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贛儺文化資源因形態質樸,意蘊深厚,自成文化體系而享譽海內外,贛儺文化資源中特有的藝術符號具有極強的地域識別特質,為地域性視覺設計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創意源泉,是展現和豐富地域性視覺設計的“有力武器”。本文分析了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的應用價值及現狀,以地域性視覺設計為切入點,探討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應用策略。以此,承傳開創贛儺文化資源。
關鍵詞:贛儺;藝術符號;地域性;視覺設計贛儺文化作為江西省重要的民間文化,是我國第一批享譽世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江西是中國儺文化重點省區,儺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它以其歷史久遠,形態原始,品類豐富,且自成文化體系而享譽海內外,被稱為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文明發展的“活化石”。因此,首屆國際儺文化藝術周落戶江西當屬實至名歸。魯迅曾經說過 “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人別國注意”,毋庸置疑,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為設計師提供了獨具特色而極為寶貴的創作源泉,是展現和豐富地域性視覺設計的“有力武器”。其有效運用,可以充分展現本土文化的魅力,進而達到準確而有效視覺傳達的目的,更好的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1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的價值體現
1.1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承傳開創贛儺文化資源
贛儺文化人文情感豐厚,內涵深邃,藝術表現手法獨具魅力,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贛儺文化資源衍生出來的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和價值。如能將贛儺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以可視化的視覺語言展現于眾,并能巧妙科學的在地域性視覺設計中作市場化運用,提其“形”、延其“意”、傳其“神”,可使受眾體驗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感悟民間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豐富和陶冶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體會民間百姓的社會生活智慧和高超技藝,增加受眾對贛儺文化資源的熱愛,使受眾珍愛民族文化遺產,達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目的,此外,將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再設計”,在商業化運作中的有效運用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承傳開創贛儺文化資源的目的。
1.2豐富了地域性視覺設計的視覺語言
贛儺文化資源藝術形態多樣,如儺面具、儺舞、儺戲等,其藝術符號古韻濃厚且極具個性化、地域化,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受眾為之震撼,贛儺生態藝術符號還能引發受眾奇妙的視覺藝術聯想,映射出贛鄱大地人們獨特的審美趣味、藝術觀念和精神圖景,而強烈的地域特色恰恰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原生態的佐證。如此獨特而神秘的視覺資源,如能在地域性視覺設計中有效利用,可豐富地域性視覺設計的創意源泉,為視覺設計提供極具表現力的視覺元素,從而增加地域性視覺設計的關注度和識別性。
1.3發揮識別優勢,彰顯本土特色
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能夠準確地標示視覺設計對象的地域區間屬性,將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巧妙而有效的運用于地域性的視覺設計,創作具有江西本土特色的視覺設計作品,充分發揮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獨特而強烈的識別優勢,滿足受眾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訴求,為地域企業及產品標注識別標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加強其注目度,從而增加地域形象及地域產品的高經濟附加值,以此促進江西經濟的發展。
2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的應用現狀
經調研,現有的以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為素材的視覺設計作品,在創意思維及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現狀分析如下:
2.1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的“簡單復制”
部分設計作品中的贛儺圖式符號直接挪用,生硬拼接,贛儺圖式符號的選取與設計主題無絲毫的關聯,缺乏“共通點”。此類作品雖能標識出地域特色和呈現一定的藝術美感,但難以準確傳達設計主題的內涵屬性。
2.2因循守舊,缺乏現代的設計意識
部分以贛儺圖式為素材的視覺設計作品,其運用因循守舊,形象老化,披上了歷史的塵土,難以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訴求,影響其作品的關注度及識別力。
2.3重表輕里
在調研中,大部分作品都存在此類問題,即一味的追求視覺設計作品的形式外表,而忽略了設計作品的精神內涵的體現,造成表里不一的后果,其結果必將影響傳達的效果。
3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的應用策略
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的應用中,不能簡單地、孤立的將其粘貼到設計的表面,而應該掌握一定技巧方法,將兩者真正的結合在一起。贛儺生態藝術符號與地域性視覺設計的融合嫁接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到視覺設計作品的信息傳達效應。我們應深入挖掘贛儺文化的視覺圖式,深度探討贛儺生態藝術符號與地域性視覺設計的應用策略,充分利用和發揮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的藝術魅力和識別優勢。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四點思考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中的應用。
3.1典型共通
視覺設計就是設計師通過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將設計對象的內涵屬性準確的傳達給受眾,受眾能否準確的領悟其意,主要取決于設計語言的選取,其中圖形語言的是否具備“典型共通”的特點尤為重要,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典型共通”意為所選圖式應具有約定俗成、共識的特征,能夠被受眾輕易識別。在視覺設計中使用“典型共通”的視覺圖式能縮短作品與受眾的距離,增加其視覺交流的時間,從而促進作品實用性的實現。在贛儺文化資源中贛儺面具是一大特色,贛儺面具中夸張而獨特的臉部圖式可謂典型代表,它是非本土受眾對于贛儺文化的第一視覺認知,具有典型共通的特點。在地域性視覺設計中應多運用類似贛儺面具中具有典型共通的特點的臉部圖式,充分考慮非本土受眾的接受度,提取典型共通的符號圖式,運用對比、群化、漸變等形式法則對其進行重組、解構,以此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3.2表里如一
“表”即為視覺設計作品的形式、“里”即為視覺設計作品的內涵寓意。黑格爾曾說過: “內容非他, 即形式之回到內容, 形式非他, 即內容之回轉到形式。”此語深刻闡述了內容與形式的辨證統一關系,表里如一、內外和諧的辯證統一關系已成為視覺設計作品創作的共識。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的運用中,符號圖式的選定應與設計對象的主題相吻合,圖式的“意”應與設計主題有某方面的聯系,借用圖式的“意”體現設計對象的內涵屬性,切不可將其刻意強加、隨意拼接。為營造地域特色不顧設計主題,將贛儺文化圖式強加的作法,其結果將會表里不一,受眾將難以理解視覺設計作品的寓意。
3.3推陳出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趨勢不斷發生著變化,視覺設計的創意方法和藝術表現手法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如若因循守舊、固執不前,必將違背人們的審美意愿,呈現落后、乏味、陳舊的視覺缺陷,從而影響設計作品的關注度與實用性。贛儺生態藝術符號歷史久遠,其藝術形態未必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訴求,在視覺設計的運用中應進行重組、解構、出新的“再設計”,讓其既具有贛儺藝術形態的形似或神韻,又具有現代視覺設計的意蘊,以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推陳出新”可從形態運用和色彩運用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形態運用的推陳出新。其一,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數碼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為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的三維立體化表現提供了實現的可能,三維的立體化形態表現可以增強設計作品的視覺沖擊力,藝術感染力,拓展更加廣泛的內涵意蘊,打破受眾的思維定式,順應受眾追求多元、個性審美趨勢的訴求,為視覺設計的信息的準確傳達奠定良好的基礎;其二,靜態呈現到動態呈現。隨著新媒體、新解讀技術的發展,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的表現方式不再過多的受制于技術層面,其運用可不拘泥于靜態呈現,動態呈現便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動態呈現可融合動畫、聲音等多媒體元素,為豐富設計作品的表現方式,增強設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提供了可能;其三,化繁為簡。“多則惑,少則明”是當前視覺設計普遍認同的觀點,它不僅符合當前視覺設計的大環境,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視覺設計的運用中可對其進行化繁為簡的處理,既要保留原創的意蘊,還要融合現代設計的藝術觀念,必將呈現具有時代氣息的新面貌。色彩運用的推陳出新。贛儺生態藝術符號中的色彩要素由于歷史久遠,色彩搭配難以被現代人所認同,古人的色彩觀念與現代人的色彩觀念肯定存在一定的不同。基于此,我們應在學習贛儺文化資源中色彩觀念的基礎上,大膽突破,運用現在的色彩搭配理念對其進行再設計,以此賦予贛儺生態藝術符號新的生機。
3.4意象融入
“意象融入”指的是可將贛儺文化資源中圖式符號的藝術造型手法、藝術技巧、著色規律滲透到視覺設計中,作意象化的處理。此種方式可顯現贛儺文化的氣質精神,又能使視覺設計作品具有新穎獨特的特點。另外,贛儺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表現形式,其內涵意蘊深厚,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我們應深度挖掘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的內核,將其內涵的精髓在具象的視覺設計中加以體現,從而發揚光大贛儺文化資源的精神理念。
4結語
贛儺文化博大精深,贛儺生態藝術符號意蘊豐厚、獨具特色。我們應深度挖掘贛儺生態藝術符號的精華,深入領悟其精髓,將其嫁接融合于地域性視覺設計,必將為其增加新的血液,產生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的價值及現狀,深入探討了贛儺生態藝術符號在地域性視覺設計景觀中的應用策略:典型共通、表里如一、推陳出新、意象融入,希望能對地域性視覺設計的設計思路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黃光輝,孫瑱,高秦艷.“澳門元素”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裝飾,2011(10):7677.
[2] 宋心果.承傳開創——中國傳統圖形在標志設計中的再生[J].大家,2010(12):56.
[3] 肖儉偉,段德偉.關于利用贛儺旅游文化資源開展學生素質教育之探討[J].教育交流,2008(11).
[4] 鮑時東.江西民間美術素材在大學生藝術教育中的價值[J].江西教育,2011(01):3839.
[5] 宋心果.江西紅色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開發利用研究 [J].文藝生活,2010(09).
[6] 杭間、何潔、靳埭強編: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7] 汪鴻.贛儺面具的藝術符號探微[J].裝飾,2010(02):133134.
[8] 沈海暉.贛儺文化的審美象征特性及其圖形的視覺延展[J].江西科院學報,2011(02):121124.
[9] 劉卷.贛儺藝術視覺審美特征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