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信仰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陳靖姑信仰是浙、閩地區頗具特色的民間女神信仰,具有豐富的區域文化內涵。本文基于《溫州鼓詞南游傳》的描述,認為陳靖姑傳說始終體現一種人神一體的思想,在人際網絡的建立和社會秩序的構想上,都折射出神圣世界與現實社會的共同性或互為一體性。
關鍵詞:陳靖姑;陳靖姑傳說;民間信仰;社會秩序1引言
陳靖姑,或名陳靜姑、陳進姑,是閩、臺、浙、贛等地區民間信仰中重要的地方女神之一,各地民間稱之為臨水夫人、順懿夫人、陳夫人、陳十四娘娘、大奶夫人、陳神娘,或又稱之順天圣母、通天圣母、太后元君、陳氏圣母娘娘等等。陳靖姑信仰與媽祖信仰曾一度齊名,在東南數省特別是閩臺的信仰領域中占據重要的角色。關于陳靖姑的傳說有很多版本,溫州鼓詞中的《靈經大傳》、福州的《臨水平妖傳》、《閩都別記》以及各地的民俗志、縣志等都有記載。據考證,歷史上的陳靖姑確有其人,《倉山區志》有載:陳靖姑于唐天佑元年(904)正月十五日生于藤山下渡,父陳昌,夫劉杞,堂兄陳守元,南臺閭山學法,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卒,享年24歲。陳靖姑一生“講經行法,降妖伏魔,扶危濟難,救產護胎”,尤其是祈雨,除妖,拯救萬民,做了許多好事;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愛戴,乃至于被神化,群眾為她建廟紀念。由于陳靖姑信仰歷史悠久,影響廣泛,其傳奇事跡甚多,陳靖姑被民間視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可與循州的林默娘相媲美。據說供奉媽祖的廟大都也供奉陳靖姑。海內外陳靖姑信眾達8000萬人以上,其中臺灣信眾近千萬人。
陳靖姑的形象的形成與建構歷經千年的漫長歲月,涵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陳靖姑信仰傳播的過程中,通過人民群眾的虛構和想象,雜之以虛幻離奇的情節,伴隨著構成地方文化傳統的民俗、方言等逐漸深化成意識層面的信仰。長期以來,陳靖姑傳說與獨特的區域歷史相結合,借助浙江、福建等地民眾所熟悉的語言、勝跡、人物,使得這一傳奇經久不衰。《溫州鼓詞南游傳》(以下簡稱《南游傳》)即是眾多關于陳靖姑信仰傳說的一個版本,是一本涉及佛道二教的民間神話傳說,在溫州地區已經流傳了上千年,是溫州鼓詞的一種。雖然與歷史考證的陳靖姑形象有所不同,但它卻是民間流傳的鼓詞唱本之一,在溫州境內頗為流行,其在內容上也大抵秉承民間陳神娘傳說的情節,從觀音菩薩幫助蔡狀元造洛陽橋開始,到陳十四娘娘的誕生、廬山學法、除妖保平安、坐宮受香燈,描述了陳靖姑救兄學法、除妖扶危、斬蛇護佑眾生的事跡。整個唱本以故事的形式演繹這一離奇的神話,不僅在曲藝、文學、民間信仰、民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故事的構建過程中,也折射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建構與社會秩序的構想。唱詞在形式上體現的是佛道世界中的社會結構與倫理秩序,但在描述神娘認親結拜兄弟姐妹、男女兩性的社會生活角色、平妖斬蛇、地府救亡靈等情節的過程中,展現了神靈世界與人間社會在親屬關系的建立、人際網絡的拓展、社會等級和道德倫理秩序的構建等方面的二位一體色彩,是神圣與世俗的混融和互通。
2學者眼中的陳靖姑與陳靖姑信仰
作為地方女神的代表,陳靖姑信仰融儒、道、佛于一身,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守護神。學術界對陳靖姑的傳說、陳靖姑信仰已有不少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陳靖姑其人和陳靖姑信仰的由來的考證。從歷史、地方志、道教等角度進行考察,論證歷史上的陳靖姑形象與民間傳說中的陳靖姑形象的關系,考證陳靖姑的生卒、出生地、生平等。通過對地方縣志、古籍的查閱,發現陳靖姑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出生于一個時代行巫的家庭,自身也是一名女巫,在懷孕后為鄉人祈雨,不幸身亡,死前曾發誓要成為保產女神,后被福建民眾神化為一個專司護嬰保育職能的道教女神。至于陳靖姑信仰的具體形成時期則存在唐代說和宋代說兩種,學術界沒有定論。
第二,陳靖姑信仰與地方風俗、族群意識的關系。陳靖姑由人而神之日起,其信仰和傳說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豐富和充實,各地人們結合當地的社會生活,舉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信仰活動,對陳靖姑的崇拜和信仰,形成了豐富的民俗資源。在福州民間,每逢正月十五陳靖姑的誕辰,或端午、中秋、除夕等節日,都要到宮廟里膜拜陳神娘,祈求平安。“請花”、“請鞋”、“迎神”等活動在浙江、福建等地區廣為流傳。在溫州地區,人們普遍忌諱18歲或24歲結婚,據說就是源于此,因為陳靖姑在18歲結婚后,生活多磨難,在24歲又因祈雨斗妖而坐化。祭祀不用鴨肉,也是因為傳說中,陳神娘被鴨子所救,鴨子是其救命恩人。類似的習俗還有很多,學者們通過對各地相關風俗的調查,認為許多現有的風俗習慣、民俗活動都是由陳靖姑信仰演化而來的。溫州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喜好抱團、注重親屬關系等生存倫理也與此有關。
第三,對陳靖姑傳說的文本解讀。陳靖姑信仰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其傳說也就相應有了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閩都別記》、《臨水平妖傳》均以小說的形式描寫陳靖姑這一傳奇女性得道成神的過程,而溫州地區廣為流傳的是鼓詞的形式出現的《南游傳》,對仗整齊,語言簡潔,多為七個字,情節栩栩如生,適合在寺廟祭祀、節日祈神等場合演唱。學者們對照各地不同的傳本,對陳靖姑傳說中涉及的人物特色、文學形象、情節內容進行闡釋,并聯系現實生活,分析陳靖姑等神明存在的社會基礎,闡釋陳靖姑信仰的宗教生活本質,指出陳靖姑信仰文化在開拓意識、男女平等、救苦救難等方面的宗教情懷和現實意義。
第四,陳靖姑傳說的戲劇、藝術價值。民間戲曲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陳靖姑傳說經由人民群眾的潤色,在許多戲曲中都有所表現。溫州鼓詞的重要內容就是唱《南游傳》,在溫州的木偶戲、甌劇中都有陳靖姑的故事唱本,在陳靖姑信仰圈的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現象。學者們研究了《南游傳》與溫州鼓詞的頌唱傳統、頌唱形式,木偶戲的演唱形式等,發掘陳靖姑信仰的民俗價值,將其與非遺運動結合起來,積極保護民俗文化遺產。
總之,學術界對陳靖姑信仰的宗教視角闡釋以及戲劇、文本等視角的闡釋較多,另外,學者們還對陳靖姑信仰的構建脈絡、海峽兩岸的信仰比較、文化內涵、道派歸屬等做過大量的探討,甚至研究了陳靖姑信仰與旅游開發的關系,這些將成為我們進一步探討陳靖姑信俗的基礎。筆者認為,《南游傳》始終體現一種人神一體的思想,在人際網絡的建立和社會秩序的構想上,都折射出神圣世界與現實社會的共同性或互為一體性。
3人際關系網絡與社會秩序構建的人神共通性
陳靖姑傳說構建了一個佛道人物、天界神靈、地獄鬼魅、塵世凡人共同參與的世界,陳靖姑的傳奇經歷及與三界人士的互動,描繪了一幅囊括三界的社會結構圖景,暗示著現實社會是如何可能的,社會秩序是如何得到實現的,人神社會具有一致性。《南游傳》中陳靖姑是陳家的小女,上有兩位哥哥,她的成長經歷,擺脫了循規蹈矩、小家碧玉的世俗路線,她出離家庭、出離父權、出離女性、出離夫權,出走學法,擔起救兄重任;在學法的過程中,她也沒有完全按照師傅和菩薩的指點,而是屢次違背他們的忠告,偷看經書、在彩龍船上偷睜眼睛等,她始終忠實于自己的選擇。這樣一位聰敏機智又富有個性的女性,在學法成功后,振興家門、拯救哥哥、平妖斬蛇、護佑四方,這一切成就了她的女神地位。在陳靖姑由人而神的蛻變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平妖偉績以及后來的斬蛇成功都與其建構的人際網絡息息相關,依著這廣泛復雜的人際關系,陳靖姑得以順利實現自己的抱負,最終坐受萬家香燈。整個故事既體現了神靈世界的神圣性,又對現實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親屬關系的首屬地位。陳靖姑十三歲學法,從去廬山的途中到最后得道回家,一路上都在結拜兄妹,傳送經書,構建了龐大的親屬網絡。陳靖姑與陳五、陳十五、李十三、黃雨、楊文、縣令、知府、巡撫、宰相、皇帝等形成關系。縣令是慕名而來的學法者,構成師徒關系;知府是被貍貓精迷惑者,經救治后結成兄妹關系,黃雨、楊文等人由于接受過神娘恩惠或施恩等,也與神娘形成兄妹關系,其實也是一種準師徒關系。加上自己本來就出身道士家庭,等到最后皇宮斬除蛇妖時,數聲龍角召來了天上、地下、凡間三界力量,眾人集力斬除蛇妖,普救后宮。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對血緣、地緣等親緣關系的重視。也可以看出,自然關系上的親屬關系在很多時候不如社會上的親屬關系重要,我們的親屬關系是沒有固定規模、固定層次的,也不一定要有實際的血緣、姻緣基礎,當我們想要把誰加入核心區域時,我們自然會去拉攏關系,結拜認親、兒女姻緣等就是很好的途徑。
(2)兩性關系的平等性。《南游傳》描述的是封建社會背景下的神話故事,在總體上體現了封建社會男權主義的主體地位,但在很多細節描述上反映的是一種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對女性予以尊重,超越了傳統的、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陳靖姑本身就是兩性關系平等的范例,這集中體現在陳靖姑出門學法得到家里的支持,在夫妻關系上,陳靖姑追求的是一種自主獨立、兩性平等的婚姻。陳靖姑在錢塘江乘船的時候,船內男客以早碰女客影響生意經為由,拒絕她乘船,陳靖姑用金鉤鉤住船底,懲罰這些重男輕女之人,教育他們“歧視女子是不對,男女都是女人生”。在游地府一節中,陳靖姑強行搗毀血湖池救人,其行為挑戰了釋道文化對釋道文化對女性“五漏之身”的定性和封建秩序的男尊女卑觀念。這種平等獨立的理想一直是現代社會所推崇和追求的,該傳說在展現神話世界的兩性關系時,寓意了現實社會的兩性秩序,正是因為當時社會普遍的男尊女卑現象,才衍生出這種男女平等的理想。
(3)扶貧濟弱、以民為本的宗教情懷。陳靖姑的形象就是保佑眾生、保產護航、扶貧濟弱,這在整個故事中都得到了體現,在陳靖姑斗玄壇的情節中,集中體現了陳神娘對貧弱者的同情和扶佑。平陽縣城貧寒的輪值頭家丘山伯無能為玄壇廟神誕備辦福禮,被鄉鄰要求賣掉僅有的三分三厘自留田奉祭。丘山伯可憐兒子,偷偷留下豬舌和雞肫,被鄉鄰發現,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在萬般無奈下,對神賭咒偷吃者,兒子必遭虎難。結果財神爺趙公明真的讓黑虎害死了丘的兒子。雖然,財神爺的做法合理,但不合情,陳靖姑指責趙公明不會護佑弱勢群體,于是,與趙公明斗法,將其玄壇遷出,并拯救了丘兒的性命,并讓丘家為縣令服務,永享安康。在神娘一路南下的途中,不停地除妖滅怪,為眾生禳災祈福,這是一種至情至理的宗教情懷,表現了對弱者的憐憫和扶持,從民間生活的實際出發,“以民為本”的護佑觀念。
(4)善與惡的辯證統一。善與惡、神與魔、良知與貪欲、秩序與混亂、貧窮與富有的辯證關系是貫穿于陳靖姑傳說的思想基礎。陳靖姑與南蛇本身就是同體關系,前者是觀音的一滴佛血,后者是觀音的一根頭發。前者成為了萬民景仰的救苦救難的女神,后者卻是侵害民眾亟待降伏的妖孽。在陳靖姑與南蛇的斗爭中,有失有得,最后南蛇被觀音收服,點化成龍,蟠在廟柱上,向陳靖姑俯首稱臣。在陳靖姑救助丘家、救賣綃客李平等故事中也體現了這種善與惡、弱勢與強勢、良知與貪欲等的相互轉化。陳靖姑本人也有意氣用事的時候,她在救李平之后發誓不救人,為了解除這一誓咒,觀音特懲罰她吸膿行孝,在多次行為失當接受懲罰之后,陳靖姑認識自己的錯誤,更加完善自己的行為。這些都體現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復雜性,人都是多面一體的,每個人都有好幾種人格體現,縱使觀音菩薩、陳靖姑都非凡人,但她們也是矛盾的綜合體。善與惡的對立、良知與貪欲的斗爭、生存與死亡的對抗,這些既是一種現實人性的反映,也是民眾的一種生存智慧。
(5)游地府的倫理警示。陳靖姑為救李十三闖地府,這是《南游傳》特意添加的情節,講述李十三因為分娩而血光沖入東海,龍王狀告玉皇大帝,黑白無常奉旨拘魂,陳靖姑勇闖地府,穿越九層地獄,從血湖池中救出李十三亡靈。這一故事細述了地獄的情形,閻王派金童玉女帶領陳靖姑巡游地獄,為的是讓她回到陽間好好宣傳,教化眾人。陳靖姑在游地府時,金童玉女一直囑咐她回到陽間要奉勸世人行孝、誠實、潔身自愛、愛國愛家愛百姓、勤勞善良等,這些都是基本的道德倫理。地獄巡游的情節,表面上描述的是地獄世界、死后亡靈的歸處,地獄的等級制度,但實際上映照的是現實社會的道德倫理秩序,雖然它維護的是現有的皇權統治,但其在維持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等方面具有對照和警示的作用。
陳靖姑傳說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為世人構建了完整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從個人處事到群體行為,從自然環境到社會生態,從經濟利益到倫理道德,都囊括在內,指導著社區共同體內人們的行動。整個傳說的框架是基于封建等級秩序的社會結構之上的,神靈與凡世的都有類似的等級存在,在認同既有的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上,構建符合人性訴求的理想秩序。
4結語
信仰傳說是構成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主要元素之一,履行著解釋宇宙、人生、倫理、制度的功能,陳靖姑傳說和陳靖姑信仰在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的觀念上,反映的是民間社會的歷史,表現著民間生活的本質。在演繹人鬼神妖社會的斗爭博弈時,展演了現有的社會人際網絡和關系秩序,勾勒出現實的社會等級和倫理道德秩序,具有典型的神圣與世俗混融的特點,這種共通性始終在陳靖姑傳說和信仰的傳播過程中,始終交錯互融。
關于民間信仰的研究,如果僅僅基于宗教學的認識,我們難以理解它那種雜亂無序的多神崇拜和戲劇性的神明演變方式。要理解民間信仰的豐富內涵,就要將地方社會的文化建構視為一個具體的歷史脈絡,在此脈絡中民間信仰的創造、演化和延續具有“情境化” 的特征,國家與地方的互動營造著一個無所不在的“國家”,也營造著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作為沿海多省著名的陸上女神,陳靖姑信仰已形成一個內容豐富的集體話語體系,這是國家與地方長期以來的互動構成的,它早已不是一個單一的民間信仰內容,隨著信仰文化圈的傳播和擴散,其所形成的文化范式早已深入人心,對地方民眾的經濟、社會生活,群體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潛在的作用,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的牽引下,對陳靖姑信仰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將會更加具有特色。
參考文獻:
[1] 林亦修.溫州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09.
[2] 黃新憲.陳靖姑信仰的源流及在閩臺的發展[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 蔣俊.地方神明建構脈絡之解讀——以陳靖姑信仰為中心[J].宗教學研究,2008(1).
[4] 楊式榕.《閩都別記》中陳靖姑形象的俗文化意識[J].閩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