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其內容包含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代表傳統文化精神與內涵的豐富多彩的各種藝術形式即是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表現在精神層面,她以更多的可觀形態表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表現越來越多地突出在城市景觀設計當中。
關鍵詞:傳統文化;城市景觀;元素;設計;應用1傳統文化與城市景觀設計概述
1.1傳統文化元素的概念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和形態可稱之為傳統文化元素。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元素自然包羅萬象,既有具象形態也有抽象形態。傳統文化元素的種類在這個新新的時代,挖掘和創新已成為必然。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我們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深入的透析,通過抽絲剝繭的方法,從抽象形態、具象形態、聽覺形態、視覺形態、觸覺形態甚至嗅覺形態等全方位的感官形態出發,來發掘更貼近更能融入現代的傳統文化元素。
1.2城市景觀設計的范疇
1.2.1景觀概念
景觀的原意是自然和開放廣闊的景色,該定義類似于風景。19世紀初,景觀一詞開始作為一個專業名詞,專指開放而廣闊的自然景色。在城市化日益蔓延的今天,人們的生存環境大多被人工環境包圍,社會對于景觀的定義也在日新月異,因此景觀設計亦是一門動態的學科。
1.2.2城市景觀
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城市景觀包含了天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屬于人文景觀范疇。城市的整體環境由人工和自然景觀相互補充相互呼應。城市景觀還包含了“城市環境”、“城市生活”、“城市意象”三方面,所謂“觀”就是對外界事物的審美感受,城市景觀最為重要的誰會屬性則是城市的文化特征。
(1)城市小品景觀。小品是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城市的文化形象。小品文化最初起源于我國古典園林中的賞石文化,發展至今,景觀小品種類各樣,形式豐富。景觀小品的盛行也帶來了大批生產的泛濫:造型粗糙無美感、質地低劣、體量失衡,導致與環境不相容,也無法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最終將與城市文化向悖。
(2)城市色光景觀。城市景觀設計中光和色的處理以城市夜景觀為基礎,以景觀照明為主題。光和色對人們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好的燈光設計可以使城市景觀充滿生機。古語云:驀然回首燈火闌珊,闌珊的燈火便是錯綜復雜的照明,這直接影響了人們對城市結構的視覺感受。
(3)城市標識景觀。標識是人們觀察的外部參考點,是變幻無窮是單體式具形的構成因素。城市具名依靠標識做向導的趨勢日益增加。也就是說,對獨一無二和特殊性的關注勝過了對連續性的關注。
(4)城市建筑景觀。建筑是一種文化形式。城市中的建筑有現代建筑和歷史文化遺留建筑,對于前者,設計者在考慮其功能造型至于,還得考慮其與周圍城市環境相互協調的關系。建筑物最能體現城市個性與特征,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不僅用以留存城市的記憶,也不僅為了繼承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它是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2城市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
2.1城市景觀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的意義
2.1.1拓寬了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世界范圍內的多元文化交流是一種必然也無法抗拒的潮流,沒有哪個民族可以封閉自己。文化的交流是多樣的,本民族年代前后的交流,異域名族之間的交流等,這種交流使得差異巨大的各種文化相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遇并且產生碰撞直到最后消融。
2.1.2延續了文化脈絡
使城市文化脈絡得以延續的景觀設計有這樣的原則:歷史連續性、空間連續性、傳統心理延續、景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設計者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給景觀設計注入文化內涵,實現對歷史文化特征的視覺要素整合,加以創新,對人們進行具體的視覺刺激,從而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
2.1.3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對于城市來說,實現城市現代化的意義不僅僅是造就寬闊的馬路、摩天的大樓或是西式的風格。哈爾濱市原本是一個個性鮮明的北方城市,但是在近20年間,哈爾濱這個城市中充斥著國際、現代化等各種風格的景觀,哈爾濱原有的城市景觀特色面臨了危機。然而由于該市內的建筑、綠地、小品環境設施都與之曾經截然不同,地域文化的傳承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座所謂的“東方莫斯科”的城市失去了往日的發展盛況。
2.1.4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味
好的環境設計不僅能讓人們從生理上感受到舒適,重要的是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文化需求,設計者對城市景觀進行設計時必須照顧人的感受,尊重人的生活方式、精神歸屬和基本認同。
2.2城市景觀設計中如何應用傳統文化元素
2.2.1整體呈現
城市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整體呈現,主要體現在對城市格局、斑塊、廊道、基底等組成城市的大小要素進行整體的、有中心地設計。
北京的城市景觀設計中集中凸現了傳統文化元素的整體應用。“和”是儒家的一種語言元素,它體現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科解釋為整體性與有序性,正如孟子所說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北京市的城市格局以舊城區為中心,在南北中軸線的基礎上向外以輻射狀擴散,遵循了“天圓地方”的傳統思想。在“和”的前提下,城市需遵循的是宏觀協調統一、微觀異中求同。也只有在“和”指導下的城市景觀元素,才更具功能性和美學性。無論是形態、體態、色彩、功能與周圍和諧一致,達到美觀大方的效果之外,也應與地域名族特征相統一。
2.2.2部分呈現
傳統文化元素形式多樣、種類各異,從中抽取代表性元素用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各個組成部分當中是城市體現文化性的一個最為基本的方法。以自然為主題的城市景觀設計思潮在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掀起了新的篇章。園林植物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空間構成功能更有強大的生態功能。竹類植物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生態效益和景觀觀賞效果更是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代表元素。
(1)竹元素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居住區供居民居住,是人口長期密集的場所,因此對于居住去的設計要更為人性化,以尊崇生態型、循環性和人文性為基礎的設計思路,創造一個和諧自然的居住環境。竹景觀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根據竹季變化和生長的景觀效果,制造出一步一景、時異景移的效果。竹景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占有重要位置。
(2)竹元素在廣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畫家筆下的竹千姿百態、形態各異、色彩也有不同層次的變化。竹作為四君子之一,確實代表了一種熟知文化。竹具備易制作的特點,可設計成不同造型的類似雕塑或者小品疑惑籬笆柵欄,在廣場中以作分隔之用,充當城市文化的載體,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
2.2.3直接呈現
將傳統文化元素直接應用到城市景觀設計當中是利用率非常高的文化體現方式。這種簡單的方式在被應用的時候能夠直接地體現城市的文化,但是也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問題。每座城市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但是現在很多城市景觀中帶有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它不能很單純地體現城市獨特文化,而因為過于追求和錯誤追求導致了文化元素錯亂匹配。
2.2.4間接呈現
與直接相反,所謂間接,就是人們視覺上無法再第一時間識別出來,而需要體會感受和思考的呈現方式。以水元素的應用為例,水是一個具體的物體,但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水更為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中國古代城市發展以水源為生存基本,沿河而筑,水對于中華民族來講是滋養萬物、維系生命、剛柔相濟的。正因為水元素擁有著太多的歷史文化意義以及水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水元素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是非常頻繁的,這種應用不光光是在景觀中制造流水等顯而易見的方法,更多的,設計者將水元素以間接的形式應用到了城市景觀當中。
2.2.5形象呈現
形象呈現這種方法跟直接呈現法略有相同,之間的差別在于,直接呈現大部分來是對元素的大小體積做完調整后的直接使用,使用地點一般與該元素原本使用地點是一致的。而形象呈現可以不拘泥于元素的具體體態,對元素原有形態進行大小體積的改變,也可以是對抽象元素進行形態創造,從而應用到城市景觀的各個地方。
2.2.6意境呈現
意境是一種美學概念,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詩畫藝術的評價,古人認為風景的觀賞和自我情感的體驗兩者組合產生“意境”,同樣,景觀的設計業不僅僅是疊屋架橋,種草栽花,而是智慧與情感的體現,也體現了個人對生命的態度。景觀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觀賞和行為需求,能夠使人們對景觀產生美的聯想是設計的目的,如“境生象外”、“以少勝多”。具有代表性的是蘇州古典園林中“對景框”、“景觀互借”、“加深空間”、“以小見大”等方法的應用。南京市四牌樓街區有一片居民休息區,外側供路人和附近居民休憩臨近馬路,內側種以翠竹竹木花草、筑以假山怪石,兩片區域中間以一青磚墻相隔,墻上漏窗,從此經過,窗內有景,別有一番風味。意境追求的是情與景的統一,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要求景與人統一、虛實統一。
3結論
畫家齊白石老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藝術創作品質,可作為我們對待傳統遺產及深刻認識民族形式的座右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早就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局限,這需要我們結合現代審美和藝術的時間來深入地理解和汲取。對于傳統文化元素要有所作為,還要敢于追求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創新。只有在了解傳統文化歷史的前提下讓時代背景彰顯新意,才能設計出好的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美).城市意象[M].方益萍,等譯.華夏出版社,2006.
[2] 崔文婷,等.在全球強勢文化下如何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樣性[J] .山西建筑,2009(2).
[3] 余慶康.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城市建設[J].建筑學報,1990(7).
[4] 牛彥軍.建筑 文化 自然——從中國文化傳統看中國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中州建筑,1997(1).
[5] 暴麗.論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3).
[6] 高莉.談現代環境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J] .安徽建筑,2009(1).
[7] 李菲.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及其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