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學術界對“仍然”的用法存在著爭議。本文結合語料分析了“仍然”三種用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把“仍然”的語義進一步抽象為表示“超預期重現”。此外,本文還分析了“仍然”使用的語義背景,并證明了“仍然”是一種預設觸發語。
關鍵詞:仍然;用法;超預期重現;語義背景;預設觸發語1引言
關于“仍然”的詞性,一般都認為是一個時間副詞(陸儉明、馬真1985;張誼生2000)。關于“仍然”的用法,目前學術界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仍然”表示已經存在、出現或進行的狀態、情況或行為動作持續不變。(陸儉明、馬真1999)。第二種觀點認為“仍然”的用法分為兩種:(1)表示某種情況持續不變;相當于表示持續的“還”。(2)表示恢復原狀。含有事情曾一度中斷的意思。如《現代漢語八百詞》、《現代漢語虛詞詞典》、《現代漢語虛詞詞典》等。第三種觀點認為“仍然”的用法應分為三種情況:(1)某事始終保持原來的狀況,沒有發生變動。(2)某事雖然一度中斷或發生過變動,但最后還是恢復了原來的狀況。(3)按一般情理講,甲乙兩事不能相容,但事實上甲事發生以后并沒有影響乙事。如《現代漢語虛詞例示》。
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1)“仍然”到底有幾種用法?(2)這幾種用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3)“仍然”是否具有預設觸發語功能。
2“仍然”的三種用法及其語義聯系
本文通過考察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語料庫(CCL),發現“仍然”有三種不同的用法。例子如下:(1)下班后他仍然在考慮工作中的問題。(2)商場仍然像往常一樣熱鬧。(3)從國外回來后,他仍然在那所學校任教。(4)傷愈出院后,他仍然擔任車間主任。(5)它們無孔不入,即使門窗緊閉的空調房中,灰塵仍然會鉆進去。(6)飯雖然沒煮熟,可是他仍然吃得很香。
例(1) (2)屬于第一種用法,表示以前出現某種狀態或行為動作,現在也有該狀態或行為動作,中間沒有時間間隔。以(1)為例,下班前他考慮問題,下班后他也考慮問題,這個行為沒有間斷。這種用法可以用下面的圖1來表示:
圖1圖1中的T0表示某個時間點(如下班時間),T-1表示T0之前的時間(如下班前),T1表示T0之后的時間(如下班后),D表示某種狀態或行為動作(如考慮問題)。整個圖一表示的意思是:在T0之前有D,在T0之后(含T0)同樣有D。
例(3) (4)屬于第二種用法,表示以前出現某種狀態或行為動作,現在也有該狀態或行為動作,中間有一段時間間隔。以(3)為例,“在國外”是一個時間段,此前他在那所學校任教,此后他同樣在那所學校任教。這個行為中斷了一段時間又恢復了。這種用法可以用下面的圖2來表示:
圖2圖2中的T表示某個時間段(如在國外),T-1表示T0之前的時間(如出國前),T1表示T0之后的時間(如回國后),D表示某種狀態或行為動作(如在那所學校任教)。整個圖2表示的意思是:在T之前有D,在T0之后(不含T0)同樣有D。
例(5) (6)屬于第三種用法,表示在某種條件下會出現某種狀態或行為動作,現在條件不同了也有該狀態或行為動作。以(5)為例,“有孔”是一個條件,在此條件下灰塵可以鉆進去;現在門窗緊閉了,灰塵同樣可以鉆進去。這種用法可以用下面的圖3來表示:
圖3圖3中的C-1表示某個條件(如有孔),C1表示另一個條件(如門窗緊閉,無孔),D表示某種狀態或行為動作(如鉆進去)。整個圖3表示的意思是:在條件C-1有D,在C1同樣有D。
通過以上三個圖示,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三種用法之間的語義聯系。前兩種用法的區別是有無時間間隔,共同點是都表示時間。第三種用法跟前兩種用法的區別是不表示時間,而是表示條件。這三種用法的共同點是:在某個時間T-1或條件C-1下有D,在改變了的時間T1或條件C1下同樣有D。
3“仍然”使用的語義背景及其語法意義
上面討論了“仍然”的三種用法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采用圖示的方式進行了形式化的語義解釋。但是這樣做只能幫助我們理解句子中“仍然”的意思,而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使用這個詞語。什么時候可以用“仍然”,什么時候一定不能用,什么時候可用可不用?這些問題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最關心的問題。
馬真(1983)的文章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她說:“要搞清楚‘反而’的具體用法,首先必須了解這個詞在句中出現的語義背景。”同樣,我們在這里要想搞清楚“仍然”的用法,也必須首先了解該詞在句中出現的語義背景。經過考察我們發現,在現代漢語中,“仍然”總是在下面的語義背景下出現:甲:在某個時間或某種條件S1下,通常/預期某種動作行為D會出現。乙:現在S1變成了S2,兩者存在一定差別。丙:預期該動作行為D不會再出現。丁:動作行為D照樣出現。
下面我們結合語料庫中的具體例句加以分析:(7)統一戰線,過去在戰爭年代是我們奪取革命勝利的一大法寶,今天仍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8)雖然在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漲幅仍然高達百分之二十一點七。
先看例(7),其中的甲是“在戰爭年代(S1),統一戰線是我們的一大法寶(D)”。乙是“時間從S1變成了今天(S2)”。丙是“預期統一戰線不再是我們的一大法寶(D)”。丁是“(統一戰線)照樣是我們的重要法寶(D)”。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形式。再看例(8),其中的甲沒有出現,我們可以推知是“沒做很大努力(S1)會出現漲幅很高的情況(D)”,乙是“條件從S1變成了做了很大努力(S2)”,丙是“預期漲幅很高的情況(D)不會再出現”。丁是“漲幅照樣高達百分之二十一點七(D)”。
對“仍然”使用的語義背景的分析也有助于我們歸納出其語法意義。通常/預期某種動作行為D會出現,現在條件發生了變化,動作行為D照樣出現。據此我們可以把“仍然”的語法意義初步描述為“重現”。對于前兩種用法來說,動作行為D在不同的時間段發生了兩次,是現實中的“重現”;對于第三種用法來說,動作行為D在預期中和現實中各發生一次,也可以看做一種抽象的“重現”。但是這種“重現”跟“又”、“再”等表示的單純的“重復、重現”又有所不同,“仍然”表示的“重現”是情況發生了變化之后的“重現”,有強調這種“重現”異乎尋常、超出預期的意思。據此我們可以把“仍然”的語法意義進一步抽象為表示“超預期重現”。
4“仍然”的預設觸發語功能
在語義分析中,常常會遇到“預設”和“預設觸發語”兩個概念。預設可以定義為“說一句話時預先公開承認的某種事實”[1]。通過分析預設,可以推導出說話者的言外之意。“預設觸發語”可以簡單定義為能夠引出一個預設的詞語或從句。我們認為“仍然”是一個預設觸發語。
我們在使用“仍然”這個詞的時候,一般只說出“仍然”語義背景中的乙、丁兩部分,而語義背景中的甲和丙通常并不出現。事實上,甲一般是以預設的形式存在于說話中的,而“仍然”作為預設觸發語,所引出的正是這個預設甲。例如:(9)農業雖然遭受嚴重水旱災害,仍然獲得較好收成。(10)無論住戶怎樣地搬進搬出,這個院仍然保留著那種濃濃的情意。上面例(9)出現了乙“農業遭受嚴重水旱災害”和丁“獲得較好收成”,甲沒有出現。我們同樣可以從乙和丁推導出甲為“沒遭受自然災害會獲得較好收成”。這正是例(9)的預設。例(10)也可以進行類似分析。
5結語
我們通過考察語料庫,結合語料分析了“仍然”三種用法的區別和聯系,并且在分析“仍然”語義背景的基礎上,把其語法意義進一步抽象為表示“超預期重現”。“仍然”可以看做是一個預設觸發語,其預設一般為語義背景中的甲。我們可以通過句子中出現的乙和丁推導出這個預設。
參考文獻:
[1] 郭銳,語義分析課講義,2005.
[2] 中文系1955 1957級語言班,編.現代漢語虛詞例示[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 范曉,陳忠.預設和蘊涵[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4] 侯學超,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 蔣琪,金立鑫.“再”與“還”重復義的比較研究[J].中國語文,1997(3).
[6] 陸儉明,馬真.關于時間副詞[M].現代漢語虛詞散論(修訂版),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7] 陸儉明,馬真.說“反而”[J].中國語文,1983(3).
[8]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9] 王功龍,劉東.“依然”和“仍然”的比較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
[10] 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1] 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