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一書中對藝術概念進行了考證和辨析,嚴格的駁斥了藝術技巧論的觀點,主張藝術創作與有計劃有目的的技藝不同,本質上是一種無計劃無目的的創造活動。通過思維(意識和理智)、感覺、想象、意識、語言的解析,提出審美活動或者藝術活動,是表現以個人情感的經驗,而表現它們的活動,就是一般被稱為語言或藝術的那種想象性活動。最后對藝術與真理,藝術家與社會等內容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科林伍德;藝術原理;情感;表現
《藝術原理》一書最主要的核心觀點是科林伍德的“情感表現”說,他認為藝術的根本任務是表現情感,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把藝術與直覺、藝術與表現等同起來,把再現和模仿斥為非藝術。表現情感不是有意識地描述情感,也不是發泄情感,更不是通過某種手段去人為地激起情感,而是在想象中不自覺地顯露某種情感。“表現性”和“想象性”是藝術的兩重性質。真正的藝術活動只能發生在想象之中,“表現”的結果就是在想象中存在的那個明晰的形象,這就是藝術品。真正的藝術品只存在于藝術家的大腦里,它是一種真正的創造物,而將這一形象物化的過程則屬于“制造”范圍,“制造”只需要一種特殊的技巧,是次要的事情。藝術就是整體的想象性經驗。
在本書的開端,他嚴格的區分了藝術與技藝的區別,駁斥了藝術技巧論,他認為技術總是涉及到手段與目的、計劃與執行、原料和成品、形式與物質等區別,而藝術不存在這些差別。各種技藝之間存在著一種等級關系,藝術之間也沒有等級關系。他認為“只要是真正的藝術的作品,它們并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制作的,它們并不是按照任何預想的計劃而制作的,而且它們也不是把某種新形式賦予特定材料而制作的。然而,它們是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抱著認真而負責的態度制作的,即使他們事先并不知道會制作出什么東西來。”。當然,他并沒有把技藝完全排除在藝術創作之外,認為“全然沒有計劃就能制作出來的少數藝術作品都是一些無關宏旨的小品,而那些最偉大并最嚴肅的藝術品總是包含著一定的計劃成分,因而也包含著一定的技藝成分”。“最偉大的藝術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顯示,就需要有與這藝術力量相當的第一流的技巧。”
隨之,他又列出了六種名不符實的藝術即“如果情感因其自身的緣故,作為一種可享樂的感情而喚起時,喚起感情的技藝稱為娛樂;如果因為感情的實用價值而予以喚起,這種技藝稱為巫術;如果是僅僅為了訓練技能而激發智力活動,這樣被設計出來的技藝產品稱之為啞謎;為了認識這一個事物或那一個事物而制作出來的技藝產品稱之為教誨;如果一種技藝的目的在于激發某種有用的實際活動,它就是廣告或宣傳;如果激發的活動是正當的,這種技藝稱之為告誡。”將再現藝術、巫術藝術、娛樂藝術排除在“真正的藝術”之外。他認為再現是一個技巧問題,是一種專門技藝。而巫術實質上是達到預定目的的手段,而這目的總是而且僅僅是激發某種情感。因而并非真正的藝術而是技藝。娛樂藝術同巫術藝術一樣,本質上是為了喚起某種情感。他說“喚起某種情感,并在日常的生活中釋放出來,就是巫術。而娛樂則是喚起情感并釋放(娛樂本身就是釋放的過程),不影響生活。”真正的藝術并不是喚起某種情感,而是表現情感。而表現情感和喚起情感的區別在于一個喚起情感的人在著手感動觀眾的方式中,他本人并不必然被感動,他將喚起情感比喻為一個是開藥的,一個是服藥的。而表現情感則以同一種方式對待自己和觀眾。表現情感也不是描述情感,科林伍德認為,描述情感是一種概括活動,表現情感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旨在表現情感的全部獨特性。
在辨析了藝術與非藝術之后,他進一步闡述他了認為的作為真正藝術的表現說以及想象說。情感的表現,就表現而言,并不是對任何具體的觀眾而發的;它首先是指向表現者自己,其次才是指向任何聽得懂的人。這種表現的情感不是某一種類的情感而是表到一種特定的情感。藝術的創造也在于“想象”,認為“一件藝術作品我們不必把它稱為真實的實物,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想象的事物……一件藝術作品作為被創造的事物,只要它在藝術家的頭腦里占有了位置,就可以說它被完全創造出來了。”比如一件音樂作品,當它僅僅是作曲家頭腦中的一首想象的樂曲時,它就已經是一件完成的藝術品了。真正的藝術作品不是看到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這種想象不是單純的,它是一種總體想象性的經驗。“通過為自己創造一種想象性經驗或想象性活動以表現自己的情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
為了進一步闡釋這個論斷,科林伍德在第二編中對,對思維與感覺、感覺與想象、想象與意識等進行了辨析和定義。科林伍德視想象本身為藝術,并將想象作為構建其藝術理論的基石之一。在考察感覺之前,他首先對思維和感覺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他認為“思想之間能夠互相證實或者彼此矛盾,而感覺則不能。”(163頁)感覺具有特殊的單純性和特殊的私人性。在進一步考察感覺時,科林伍德又區分了兩類不同的感覺,即感覺(sensation)和情感(emotion)。人們在經歷某一具體的感性活動時,相應的可分為感覺因素和情感因素。感情情感本性獨立于我們作為理性動物的思維之外,并構成了低于思維的一個經驗。在思維思維活動還沒有產生前,它就具有一種“基礎的性質”。在對從洛克到康德的想象理論的考察中,他揚棄了他們的想象理論,認為感覺是感受物的情感負荷,感受物并沒有真實和虛幻之分,在經過思維處理后才有真實的感受物和虛幻的感受物的區別,而想象的感受物指的是思維未予解釋的感受物。一切思維均以感覺為前提,而思維所處理的并不是其形式未經加工的感覺,而是已經被改造為想象的感覺。科林伍德提出:“想象是介于感覺和理智之間的一種不同水平的經驗,是思維世界和純心理世界相互聯系的接觸點……為理智提供資料的并不是感受物本身,而是被意識的作用改造成為想象觀念的感受物。”最后,科林伍德談到語言(廣義的),認為語言是一種想象性活動,它的功能在于表現情感。
基于對想象的考察,科林伍德認為藝術活動和欣賞就是一種想象性活動。而由于語言具有表現性和想象性特征,所以“藝術必然是語言。”“審美經驗或者藝術活動,是表現一個人情感的經驗,而表現它們的活動,就是一般被稱為語言或藝術的那種總體想象性活動,這就是真正的藝術。”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科林伍德又闡述了真正的藝術和名不符實的藝術、好的藝術和壞的藝術的差別。以及藝術與真理、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最終構建了表現主義的藝術哲學體系。
科林伍德一生哲學思想的基調始終是唯心主義的,這也就決定了他的美學理論的基本特征。對于一個唯物主義者而言,顯然這種片面的強調情感與想象在藝術中的作用的論斷是無法接受的,但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許多啟發性的觀點,并且把情感表現和想象進行了理論性的深度挖掘。
在藝術與技藝一章中對于藝術與技藝的辨析我認為是正確的,藝術的本質并不是技藝,但是藝術的表現離不開技藝。但他把再現斥為技藝,并排斥出其所謂的“真正的藝術”之外則顯得片面和偏執了。再現和模仿雖然被以塞尚為開端的現代藝術理論進行了深刻和全面的批判,但其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我認為是無不可的。他將再現藝術分為巫術藝術和娛樂藝術兩類,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通過再現實際生活以激發情感。科林伍德并不否認巫術藝術對于社會文明的重要意義,主張創立新時期的巫術藝術,并反對現代西方社會那種過分追求娛樂藝術的危險傾向;但他將巫術藝術排除在真正的藝術之外,這實際上損害了這種具有社會功用的藝術形式的發展。
他與克羅齊一樣忽視、貶低審美感情的客觀體現以及相應的傳達技巧,片面強調真正的藝術作品本質上只是存在于藝術家心中的總體想象性經驗。并且認為真正的藝術品只存在于藝術家頭腦里,這種把藝術活動歸于純想象性的活動的理論是值得商榷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在頭腦中進行的活動固然重要,但通過技術性的手段將頭腦中的藝術理念表達出來,外化成實體的藝術作品,這一活動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科林伍德在第一編的技巧論中承認了技巧在藝術作品創作過程的重要性,似與他認為的“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品不是制造品,并不是由藝術家建造出來的一個具有形體的或可感知的東西,而是唯一存在于藝術家頭腦里的某種東西,是他的想象的創造物”前后矛盾。另外,科林伍德這種理論也直接扭曲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聯系,比如他說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并不是喚起觀眾的某種情感,也不是為了傳達情感,而只是表現自己獨特的情感,并且只向讀得懂的人展現。
顯然,這種把藝術創作僅僅限制于情感的表現的理論是偏頗的。既然藝術僅僅是藝術家主觀情感的表現,對實際生活得再現又被排斥在“真正藝術”的領域之外,那么對于表現情感的“真正藝術”來說,就只剩下了抽象的線條、色彩、音響等等“純粹”形式,從而表現主義最終必然走向完全脫離社會現實生活得形式主義迷途。
克羅齊首倡表現說,經科林伍德和凱瑞特的發展,影響力逐漸擴大,后又被貝爾(“有意味的形式”)、弗萊(“審美感情只是一種關于形式的情感”)等人發展成形式說,直到在卡西爾(“藝術可以定義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和蘇珊·朗格(“藝術是情感的符號”)演變成為符號說,逐步形成了現代西方美學界影響很大的表現主義形式主義流派。
參考文獻:
[1] 科林伍德.藝術原理[M].王至元,陳華中,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 王朝元.科林伍德藝術理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1996.
作者簡介:夏興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