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不能沒有藝術教育。加強藝術教育不僅是提高高職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幫助高職學生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如何加強和改進高職藝術教育做了一個探討。
關鍵詞:高職藝術教育;原則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教育理應承擔授藝與育人的雙重責任,因而我們的高職藝術教育也應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充分陶冶性情、交流思想、完善品格,進而將學生培養成懂美、愛美且具高尚職業道德的人。
1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藝術教育的目標體系建設
高職院校在制定藝術教育目標體系時,應以藝術教育理論和當代教育美學等理論為指導,本著客觀、實用的原則,本著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終生受益的原則,本著以藝術教育成果促進學生就業擇業的原則。
1.1體驗性原則
審美教育具有鮮明的情感性,美育過程的動力來自個體自身情感表現要求,它決定了美育是個性情感不斷開放、伸展和升華的過程。[1]美是人的本質力量——自由自覺的實踐力量的對象化。離開具體的、活生生的活動,人的本質力量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只有自由自覺的活動才是人的能動性的核心內涵。審美教育是以審美體驗為基礎的,所以個體在教育過程中獲取相應的經驗是美育是否成功的關鍵,而審美經驗的獲得正需要學生投入美育活動。活動是使學生身心協調和審美能力提高的最佳方法,它保障了學生積極性的提高和興趣的激發,為他們的積極嘗試美、體驗美、創造美提供了機會,更重要的是活動使美育成為一個過程。設計美育活動的關鍵步驟在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一個活動目標,使活動沿著預定的目標來進行。如要完成藝術欣賞教學,可設計一個活動過程,把教學過程轉化為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
1.2協同性原則
協同性原則是指審美教育應與素質教育中的其他教育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相互協調,有機的融于高職院校的整體工作之中。在學生中舉辦各種美育講座和其他富有教育性的講座。通過這些講座,讓學生懂得和掌握一些美學基本知識,懂得和掌握辨別社會現象美丑的基本知識,并運用一些藝術形象和生活事例去教育學生,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感和形象思維能力,從而建立起藝術美,生活美和社會美的觀念的同時,審美教育要做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目標與方法的統一。
1.3多樣性原則
教育者總是依據一定社會的普遍標準要求來確立教育目的,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來影響受教育者,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目標適合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便成為教育過程的一個基本規律和原則。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是豐富多彩的,審美教育的媒介是多樣的,必須按照高職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選取不同的審美媒介去施教。因此,高職院校的審美教育要遵循多樣性的原則。多樣性的審美教育原則是指從多媒介、多方面、多層次給學生施以影響,多角度多方位的激發審美興趣、發展審美能力。多樣性的美育教育,要求不斷變換審美媒介,從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給學生以影響,這不但可以激發他們的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而且能促進他們素質的全面發展。
1.4非平衡性原則
美育過程中的非平衡性原則指的是:在培養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過程中,針對教育對象自身的不同狀況而相應地施以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審美教育原則。其理論前提是受教對象在個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非平衡性,就必然需要相應的不對等的美育內容及相關方法去實現美育的目的,從而使受教對象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非平衡性原則”強調從受教對象的心理特點出發,根據其不同性格,不同才能而施以不同的內容與方法,注重培養受教對象良好的審美觀以及審美能力,注重開掘受教對象心智的和諧發展以及隱藏在每個受教對象身上的創造力,使其全面發展。
2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要實現內容與方法的和諧統一
藝術教育要能夠貼近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從形式到內容能否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這就要求我們在藝術教育過程充分發揮審美的育德功能,有機地融入美的內容,借鑒美的方法,給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要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及專業特點,以情感教育作為切入點,運用藝術的形象性、審美性、愉悅性的特點,充分體現高職藝術教育的價值。
2.1運用藝術審美教育以情感人的特點
藝術審美教育以情感人的特點能夠克服道德教育空洞乏味的說教。簡單生硬的強制灌輸,難以使道德教育取得入耳、入腦的效果。而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的藝術教育卻容易讓學生接受。教師通過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的過程是不斷增長學生對道德感受的自覺意識的過程,是將道德教育中普遍的行為規范要求逐步轉化為個體的情感要求的過程。
2.2運用藝術審美教育形象化的特點
藝術審美教育形象化的特點能克服道德教育的枯燥與抽象的弊病,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自覺接受道德教育。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之點。[2]藝術蘊含的豐富理性內容融于美的藝術形式之中,藝術中的善是通過藝術形象來體現的,是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在藝術作品中的體現。藝術教育過程中要創造性地借用藝術的形象性特點,盡可能多地賦予藝術內容以美的形式,并將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感受到事物形式美的基礎上,喚起進一步去感受內容美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主動地接受教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充分利用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塑造美好的藝術形象去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潛移默化之中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3運用藝術審美教育愉悅性的特點
藝術審美教育愉悅性的特點,能使道德教育取得寓教于樂的效果。高職院校學生既是美的創造主體,又是美的欣賞主體,藝術最大的特點是能使欣賞者產生愉悅獲得審美享受。寓教于樂正是以美育得益于為人們所接受的奧秘所在。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藝術工作者無論是運用語言的啟迪還是運用形象的感染去教育學生,都要力求提高德育手段的藝術性和可欣賞性,使學生感到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且是在對美的欣賞和享受中自覺地認同教育。
3結語
高職院校開展藝術教育,應緊緊圍繞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這一中心,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最高目標,將藝術教育廣泛而適度地滲透到職業教育中去,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才智,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高職院校教育要從多角度和多層面提升藝術教育的內涵,以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的方式凈化學生的心靈,從精神上塑造學生,從綜合發展維度培養學生,從而不斷完善和強化高職藝術教育的應有內涵。
參考文獻:
[1] 現代美育學導論[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57.
[2] 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4:4.
[3] 裴紅勝.素質教育視閾下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
[4] 徐漢.對當前藝術教育的反思[J].美術大觀,2007(2).
[5] 劉志紅,田偉.高職藝術教育現狀分析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