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的發展,電腦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動畫的制作效率并豐富了其表現形式。本文選取傳統木(布)偶動畫這一形式,分析其藝術特色和價值,闡述其在當下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繼承與發展,從而為動畫創作開辟新的領域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布偶藝術;偶動畫;創作動畫是一門綜合性表現藝術,它是在多個藝術門類的基礎上分化出來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因其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和超現實性,藝術家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不拘于形式的束縛,從而來表達其既定的主題。近些年,以美國為主導的電腦3D動畫大量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除了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感受之外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益。例如:動畫影片《玩具總動員》、《冰河世紀》、《蟲蟲特工隊》、《功夫熊貓》等都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相對于現代這些諸多的3D數碼動畫作品,傳統的偶動畫制作技藝和形式顯的似乎有點落伍,但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布偶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也同樣帶給我們另一番享受。近幾年來,偶動畫又有了新的發展,偶動畫的藝術家也開始不斷的嘗試新的方法來完善制作技術,電腦技術也被應用于偶動畫的制作中,從而提高了偶動畫的制作效率。同時也通過不斷完善其藝術表現形式,提高其藝術魅力。
偶動畫,是選用特定的材料制成供動畫拍攝的模型,然后通過逐格拍攝的手法一一記錄模型變化的動作,最后配上相應的對白與聲效從而制作成的一種動畫作品。偶動畫在材質的選擇上極其廣泛,如木頭、布、毛線、海綿、塑膠、金屬等都可以加以運用。偶動畫作為一種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傳統技藝,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電影產生的初期。追隨其歷史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推東歐國家的捷克。早在1909年,默片時代的杰出導演杰·斯圖亞特·布萊克頓的喜劇影片《尼古丁公主》里偶類動畫創造的視覺效果鏡頭就出現。在捷克,木偶戲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娛樂形式,曾親自表演過木偶的透恩卡專門拍攝木偶動畫片。1948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大獎的《捷克年》描繪了捷克的民間生活和傳統節日中的狂歡,所用的木偶雖然沒有表情且動作僵硬,但色彩和照明及非常出色的布景彌補了這一缺陷。兩部巴洛克風格的長片《皇帝的夜鶯》和《巴亞雅王子》分別取材自安徒生童話和中世紀傳奇,雖然形式精美但劇情拖沓。然后,完全忠實于約塞夫·拉達的著名插圖造型的《好兵帥克》也被搬上了銀幕。這部極端忠于原著的動畫片充斥了捷克式的幽默和方言俚語,盡管外國觀眾和現代欣賞者仍覺得有些反映遲鈍,但它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在國內對于偶動畫的創作,我國的動畫藝術家自20世紀50、60年代起,就開始從民間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進行創作,產生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偶動畫”作品。如靳夕導演的《神筆》、《孔雀公主》、《一只鞋》、《誰唱得最好》和《阿凡提》等影片;尤磊導演的《半夜雞叫》;章超群、詹同導演的《奇怪的球賽》;方潤南導演的《愚人買鞋》;虞哲光、章超群導演的木偶紀錄片《掌中戲》等等。偶動畫在打動孩子的同時也引起了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共鳴,深得人們的喜愛,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并被視為經典。
由于偶動畫是利用制作精細的偶模實際拍攝制作的動畫,畫面中的人物或景物都具有立體感,相對于電腦數碼動畫,它在材質與角色動作設計方面都更多地被傾入了生命的靈感,有著特殊的魅力。其主要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材料美感。在偶動畫中,利用最適合的材質為角色進行造型設計,從而為角色的形態注入豐富的形態和情感。材料本身的質感成為動畫影像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模型的形象而言,不同的材質賦予角色不同的造型特點,讓觀眾充分的體驗到那種平時熟悉的無生命材料在角色身上產生了超現實的生命感而帶來的驚喜。例如捷克的卡爾·茲曼晶瑩剔透的玻璃動畫,泰爾洛娃的軟材料動畫,已經利用相關的材料演繹出了舉世無雙的藝術作品,其中的角色更是把材料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在,在偶動畫中更多的是利用不同材質的特性創作更為具象的角色和形象。這樣不僅打破了電腦動畫在造型上的程式化表現,也賦予了角色除了外形以外更多的審美趣味。如提姆·波頓的動畫影片《僵尸新娘》就是利用材質的特性,賦予角色哥特風格的怪誕造型,為動畫片披上了華彩的外衣。此外,對材料的體驗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觸覺實現的。這種深刻的體驗,讓不同的材質在人的心里產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利用這個特性,偶動畫的設計制作過程中將更多更直接的情感通過各種材質注入到角色身上,讓角色更加生動,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角色的動作設計。偶動畫角色具備的超常性審美形態通過特定的動作設計方式體現出來。偶動畫和其他動畫制作形式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更直觀。它克服了工業化操作帶來的趨向于呆板的統一動作設計,讓更多有趣的動作通過逐幀的調擺在角色身體上得以實現。由于在控制和調整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固定的方法,只有一幀幀通過經驗和實際模擬計算時間去控制節奏,在控制上每加一幀都需要反復斟酌。從骨架設計開始,動畫師就已經開始了對角色進行了生命思考,并在制作的過程中逐步得以完善。因此,一個完整的偶動畫角色本身就被設計師注入了特定的情緒和思維,讓我們感覺到它所蘊藏著的特殊生命力。
在大量電腦動畫充斥影屏的今天,很大程度上給人們造成了視覺上的“審美疲勞”。反之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偶動畫的喜愛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退”,人們仍然很是“懷舊”那些可愛的偶動畫影片。偶動畫的藝術魅力,在于動畫師讓那些原本無生命的偶或實物,栩栩如生地活躍起來,令人著迷。而這些無生命的偶也成為動畫片中頗具審美價值的角色形象。偶動畫角色以一種超常性的審美形態表現出一種更接近動畫本質的審美張力。動畫角色是聯系現實世界和動畫世界的關鍵所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一種超常性的審美形態,從中我們即能體驗到無處不在的新鮮感,也能跟隨著它們的一舉一動找回那些樸素的情感和真實感。偶動畫在我國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取得過不菲的成績,曾經中國制作了大量備受大眾喜愛的偶動畫,取得了很好的口碑。1979年木偶動畫《阿凡提》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至今已經走了二十一個年頭了,至今“阿凡提”這一故事及人物形象仍然被人們稱贊喜愛,可以看出人們還是對偶動畫藝術懷有獨特的情懷。
現在,世界性的偶動畫熱潮仍未退去,每年都有許多新作品出現。偶動畫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因新技術的加入而更加具有生命力,重新煥發青春。“偶類動畫”作為獨特風格化的藝術品,不但會長久地存在下去,而且會以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盡管在其制作過程中因其工序繁瑣、創作難度大且視聽效果欠缺等因素制約著其發展。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要不斷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統文化得以不斷的繼續和傳承。呼喚民族本土化的中國動畫,偶動畫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形式和思路,但其未來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楊松楠.世界動畫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 鄧波,傳統或現代:中國動畫片的選擇[J].成都大學學報,2004.
[3] 宮呈波,王大智.動畫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4] 劉小林,錢博弘.動畫概論[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