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運用文獻法、實驗法與分析法,對中職籃球課采用“對抗比賽”法教學進行設計、運用與效果檢驗;“對抗比賽”法教學主要包括三個主要階段;教學對比實驗表明:“對抗比賽”法更有利于學生籃球技能的掌握,學生態度反應積極,并且能提高學生課堂與課外籃球運動參與的意識。
關鍵詞: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對比實驗1前言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包括中專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等。中職教育積極為社會輸出初、中級技術人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處位置顯著,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有效環節[1]。體育教學是中職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根據教學的律和特點,針對學生身心發展實際,對體育工作進行計劃、組織、控制的過程[2]。中職籃球課教學中,傳統三基教學模式,學期的多數時間處在技術教學中,比賽時間少,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競賽是體育項目本身最本質屬性之一,它通過平等的“讓先”等級競賽,使勝者獲得成功感,能強化參與動機[3]。隨著中職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成為實現中職體育目標的主要途徑[4]。通過教學實踐,探討在中職籃球課教學中采用“對抗比賽”法教學,分析其教學效果,旨在與中職體育工作者交流經驗。
2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教學法的操作程序
在體育教學中,教會學生通過對比,來糾正、提高技術水平,并鍛煉自學能力[5],十分重要。對比可分為縱比和橫比縱比指自己在學習正確的概念前后在技術的變化。“對抗比賽”是指在中職籃球課中將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技術分組,根據每一輪對抗比賽所得的成績,對下一級組別對抗比賽進行在分組,最后以成績排名來進行學習評價的一種教學激勵方法。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操作程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提出目標、技術診斷與分組;2)比賽與評價;3)再評價與再分組。具體程序為:學習目標→技術診斷→第一次分組比賽→發現、解決問題,鼓勵表揚樹立典型→組內總結→第二次比賽與評價→教師技術評估,再進行分組,進行下一輪對抗賽。
2.1提出目標、技術診斷與分組階段
提出目標是在開學第一次課中教師向學生詮釋“對抗比賽”的作用與意義,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學生認識到“對抗比賽”能促進籃球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解釋教學目標后,教師對每個學生籃球技術基礎、學習背景進行專業角度分析,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技術定位。根據對學生技術現狀的掌握,便可以從籃球技術角度,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分組。分組要尊重學生意愿,做到客觀,要切合實際,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比賽。
2.2比賽與評價階段
通過之前的技術診斷與層次分組,進行首次教學比賽。每節課結束時,教師要對當堂課上的比賽進行點評,在發現、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鼓勵。此后,再進行第二次教學比賽,對前一次比賽后進行學習檢驗;再就是對現有進行評估,為下次分組準備依據。
2.3再評價與再分組階段
在這一階段進行之前,學生通過第一次、第二次比賽的進行與評估,對籃球技術的掌握有了一個新的層次,那么在個新的層次上,對學生在進行分組,既是重復“對抗比賽”法的第一二教學階段,也是新一輪“對抗比賽”的開始。
3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教學對學生技術學習及運動參與的影響分析
為了檢驗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的效果,選取4個籃球班為研究對象(2個實驗班,2個對照班),每班30個同學。實驗班采用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的三基教學法,4個班的教學內容、進度以及考核教師完全一致。
3.1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籃球技術差異分析
為了保證對比實驗的有效性,實驗前對4個班的學生進行籃球技術與身體素質的測試,剔除不符合實驗條件的學生,保證兩組學生前測水平一致。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測試各項指標經過t值檢驗,p>0.05無顯著性差異(如表1所示)。對比實驗后,兩組學生技術考核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如表2所示)。整個實驗采用100分制計法。實驗數據統計結果表明,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對學生籃球技術的提高作用更顯著。
表1實驗前兩組綜合水平測試
班別nXstp實驗班6033.734.47對照班6033.194.780.76>0.05
表2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總評成績測試
班別nXstp實驗班6080.038.00對照班6076.928.212.56<0.053.2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學生的態度分析
為了了解實驗班學生對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的態度傾向,采用雙向評價態度表對實驗班學生進行調查,量表的設置與評分依次是:非常肯定(+2)、肯定(+1)、一般(0)、否定(-1)、非常否定(-2)。評價量表的F值具有[-1,1]的雙向性質[6],表示完全兩個完全相反方向的意見,F值的計算公式為(2(n1+1(n2+0(n3-1(n4-2(n5)((K(n),其中K為最高等級分值,n為樣本總數,n1、n2、n3、n4、n5表示各態度等級。具體統計情況提問1“對抗比賽對學習積極性影響” 非常肯定(+2)45人、肯定(+1)12人、一般(0)3人、否定(-1)0人、非常否定(-2)0人;提問2“對抗比賽是否以學生為本” 非常肯定(+2)47人、肯定(+1)12人、一般(0)1人、否定(-1)0人、非常否定(-2)0人,計算F表明,學生對“對抗比賽”持積極的態度,對“提高積極性”與“以學生為本”兩項的評分分別是0.85和0.88。
3.3兩組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差異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應作為是教學效果評價內容之一。為了檢驗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的教學效果,對兩個班學生課堂參與情況進行記錄,以每次課為單位,共計算16次課,記錄早退、曠課和提問的學生人數。如表3所示,3項指標的差異檢驗P值均小于0.05,而且“提問”項檢驗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值小于0.01,說明“對抗比賽”法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4兩組學生課后籃球運動參與差異
中職體育課教學主要教學目標是學生形成體育參與意識。因此,學生能否自覺地運用課堂所學的籃球知識和技能進行鍛煉,是評價中職籃球課教學效果的指標之一。對比實驗過程中,兩組學生課后體育運動參與情況的對比情況如表4所示(樣本數n為60人)。數據顯示:中職籃球課“對抗比賽”法教學的影響下,實驗班學生有超過32%的學生能自覺運用所學的籃球技能進行課外鍛煉,兩組學生課外籃球參與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兩組學生課堂參與差異
計算
指標組別NXST早退曠課提問實驗班160.170.39對照班160.550.72實驗班160.120.34對照班160.570.79實驗班1613.394.68對照班169.472.86-2.03-2.223.01表4兩組學生課后籃球運動參與差異
計算
參考文獻:
[1] 呂裕柱.中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及改進策略[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8120.
[2] 馬玲.新時期中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工作對策研究[J].內江科技,2012,(6):181,183.
[3] 高茂章.大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的成因,調控與激勵[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22(2):160162.
[4] 李梁,鮑志宏,季瀏.大學生體育學習動機與激發的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4,25(3):7376.
[5] 王孟山.淺談中職體育教學重點的轉變[J].山東社會科學,2009,(S1):163164.
[6] 李學農.多媒體組合教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