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的設計復雜性讓我們很難靜下來去思考傳統和當代的矛盾關系,古代中國與現代西方成為當代與傳統的替身。對設計來講,文化中重要的并不是樣式和符號的提煉,而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靈魂。設計最重要的也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設計的自律。設計界為尋找傳統而做出的努力,更像是一種尋根之旅。
關鍵詞:設計;傳統;當代
假如討論的命題是設計中的中國文化,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孔孟禮儀,是歷史悠久、傳統繼承。為何偏想不到現在的自己、當代的中國?在當代設計中,我們卻找不到當代的自己,因為還不能肯定屬于我們的當代文化是什么,甚至我們開始懷疑是否正在走向當代的路上。我們心理上將當代定位在西方,現代也在西方,即使在地域上已經是地球村。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我們不自覺的將古代中國與現代西方做比較。當代西方的經濟主導帶來了文化的強勢,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很多人開始推崇西方的現在,進而推崇西方的歷史,同時否定自己的傳統。在特定的時間范圍內,我們的確失去了自己,幾乎拋棄了對文化的傳承,斷代的時間軸已經讓我們脫節于文化之外。
西方文化是以主人的身份對待自然,擴張與向上張揚是在自然中突出人的力量。幾何與抽象的內質也是因為人的意志而產生。工業的興盛更強調了這種技術與征服的內涵,對科技的追求和物質的占有一度成為價值終點?,F在的狀況是我們被完全的代替,當我們發現文化價值的差別和反思的時候,速度已經走到了前面,所以好多都是以回望的姿勢去補救。我們這些年的歷史是身為一個東方背景的人,在西方價值為導向的文明中成長,帶來的是極力否定自身傳統對我們的作用。反過來當我們現在需要復興自我、找回自己時,發現路上已經滿是我們自己設下的溝壑障礙。
無限的物質化與欲望不節制,透支成為一種對資源習以為常的態度,勢必形成人與自然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是當代人類與未來人類的矛盾。也就是說,我們發現人類正在謀殺未來的自己。這種透支文化導致了設計終端對資源出現錯誤的認識,以奢華為“目的”的浪費導致大量不可再生的地球資源破壞性的使用,甚至消亡。有形的物質、造型、色彩、圖像圖形可以對你的五感進行挑逗,可以從心理上征服和打動你。但對于設計的本質而言,或我們中國人對設計的理解,需要的是能讓你沉浸在自然中,帶給你的是時間的感悟。這是我們回頭去理解設計之道,就字形而言,“道”是一個人處在十字路口的情形。設計之道是設計的哲學,對自然敬畏,我們就以自然為道,讓自然引導我們。當代設計缺乏的不是技術,也不是設計的金錢投入,而是設計的道德和尊重,道給我們的不僅是方向,還有禁忌。設計中的和諧自然,本是我們傳統留下的世界觀的體現,木構建筑的再生材料運用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代的生態、再生、低碳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設計理念完全來自于征服自然的西方。人文與生態,同是在深層次思考對未來的擔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再需要繼續跟隨,而應該退回本源,找到傳統中屬于我們自己的鑒賞準則。
消費主義是一種道德現象,追求有面子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并把消費與享樂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尚不清楚我們是否進入消費主義時代,但這種消費觀念和現象的確比比皆是。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對人文關懷的放棄。樸素與節儉已經很少在生活中提及,但適度的設計原則總是不能去違背的。首先是以人為本,考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生態、人與文化的關系,這是設計師的基本設計觀。如同做人的原則,道德約束你不要人吃人,而某些設計的確拋棄了基本的設計道德底線,對項目完成度的追求和利潤最大化的過分期望,讓設計師底線一再降低,妥協的姿態越發露骨。設計有時候被淪為達到高單價高預算的道具,這時候的自然、環保、品格已不重要,獲利是唯一目的,訂單是唯一動力。非繁復不奢侈,非高昂不高貴,矯揉造作的形式美成為實現高價值的有效途徑,這也是一些設計師為所謂的高端客戶量身打造定制設計而創造的噱頭。孰不知這種看似高貴的繁復風格,正是從西方歷史發展中截取的斷代片段,用混亂和渾濁的方式呈現出無根無知的表達。
設計師正在開始思考和發現屬于中國設計師的設計內涵,國家和民族的自身文化,是我們永遠需要關注的要點。對設計來講,文化中重要的并不是樣式和符號的提煉,而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靈魂。如何去發現、發掘、完整的敘述出來,是實現文化對當代價值體現的問題。這種探索并不是空白,設計師已經建造了很多富有當代中國精神的作品。這種精神可以用“設計之道”來解釋。道強調的是根本和原理,我們看不見的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根本。從農耕時代到今天,不過200多年的時間,我們是真正的跨越過來的,衣食住行全部是西方的導入,我們像一個硬盤一樣被格式化后重新寫入新的內容。2011年11月28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召開的“第四屆國際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高峰研討會”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援引對我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術教育的兩大理論判斷:“西方歷時性的發展階段傳入中國成多元并存狀態”和“在并列中尋找‘手藝性、文化性、超越性’的藝術基點”。我們的民眾與設計師以短暫的幾十年,來消化西方漫長的發展轉變節點,并用抽象和符號化的設計語言表達出來,變成一種從完整歷史到支離破碎,再按照中國審美整合的結果。這種混搭與符號化,卻成為當代一種流行和主流,甚至冠以風格流派,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該向何處。
與自然共存、強調和諧是我們的文明史孕育出的價值觀,無論建筑園林還是景觀規劃都是這種特質。以自然山水為主題,用順勢的手法去和諧人與自然的交叉,有水的地方我們以船代街、依水而建,有土的地方我們以窯為室冬暖夏涼,這就是順勢的精神。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尊重自然。所以我們古代的天際線是平和的、舒緩的,因心存感激而留有余地的。這種尊重自然的結果,不僅體現在自然上,還有對人和社會。傳統的禮數與尊重是非常了不起的準則,有規可循有據可依是形成良性的人與社會的關系基礎,這種道德層面的約束力同樣可以約束設計,形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完善協調。
“仁:設計的善意”是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的主題。對主題的闡釋是這樣描述的:“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同時也能完美地體現“好設計”(Good Design)的精神主旨。“仁”意味著關愛他人,關愛人民。而好的、優秀的設計也同樣使大多數人民受益,從而體現出設計的仁愛精神。在現階段,發展中的中國以及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好的設計。誠然,在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大潮中,設計不可或缺的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卻也在浪潮中迷失掉了自己。設計現在已經成為某些方面的引導者,包括審美和消費趨向,這種超越服務概念的作用讓設計具有更明顯的社會責任。設計最重要的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設計的自律,設計需要在改變自己的基礎上,去影響大眾的審美方向,去改變因過往認識錯誤而形成的設計不良后果。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設計界為尋找傳統而做出的努力,更像是一種尋根之旅。是否找到并不重要,但我們有一種期待,尋找的過程,會讓設計師對設計的認識更徹底,亦會改變大眾對設計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韋斯頓(美).現代主義[M].海鷹,楊曉賓,譯.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 原研哉(日),設計中的設計[M].紀江紅,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葉森(1979—),男,遼寧撫順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