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器在中國產生已有一萬多年歷史,至今其造型形制、制作工藝等多方面都已非常成熟。由于缺乏科學實證及資料所限,陶器產生及形成過程往往陷于猜測。本文試圖挖掘陶器產生的線索,找尋陶藝的起源。
關鍵詞:陶器;陶器藝術;生產過程;臆想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文化史和藝術史上,都曾寫下過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器的制作工藝及其發展,便譜寫了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陶器在我國產生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它的產生充分顯示了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次藝術高峰的輝煌成就,標志著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飛躍。
關于陶器的產生過程,現在學術界尚無定論。由于出土的文獻資料、遺存等不足以證明陶器產生的具體過程,而且現在少數民族流傳下來的傳統制陶方法過程也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所以,陶器產生所經歷的整個過程也只是限于人們的一種猜測。有這樣一個古代傳說:“黃帝以寧封為陶正”,意思是說黃帝命寧封為制作陶器的官;“舜陶于水濱”,意思是說舜在水濱這個地方制作陶器。實際上,據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發明并廣泛使用陶器。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掘的陶器,經科學測定,約為8800年前的遺物,是當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陶器。從考古發掘的陶器實物看,陶器產生的時間要比“黃帝”和“堯帝”的制陶傳說早三、四千年,可見陶器作為原始人的使用工具已有很多年了,要考證陶器產生所經歷的過程不僅要綜合參考傳說、文獻等資料的同時,更應對實物進行研究,追根朔源,綜合分析。
陶器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從單純的采集和狩獵經濟過渡到以農牧為主、漁獵為輔的“綜合”經濟。隨著農牧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原始人們的居住狀態和生活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原來的游獵到定居,從原來的采集獵食為主到收獲谷物糧食為主。“神農氏”嘗百草而得食的傳說也正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與自然抗爭的可敬可佩的英雄本色。但同時糧食的儲藏就成了問題,以前的采集狩獵基本不會有剩余,即使有也多是獸類的骨肉,這些都容易放置,谷物等顆粒細小的食物就不容易儲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從古猿類到人的轉變過程中,古猿人接觸最多的是樹木、藤蔓等有一定彈性和韌性的植物,這是猿類生理屬性和自然屬性所決定的。那么他們想到的第一個使用工具應與植物有密切的關系,用木質材料作為工具也就是自然之事。這種木器工具不僅是使用工具而且也是生產工具。對此朱光潛先生這樣認為在“石器時代”之前還應有“木器時代”,但是由于木頭本身很容易受到腐蝕,經過萬年的侵蝕,早已蹤滅影失;而且現代考古發掘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種觀點,朱光潛先生也沒有加以充分論證。然而從“燧火氏”鉆木取火等傳說和出土石器、銅器等遺存的結構構成情況可以猜測到這種說法的合理性。那么針對食物的儲存,用植物的皮莖藤蔓編織成容器來盛放是他們本能的一種選擇。但植物容易受腐蝕的弱點使其不能長期使用,所以原始人曾經在很長一個時期里尋找另一種儲藏工具,他們可能直接用木制的容器來代替編織物,但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儲存器不能使用更長時間。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解決的是防腐問題,于是人們在編織物上涂上黏土,這樣可以不被很快腐蝕,在實踐的同時人們發現沾有黏土的器物也是很好的炊煮器。人們正是在這樣的實踐中逐漸發明了陶器。
關于陶器的產生過程,恩格斯有這樣的看法,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他說:“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織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用過一段時間后人們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2]看來,陶器是由編織物發展而來的觀點有著一定的道理。但是從編織物發展到陶器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我想強調的是陶器是由粘土陶胚在900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的,科學證實在室外露天的一般情況下沒有足夠的高溫是不能燒制成陶器的。關于恩格斯所說粘黏土的編織物為了耐火而不斷被燒烤而形成陶器的觀點值得懷疑。因為在原始社會沒有先進的燒火材料,露天情況下的溫度只能達到300度左右,這是不能生成陶器的;充其量只能形成質地發紅表面熏黑的硬土,不具有陶的特征。那么原始人是怎樣想到在900度的高溫下燒制陶器的呢?我想陶器的發明是具有偶然性的,但這種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上。試想一下,在原始社會什么情況下黏土的溫度在露天的情況下能達到900度呢?也許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森林大火,可能正是某一次森林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的大火籠罩著粘有黏土的編織物,這些似碗似盆的黏土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溫度不斷上升,終于達到900度,經過不斷烘烤煉造,陶器就產生了。這場大火的產生也是一種必然,這是人類不斷進行生活實踐、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在歷史的長河中,火的發明就注定有第一場大火的燃燒,而正是這場大火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從生食到熟食的轉變。正是這場熊熊燃燒的大火照亮了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從編織物到陶器到青銅器再到瓷器的輝煌歷程。陶器的產生是人們借用了火的威力改變了粘土的化學性質的偉大創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一猜想因沒有實物證據的充分證明,初看時會感到武斷而難以接受。但讓我們閉目靜思,你會發現它的合理性,尤其是研究陶器的產生過程因缺乏資料尚無定論時,這種猜想是有意義的。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陶器的產生是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農業,然后才出現了陶器。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由于農業和牧畜業的出現,開始了半定居、定居的生活。特別是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比較可靠而穩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顆粒狀的淀粉物質,不像野獸的肉體便于在火上燒烤食用。同時,剩余的食物需要儲藏起來。正因為如此,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們對于烹調、盛放和儲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從而促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陶器。陶器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斗爭中辛勤勞動的結果。從民族學和考古學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證。
參考文獻:
[1] 李杰.陶器的產生、發展及其圖案裝飾[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6年(01).
[2] 劉敦愿.恩格斯陶器起源說新證[J].文史哲,1987(05).
作者簡介:葛小華(1982—),女,河南焦作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