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信息時代,網絡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全新的傳媒技術,為現代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互動交流的廣闊平臺,縮短和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網絡在給大學生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由于網絡的虛擬化和自由化的特點,容易使大學生忘記現實環境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準則。本文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可以用瞬息萬變來形容,在人們尚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互聯網便迅速發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世界構筑的是一個虛擬世界,當代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出極高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熱情。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大學生帶來了自由與快捷,知識與樂趣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靈與情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虛假不健康的信息乘虛而入,一些錯誤的思想傳播,對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國內文獻資料統計顯示,大學生通過互聯網觀看不健康的信息的時間多于資料檢索和學習交流,所以,在互聯網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加強大學網絡教育管理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到網絡發展對大學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網絡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一方面網絡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態從靜態變為動態多媒體演繹,從現實時空趨向超時空;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信息迅速,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和全面。從網絡的發展趨勢來看,互聯網一定會進一步豐富、發展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提供更多新的知識和現實材料,也為我們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實和豐富了新的內容,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代化。
(2)網絡改變了教育的方法,吸引了更多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自學的知識的能力。網絡中虛擬了現實技術,突破了傳統教科書及教學場景的限制,為學習者提供了網上模擬的實踐場地,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文字,圖像,視頻,新聞等形式把教育內容傳給大學生,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枯燥無味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上聊天,收發郵件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
(3)網絡傳播信息及時新穎。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門學科的理論前沿,大大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學習先進的科學理論。
(4)網絡技術的發展,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社會實踐和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新穎的知識和材料。現在網站每天24小時都在不斷地更新信息,無論世界各地發生什么重大事件,通過網絡全世界的人幾分鐘都知道。網絡是不分地域和國界的,是連接著世界各地信息的重大橋梁,網上的各種即時信息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橋梁,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在網上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最新政策與動態。網絡信息所提供的信息是無國界的,正在快速滲透進大學生思想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
2網絡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網絡使大學生沉迷,思想萎靡,消費了大量的時間。北京大學一位教授對大學生做過調查,調查表明有6.4%的網絡成癮者,使大學生整天游手好閑,通宵達旦的玩游戲,看色情網站,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大學生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上網,對網絡有了一種強烈的依賴。大部分學生通過網上聊天,寫信,發微薄表達自己的情感,宣泄對現實的不滿,從上網中獲得心理的滿足感和快感,下網后就精神萎靡,感覺不爽。
(2)網絡改變了大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大學生在網上公開坦白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求平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提出了挑戰,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同時,網上垃圾信息鋪天蓋地,侵蝕了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有專家調查,網上信息47%與色情有關,正在青春發育期的大學生難以抵抗網上色情信息的誘惑,常常迷戀于網絡無法自拔。還有在網上有一些散播反共思想,散播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誤導大學生,使得大學生對社會、對國家失去信心,這些垃圾信息弱化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新華網曾報道一名叫李程杰的學生,成績優異,但是由于同學伙伴都嘲笑自己落伍,不會上網游戲,聊天,最后因為沒有錢上網,搶劫學生的錢財,最后被公安機關派出所拘留。這一新聞反映了網絡的危害,網絡雖然是新時代的必要工具,但是如果沒有利用好,必然會傷害到自己。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至關重要。
3互聯網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加強和完善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輔導員是學校全面負責的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的老師,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辦學思想的貫徹者,是聯系班級任課教師和學生團隊組織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橋梁,在班級管理中,輔導員扮演者多重角色,擔負著多種責任,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輔導員的工作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輔導員在這個網絡信息化的時代,要不斷汲取新的信息和知識傳達給學生,做好學生上網的監督工作,利用網絡,建立班集體的網站,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工作,經常與學生進行心理思想的交流,減少大學生上網的時間,組織各種活動使大學生都能夠參加到活動中來,減少大學生的空虛和孤獨。參加集體活動,可以鍛煉大學生的能力,增長知識和開闊眼界,結交更多的朋友,端正大學生的思想,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思想觀。
(2) 堅持網絡道德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由于網絡自身的隱蔽性,虛擬性,網絡的欺詐越來越多,大學生網上人際關系道德弱化。我們要解決在網絡中使用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宣傳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水平和網絡的自律行為,提高受騙的警覺性,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網絡文化氛圍。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識別和抵制網上不良思想意識的能力。政府和學校必須加強網絡信息監管,堅決把消極迷信等不良內容抵制在大學生的視野之外。
(3)在互聯網環境下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引導大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的信念,努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意識,抵制反共思想,時刻關注新聞時事,關注時代潮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心理狀況,跟上大學生的思維,積極探索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和思想狀況,分析其思想根源,采取網上心理咨詢的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同時,也要求我們適應形勢,實現觀念上的改變,從戰略上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迎接互聯網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的挑戰,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創新的思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4)加強對校園QQ,校內網,微博,BBS論壇的管理和正確引導,是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當今社會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QQ,并且大學生上網的時候一般都會上QQ,QQ成為了大學生交流思想,發表意見和結交朋友的重要平臺。增強對大學生自身網絡素質教育,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另外,要教育大學生對不良的信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傳播謠言,對于校內網,QQ空間,微博上的消極落后的言論,要及時刪除和抵制,防止大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引導大學生發表積極向上的言論,使板塊的主流信息健康向上,充滿活力,制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5)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培養良好的網絡心理素質。良好的上網習慣 包括心理習慣,行為習慣等。良好的心理習慣主要是指良好的上網心理需要和動機,它貫穿于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在內的整個網絡心理活動。大學生要自覺形成良好的上網動機,滿足自己積極的人生發展需要,實現理想的人生目標。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上網時間、頻率及各種安排應當遵循合理的規律,并且做到行為文明,既要樂于上網,又有所約束和節制;既要滿足心理的需要,又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既要充分發揮個性盡情娛樂,也要體現大學生較高的文明層次。
(6)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利用網絡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占領學生的教育網絡時空,開設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立有教育意義的網站,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育環境,在全校建立起班級博客,學生通過班級博客的形式,就班級日常活動,學習心得,師生關系等進行互動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拓展,拉近學校之間心靈溝通的距離,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參與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同時,要培養一批學生骨干成為校園網絡信息的維護者,加強對校園網絡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讓積極、健康科學的信息成為校園網絡信息的主流。還要在網絡服務器上安裝防護軟件,對不適合大學生看的內容進行過濾,并且建立有效的網絡監控技術,開展網上文明、安全、法制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姜楠.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1015.
[3] 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 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629.
[5] 商樹松.論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4(4).
[6] 熊建圩,王巧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7] 吳志宏,馮大鳴,魏志春.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