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學現狀,結合教育部“藝術類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的理論及實踐研究”課題組的調查結果,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分析了在實訓形式、教學目的、教學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及措施,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實踐的依據。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實訓課程;教學現狀;改革建議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驗教學課程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它具有不同于美術類和工科類實驗教學的特殊性,實操、實驗、實習及實訓是實驗教學課程的四種主要教學形式。[1]其中,傳統實訓課程特指繪畫類寫生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進行的藝術設計專業基礎造型訓練課程。但是,繪畫式的實訓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作業完成模式與專業教學內容結合較少,所以未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因此,如何調整藝術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學目的、改進教學手段及成果制作形式等方面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的探討。
1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教育部“藝術類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的理論及實踐研究”課題組在2010年6月分別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天津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湖南大學、中南科技大學、蘇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的高校開展了“實訓”教學課程的教學方式、帶隊教師構成、實訓的次數、作業提交形式及創新性能力培養五個方面的調研。通過調查發現,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60%以上的高校具備兩次實訓學習機會,城市建筑參觀、外出寫生、建筑及其他設計作品現場測量繪制是比較廣泛采用的專業實訓形式。在實訓過程中,75%的高校安排負責美術教學的教師帶領完成,僅36%的高校為外出實訓課程同時配備專業教師和美術教師。美術作品、攝影作品、圖文并茂的參觀報告是目前主要的作業提交形式。占97%的學生期望在實訓實習過程中注重加強審美修養、強調創意思維的表達、提高繪畫技法表現能力和提高立體空間的表現力的培養。同時,通過與學生及教師的座談,我們還發現以下問題:
1.1實訓課程教師的組成欠合理
一直以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訓課程均由美術教師帶領完成,因此,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在美術表現技法及審美意識上的培養,容易忽略設計透視方法的實際運用,學生對于實體空間的尺度和構成的掌握也比較薄弱。而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這些恰恰是學生在高年級進行專業設計實踐過程中重要的關鍵知識點之一。
1.2學生作業的制作形式單一
實訓課程的作業提交形式過于單一,在被調查的高校中,約82%的學生以繪畫及攝影作品來表達觀察對象。雖然部分院校有建筑造型演變方面的訓練,但是學生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建筑外觀形式上進行演變,而沒有對觀察實體的設計實質、設計組成、設計表現方法作深層次的探究。
1.3成績的評定及作品展示
實訓課程作業的展示形式及成績評定標準大多一成不變,45%的高校主要依賴校內小型展廳進行展示,展品多為美術、攝影作品,由于展覽空間環境陳舊落后,因此沒能引發后續性的設計思考。而34%的學校甚至沒有安排課程作業進行的公開展示。
1.4忽視傳統元素的學習應用
在實訓過程中忽視傳統設計元素的學習與應用,僅從形式上進行提煉和抄襲。牟琳先生在他的一篇論文中,對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臺灣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清華大學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課程進行比較后指出,忽視傳統文化教育,在內地的學校中表現最為明顯,而這一點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藝術基礎教育中都已經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設計教育要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內涵,強調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民間文化的挖掘,因此在實訓考察的過程中要融合進這些因素,追求創新與發展。”[2]
顯然,傳統繪畫式的實訓課程已不適用現階段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需要,無論從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形式以及成果制作的指引方面都需要重新厘定和進行實踐探索。
2國外藝術設計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學情況
在美國,藝術設計專業在實訓課程中大量運用實地考察的方法來見證和分析新型的設計,并且積極運用地區博物館,加深學生對于實體設計的印象和理解。[3]同時,課程進行中會組織階段性展覽,并用圖版和方體空間內展示以及用幻燈的形式來說明。在歐洲,藝術設計類的學生在實訓訓練中除了注重于設計工藝的制造之外,更需要注重現代生活方式、環境變化、社會進步對材料、工藝以及功能帶來的影響。在日本,藝術設計的實訓課程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及傳播。東京藝術大學用兩周的時間去作古代美術研究考察,京都副立大學的生活設計練習課用文獻、資料調研以及實地考察與采訪的形式去了解地區性,文化女子大學的室內設計專業實訓課程是圍繞著日本傳統住宅的客房去理解傳統建筑風格及結構和施工方法。大板藝術大學的SD實習課程設置目的就是繼承與發展日本傳統文化,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家具,課程設計任務是根據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設計制作為主要內容。其中,很多學校還包含著地域性文化的體驗學習活動。[4] 國外實訓課程重視分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模式和方法,對國內的教學有很大的啟發。
3藝術設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與措施
3.1明確實訓課程的教學目的
從純繪畫式、純視覺式的寫生課程要求,轉變為解讀性的、考察性的記錄與分析并重的課程培養目標,不但在實訓的過程中對繪畫技能有所提高,關鍵要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建筑物理解,進行解構及重新認識、組合,提高在后續設計課程中的審美意識及創造能力。制定教學改革方案時,認真調查研究,按照專業教學的特點,強調專業實訓課教學的實用性和適應性。[5]
3.2強調實訓之前的課程銜接
從調查訪談中發現,許多院校在大一第一學年上完素描和色彩課程之后就直接安排學生外出寫生,專業造型基礎的缺乏使學生在如何理解、表現觀察對象時產生了很大的困難,所以表現方法只能停留在描畫的階段。由于需要在實訓的過程中對建筑形式進行詳細的描繪及記錄,并在采風結束后完成一定數量的數據統計及造型還原和演變,因此,需要在實訓之前讓學生接受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的訓練,如三大構成、設計基礎、設計透視學、設計概論等課程均是適宜提前在外出寫生采風之前介入的。
3.3突破傳統實訓教學模式
1)帶隊老師可以由專業教師和美術教師共同組成。同時,結合設計基礎課程中的部分內容展開實訓訓練。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追溯到包豪斯創建初期,教學上采用“雙軌制教學”,每一門實踐課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師”擔任基礎課教學和一位“技術教師”共同教授,使學生共同接受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影響。[6] “雙軌制”教學模式并沒有隨著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間,而是在歐洲不斷發展和完善,也成為我國現階段實訓教學模式的參考。2)訓練形式宜多樣化。以往的寫生實訓是以繪畫古村落、古建筑及純觀光式的城市參觀為主,現在可結合古建筑測量、改建等專業內容進行訓練,同時思考現代建設與傳統設計延續及修護的形式和方法。如清華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訓課程是利用一周的時間集中去測量本地區的古建筑,三年級的測量課程是利用兩周的時間去考察全中國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體會立足傳統,開創未來的設計理念。[7]3)作業成果制作及展示方式。除了美術及攝影作品外,可以結合測量、改建的圖紙、材料收集、模型制作、造型演變及撰寫采風報告等方式來進行。如筆者所在的廣東工業大學2010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師帶領學生遠赴山西平遙進行寫生采風及古建筑考察、測量。除了完成一定數量的色彩與素描作品(主要加強感性認識),還輔導學生對當地民居進行測量繪制。測量對象包括了傳統的窯洞住宅和四合窄院建筑,學生經過參觀、采訪、測量、推算等教學實踐,對當地住宅的形成有了深刻了解。課程結束后,學生的速寫作品及測量圖紙在校內作公開展示,部分學生還對晉中地區的住宅演變過程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圖表進行說明。可見,教學的模式決定了學生外出的感受和收獲。[8]4)成績評定標準應根據專業特點細分化。一般的做法是各專業采用統一的評分標準,由于作業形式及評定標準化,導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分專業特點統一教學要求,這對于把寫生實踐與所學專業基礎造型能力相結合是不利的。按照藝術類各專業的特點劃分各具特色的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以及定制各自的成績評定標準,能給予任課的教師和學生有明確的訓練方向。[9]以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二年級實訓課程為例,作業要求是利用采風過程中所觀察的特殊材料、廢棄用品進行再設計創造,并把作業成果在創意產業園區進行公開性的展示,增加了作品接受公眾體驗的機會,并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公開評定。這種作業展示形式對學生的創作有肯定及激勵作用,同時由于課程的最終成績與公開評定的結果聯系起來,把實訓創作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對往后的專業設計課程學習有良好的引導性作用。[10]
4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觀、畫、測、繪、變”的實訓教學新思路
通過以上的對比與總結,結合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實訓課程教學手法,筆者嘗試尋找適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訓課程教學新思路,由“觀、畫、測、繪、變”五個過程組成。
1)“觀”,感性了解被觀察物,對其外觀形態、色彩、材質、周邊環境等方面進行觀察。可運用攝影、文字記錄、資料收集、訪談等手段作初步了解;2)“畫”,學生在完成“觀”的階段后運用繪畫技法表現被觀察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強調學生按照被觀察物的實際形態、尺度、色彩繪畫,同時結合透視表現技法進行表達,應注意與純繪畫類作品有所區別;3)“測”,使用測量儀器測量被觀察物,獲取最直接的實體數據。在外出采風時,宜隨身攜帶簡易的測量工具,要求學生通過測量來了解、驗證被觀察物的準確尺度。甚至可以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展開思考,討論測量的新方法。如采用投影計量法、工具置換法、數據綜合法等,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新思路;4)“繪”,在完成測量和數據采集的基礎上,運用制圖知識繪畫被觀察物。制圖是一個嚴謹的表現過程,可能會出現測量數據不全、被觀察物已局部受損難復原、復雜的結構組織等問題,宜反復討論,必要時進行重新測量校對,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和表達能力;[11]5)“變”,在完整理解被觀察物的基礎上,對其內在的設計理念、傳統設計元素、設計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作出新的設計演變。設計改造、設計造型演變、后續性設計、制作設計編年表等均能體現變的創造力和創新性,達到實訓課程的訓練要求和高度。
5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實訓課程是設計基礎訓練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日后的專業設計學習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通過外出考察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藝術上的記錄及再創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是人整體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架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支柱。它不僅表現在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及對新思想、新技術創新發明的能力,更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行為,是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的思想動力。[12]為了能培養出藝術設計的創新人才,在藝術設計實訓課程體系上要追求創新與發展,如何能和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等內容契合,體現藝術設計各專業的教學特點,建設合理的、有特色的及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華明,吳傲冰,王萍.重在創新——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5):3.
[2] 牟琳.淺談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及其教育現狀[J].內江科技,2005,32(5):25.
[3] 夏臨華.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8):889892.
[4] 王之博.創新思維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11.
[5] 束霞平.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素質的調查與分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5(39):5556.
[6] 陳衛裕.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與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科學,2006(6):3537.
[7] 吳傲冰,王萍,黃華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驗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06(21):8485.
[8] 田甜.高校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意義及管理[J].中國科技信息,2007(23):265267.
[9] 劉彬,孟祥燕.面向知識經濟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社會科學論題,2007(12):105107.
[10] 徐海花,彭儒武.高校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教育導刊,2008(2):83.
[11] 瑞茲曼(美).現代設計史[M].(澳)王栩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11. 1719.
[12] 張新宇.教學何為—探索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J].裝飾,2010,24(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