的是遍布世界各地數不盡的設計作品,以及讓眾多后輩受益匪淺的精辟思想。吉奧·龐蒂所有的激情,或許正是來源于他對建筑、對生活的熱愛。而那些滲透在家居領域的無數設計,在我們眼里看來,恰恰是“LA DOLCE VITA”——甜蜜的而感性的意大利生活的真實呈現。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
[2] 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
[3] 梁梅.意大利設計[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Ugo La Pietra. Gio Ponti,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1996.
[5] Michele Porcu Attilio Stochi.Gio Ponti,Edizioni Charta,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