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繼2009年的《斗牛》之后,管虎在2012年推出了他的新作《殺生》。相隔三年的兩部電影之間,有著形式方面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也折射出了管虎電影整體的形式特征。電影形式包括敘述形式和風格因素兩大方面。以《斗牛》和《殺生》為例,結合波德維爾的電影形式論分析管虎電影的形式特征,探析導演電影中所要表現的真實人性。
關鍵詞:敘述形式;風格因素;人性;印象派
管虎說電影是個人和世界發生關系的過程。從1994年的《頭發亂了》到2012年的《殺生》,管虎一共拍了8部電影,其中包括兩部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和《誰動了我的幸福》。在不斷拍片的過程中,導演自身不斷成長,經過拍電視劇的磨練,所拍的電影也隨著導演的成長而日益成熟。從最初拍電影時感性的沖動,慢慢變為理性的收放。于是就有了凝結導演經驗結晶的兩部作品《斗牛》和《殺生》。這兩部作品在敘事形式和風格因素上都有相近的地方,正是這些相似點證實了導演的電影風格。
1 倒序懸疑的故事講述
所有的電影,在本質上都是在講故事,所不同的只是講述方式存在差異。而作為導演,不同的導演也有自己獨特的講故事的方式,有的偏愛平鋪直敘,有的則偏愛絲絲入扣,環環相套。從《斗牛》和《殺生》看,管虎也有一套自己的講述方式。
《斗牛》和《殺生》都是采用了一種倒敘的講述方式。除了在大體上采用倒敘的方式以外,兩者的敘事模式更有節奏上的相似性。都是一開始給出故事的結局,然后順序與倒敘交叉進行。《斗牛》在一開始先給出了故事的結局,那就是村里的人都死光了,包括牛二喜歡的九兒。在后來的敘述中是交叉進行的。以牛二回到村里找到牛為節點,倒敘的部分是牛被找到之前的故事情節,順序的部分是在這之后牛二與這頭牛的故事。而在牛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給我們一種懸疑感,我們似乎也與牛二一起在尋找故事的答案。觀眾與牛二是同一視點,所知的內容是與牛二同步的。在整個故事中,“牛”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殺生》同樣,也是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就先給出牛結實被捆綁起來扔下山,觀眾所有的疑點從這里就建立了。緊接著更大的疑點就出來了,牛結實躺在山上的棺材里奄奄一息,恰巧被趕往長壽鎮的醫生看到了。醫生把牛結實帶回村里,之后遇到了一個被關在屋里的小孩兒,通過小孩兒的回憶開始了故事真正的講述。在取圣水那場戲之后,與影片的開頭相呼應,牛二被按照祖訓趕出鎮子。在這之后的所有劇情,都是圍繞著牛結實是如何死展開的。醫生找通過小孩兒找牛結實死因同對當時場面的客觀回憶,兩條線索同時進行。《殺生》中醫生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同《斗牛》中的“牛”一樣,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
波德維爾認為,敘述中的所有事件——直接顯現的和觀眾推演的,共同組合成為故事。也就是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有導演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觀眾的參與也很重要。在《斗牛》中,觀眾所推演的故事情節應該就是村里人以及九兒的死因。而在《殺生》中觀眾要推演的則是牛結實的死因。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一個導演在駕馭自己不同的作品時所體現出來的某些因素的貫穿性。
2 印象派風格的繼承
在電影發展的歷程中,電影美學觀念不斷更新。從這個更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對待電影態度無非是現實主義或者超現實主義兩種大傾向。兩種創作觀念都為電影的發展起到了推到作用,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闡述的“否定之否定”,事物需要在否定前一個理論,確立自己的理論,到最后再被否定之后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而后期的理論必定是建立在前人所奠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因此后代的電影工作者,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難免也要借鑒到前人的經驗。管虎的電影中,就明顯帶有印象主義的色彩。
印象主義運動之所以得名,還由于它的電影風格。導演們在影片中實驗各種各樣新的攝影與剪輯技巧來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管虎的《斗牛》和《殺生》中,也借鑒了印象派的這種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如《斗牛》中,一開始,牛二回村之后的驚慌感,就運用360度搖鏡頭展示。此外還有用同一鏡頭的的跳接表現人物的緊張感:《斗牛》在1分23秒到1分40秒,平均每兩秒換一個內容相同、景別相同的鏡頭,畫面中牛二對著鏡頭喊:“人呢?人呢?”這樣運用鏡頭,讓人感覺是人物緊張的心理情緒不斷遞進。管虎還有一個慣用的攝影方式就是攝影機以人物為軸點做弧線運動,并伴隨著輕微的震蕩。例如在《斗牛》快結束時,牛二扛著炸彈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時,導演就是運用的這種攝影方法,把人物心理極度混亂和最后一拼的心理通過鏡頭表現出來。
人物的心理狀態是電影要表現的重要方面,但是《斗牛》中除了牛二之外,牛也是電影的一個主角,它的心理狀態也很重要。所以導演用有點變形的鏡頭來表示牛看人的視角,如《斗牛》中片名出來之后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變形的鏡頭中,婦女們在議論這頭牛。第二次出現這樣的鏡頭,是在牛二扛著炸彈決定與敵人同歸于盡,在被炸暈后,牛的眼睛里便是牛二變形的軀體。這種表現方式,在質上等同于我們常說的擬人手法。
印象派電影還試驗運用剪輯的節奏來表現人物對某一印象的感受,對于暴力沖突或情緒激烈的場景,就加快剪輯速度,鏡頭長度越來越短,逐漸創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鏡頭有時甚至短到只有幾格的長度。《殺生》中,有幾個片段是運用快速剪輯的方法來表現沖突追逐的場面。老祖爺死后,牛結實逃跑的鏡頭,就是快速剪輯。這一段的每個鏡頭非常短促,有些鏡頭短到少于1秒,而且鏡頭有些震動。人物內心的緊張感完全通過鏡頭的運動方式表現出來;牛結實把馬寡婦救起來,第二天再去找她的時候被村里的女人跟蹤,屁股上被插上了一根麻藥管,然后牛結實開始跑。在這里導演同樣運用的風格化的鏡頭,鏡頭搖晃短促。每個鏡頭在銀幕上幾乎都是一閃而過,從而制造出讓人屏息的緊張感;后來牛結實在被懷疑有病之前,騎自行車的片段也運用了相同的手法。顯然這是導演偏愛的鏡頭表現方法。
3 結語
侯孝賢說過,“每個導演一生只能拍出一部電影,你的電影可能范圍很廣,但角度就是固定的那個。”這個觀點,用在如今的管虎身上很合適。縱觀管虎的《斗牛》和《殺生》,不難看出導演電影表現思想的同質性和拍攝手法的延續性。而那具有風格性的“管虎作品”,也為其電影標注了明確的作者標簽。從《斗牛》和《殺生》的形式,可以窺見管虎以后作品的形式走向。
參考文獻:
[1] 李娟.管虎電影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 王旭東.《殺生》:管虎的“黃渤式死亡”[N].中國電影報,20120510(018).
[3] 郭方紅.信仰·抗爭·希望——分析《斗牛》所折射出的人性[J].大眾文藝,2010(9).
[4] 林風云主筆.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十三位中國著名導演的心路歷程[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82.
[5] 波德維爾.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48449.
[6] 楊曉林著.叛逆·困惑·回歸:中國新生代電影比較研究[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