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言可以讓劇中人物增添生動色彩,讓演員和觀眾即時切入人物,增強鮮活感,讓人物更加真實可信
關鍵詞:話劇;舞臺表演;方言
戲劇是行動的藝術,而語言則是獨特的行動之一。“自然和真實的性格(靈魂),當然得靠語言呈現。” 技巧當然還體現在包括演員言語臺詞在內的藝術表現力。方言因其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承載著某一地域的民俗狀況、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作用。在話劇舞臺表演中,盡管方言并非舞臺語言的主要運用手段,然而在一些劇目中運用方言卻能夠增強舞臺效果、增添生活氣息,對話劇舞臺表演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個好的演員在塑造人物時,肯定會在人物角色的語言上下功夫,將語言作為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演員在體現角色時,從一開始就應該掌握劇中人物語言的主要特征,或根據劇本的環(huán)境設定、人物角色的背景設定,來決定人物是否要運用方言來演繹。那么,方言話劇的作用和優(yōu)勢有哪些呢?
(1)能夠更加真實的突出人物特征,特別是語言方面的特征,從而讓觀眾可以據此推算出此人物的生存背景、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等內容,為演員刻劃人物性格提供便利條件。例如:京味話劇《茶館》,河北方言話劇《紅白喜事》,蘭州方言話劇《蘭州老街》、陜北方言話劇《白鹿原》都為觀眾獻上了一部部體現民俗民情的文化藝術大餐。
(2)話劇舞臺表演中運用方言可以讓劇中人物增添生動色彩,讓演員和觀眾即時切入人物,增強鮮活感,讓人物更加真實可信。
(3)從觀眾需求上看,方言的運用能夠讓劇中人物更加貼近觀眾,更好地把民間文化需求,并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緊密結合,增強了人物與觀眾的交流,從而獲得更多忠實觀眾認可.對于完全方言話劇要求使用的觀眾很熟悉的方言,讓觀眾能夠直接理解和領悟.我們還要考慮到使用方言時應注意的問題:方言的使用要在不破壞整個戲的統一風格和完整的人物形象協調一致的情況下進行;運用大家極為熟悉的典型方言詞匯和語法、以觀眾能夠聽懂、聽清、容易接受為原則,一些古怪的或容易發(fā)生誤會的方言要盡量避免使用。
不同的人物角色要用不同的方言來進行塑造,方言根據所處地域不同,其側面一般都能夠反映當地的民俗狀況、文化背景和當地人的脾氣性情等。 地域方言不同于社會方言,其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我們漢語通常有七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因此說,細致深入地研究方言,能夠幫助演員走進生活,從而體恤民情。在話劇舞臺表演中方言的運用也不足為奇,在一些劇本中往往出現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人物,或者整個劇本都要求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恰當地運用方言與方音就成為完成人物性格化所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
我們不僅要具有普通話的語言能力,還應更多留意生活、卿察生活,多去學習掌握普通話以外的數種地方語言,只有這樣,才能為個性化人物塑造增添亮點。作為一名演員尤其是話劇演員,想要創(chuàng)作出活生生的舞臺形象,首先必須經常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感受和體驗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階級、階層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和語言習慣,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體系,擴大語言范圍。
總而言之,方言作為眾多舞臺語言藝術表達手段之一,其以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增添了戲劇舞臺表演的效果,拉近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才能為個性化人物塑造增添亮點,能夠為話劇舞臺表演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作者簡介:萬曉凌(1966—),女,山西人,四級演員,主要從事話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