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高職教育對于女性氣質的培養由來已久,而作為培養女性高雅氣質重要途徑的藝術教育也一直是該類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本文選擇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女大學生藝術氣質修養,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為出發點,主要對此問題的多樣化途徑來進行研究。
關鍵詞:女性高職教育;藝術素質;多樣化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漸提高,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及各級各類學校所重視。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在現代社會100%的成功=80%的EQ+20%的IQ,而“美育”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正是培養學生“EQ”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作為美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實施美育最重要的途徑。
女子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為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女性人才的重要任務。①在女子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適合社會需要的女性人才的過程中,普及化的藝術教育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占據怎樣的地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
1女子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素質提高的重要性
1.1通過藝術教育培養氣質高雅的現代職業女性是社會與時代的要求,也符合各女子高校人才培養發展目標
現代職場對于職業女性的要求不僅僅是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與能力,也要具備高雅的氣質,使其在職場中充分展示女性典雅、睿智、柔和的人格特征,對職場起到調節作用,充分展示其女性魅力,使社會得到真正的和諧。培養女性高雅的氣質必須內外兼修,除了培養其外在優美的儀容儀表、得當的行為舉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其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而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的培養和熏陶,使之掌握人類的藝術審美經驗,受到美的感染,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具備較高藝術修養的女性,更具魅力,在職場中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國女子高職教育一直將“培養具有高尚人格、高雅氣質和高技能的女性專門人才” 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內容。其中“高雅氣質”已成為新時代職業女性非常重要的一項成功要素。女子高職是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特殊群體,他最大的特點是“女”字,在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都充分考慮到女性生理及心理特點,著力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構建女性氣質修養的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②女子高職教育中強調“美”的重要意義,“尚美”是現代女子高校培養高素質女性專門人才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通過藝術修養的培養這一美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出氣質高雅的女性專門人才是女子高校實現未來發展規劃的重要途徑。
1.2女性對于藝術和美的敏感度,是其心理特征的重要表現之一
女性對音樂、舞蹈、美術、語言等藝術學科具有天生的興趣和優勢,因此,在女子高校中,藝術教育應該貫穿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校園文化活動等各個方面,彰顯其在女子高校中的重要性。據筆者在女子高職院校從事多年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觀察、調查發現,學生對于藝術的喜愛程度非常高,但苦于缺乏正確的引導,缺少豐富的學習途徑和資源,因而有些盲目。
2女子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素質提高途徑
提高女大學生藝術修養不僅要符合女性特色還要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的重要特點一方面不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單向教學,非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而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強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適用性。因而多樣化的教育途徑、學生藝術素質的量化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的女子高校都有藝術專業在開設,也都開有藝術類公共課程,中華女子學院還專門成立了女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可見各校對于女性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但由于此類課程畢竟是素質教育課程,并不直接涉及學生的專業和未來就業,相比較專業課程的實施無論在資源投入、教師配備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而相關的研究也就相對滯后。研究成果比較零散,未成體系,偏于表面,未能形成可直接實施的具有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而相關內容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研究更是空白。因此,系統研究女子高職教育中藝術素質教育的多樣化途徑,對女子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
2.1開設藝術類公共選修課
通過設置藝術類公共課,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較系統的學習到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門類的相關內容,了解藝術常識。例如本院開設有《音樂欣賞》、《歌唱藝術》、《美術欣賞》等藝術類基礎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如何欣賞音樂、美術作品,了解基本音樂、美術常識,如:風格、流派、代表藝術家及作品等。并通過大量的音樂美術作品的賞析,讓學生實際感受藝術的魅力,提升其內在藝術修養。在這類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不將其劃歸在理論課程范疇,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講授,更強調實踐的學習步驟。從以前的給學生講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欣賞方法,到教會她們從各個藝術形式的要素入手分析作品,特別強調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藝術,鼓勵她們有自己的見解。經過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明顯加強,積極性不斷提高,課堂氣氛日漸活躍,從調查報告顯示,學生對于藝術欣賞類課程更加喜愛,覺得受益良多。針對女性特色,我們開設了《舞蹈形體》一課,將禮儀、形體相結合,讓學生由內而外的體現現代高素質女性人才的氣質和形象,使其走出校園在職場中也能代表女校特色。我們還開設《手工制作》、《插花藝術》等藝術選修課。讓學生學習制作各種絹花、學習扎染等傳統技藝,通過插花培養其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性情,增強其動手能力,將中國傳統女性的優良品質發揚光大。
2.2制定規范的實訓指導書
為了符合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規劃,我們在開設上述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的基礎上,對每門課程都制定了相應的實訓指導書,有規劃、有步驟的對于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實操性教學。
每門課程40學時,完成18—20個小的實訓項目,強調在做中學,注重學生對于藝術知識和技能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過目即忘的理論教學。由于實訓指導書的出臺,使得公共藝術選修課擁有一個規范性的教學模板,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避免了老師各自為政的教學態度、隨心所欲的教學內容,不在教學中帶有過多個人色彩,而是還原藝術本身的規律和原則。但由于師資配備的局限,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一般都由藝術專業的專任教師兼任。教師專業教學任務繁重,因而此類課程選修人數受到一定限制,相對于整個院校的學生來說,學院可以提供半數以上的選修機會,但這個比例遠遠是不夠的,并且很多學生希望能選修多門課程以全面提高自身藝術修養。這樣一來,學院可提供的學習資源和機會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藝術類公共選修課每學年開設一學期,對于音樂、美術這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學科來說,這個時間僅夠只知皮毛,無法更多的涉獵和深入的了解,更不夠時間細心體驗和感受,學習受到限制。因而探討開設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以外的教學途徑迫在眉睫。
2.3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
現代大學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一方面由于現代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網絡的普及化使得學生幾乎無需通過課堂獲取一般性知識(專業知識除外);另一方面,大學生自主性較強,她們愿意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進行學習,不受限于教師的講授。因而建立更加豐富的資源平臺,利用便利的網絡手段,提供更全面的藝術類知識及作品供學生自主學習,是現代大學藝術普及教育、提高學生藝術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建立藝術素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我們在校園網絡平臺上建立“藝術空間”,將中外名曲、名畫、名劇等經典藝術作品放在平臺上,讓學生在課后鞏固課堂內容,涉獵更多的課堂中沒時間涉及的藝術作品,同時也能讓未能選修到上述課程的同學在資源平臺上自主學習。開通師生互動的網絡渠道,讓學生可以自己針對這些藝術作品進行交流。與此同時也鼓勵老師和學生將原創藝術作品放在平臺上,供大家欣賞、品評。
2.4開展豐富的藝術社團活動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因而通過有序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有藝術特長的學生有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其他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到多樣化的藝術,建立具有藝術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也是提高女大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途徑。
我們每年開展校園社團文化節、藝術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在社團文化節中,讓每個社團都有展示自己才藝的舞臺,如:街舞隊、戲劇社、合唱團、舞蹈團、禮儀隊等社團,是學生們最熱衷的社團。通過社團文化節,不僅可以展示才藝,還為各個社團的招新起到了宣傳作用,使得整個社團組織后繼有人,不斷壯大和更新。藝術文化節中,我們會開展流行歌手大賽、舞蹈大賽等活動。特別是流行歌手大賽一直以來都受到全院學生的喜愛。眾所周知,廣東是中國本土流行音樂的大本營,涌現過大批家喻戶曉的歌手和音樂創作人才。我們借助這個便利條件,大力推廣流行音樂,不僅將其做成校園活動,近年更是與廣東流行音樂舞蹈協會合作,成為他們在廣州的首家人才培養基地,為流行歌曲創作、演唱的校園推廣做出了貢獻,為這一領域的新生力量提供了更為便利的發展空間。
對于女子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素質提高這一命題,我們所做的探索不僅僅停留在開設課程方面,同時還延伸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符合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于高職教育新的要求。同時,在開展校園藝術文化活動方面,我們也不僅局限于本校這一范圍,將活動擴展到社會相關領域,真正在方方面面體現出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
通過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和全方位藝術活動的開展,建立符合女性特色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園中受到藝術的熏陶,提高其藝術修養,最終實現培養高雅氣質的職業女性的目標。
注釋:①周密.淺議素質教育在女性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科技信息,2010(16).
②鄢麗娟.藝術教育在女子高校中的重要性[J].文藝生活,2010(03).
參考文獻:
[1] 郭聲健.藝術教育的審美品格[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2] 王宇.女性新概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3] 李躍紅.論大學生美育的作用與實施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