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籍形態設計是由書籍外在形象來表現的,一本書的制作需要凝聚作者、設計師、出版者、編輯、印刷等多人的智慧。將書籍的內容情感與主題思想通過書籍設計中的細節來傳達給讀者,使讀者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是書籍設計師的主要任務,所以書籍設計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恰當的書籍形態來體現書籍的精神內涵。在現代消費觀念的促進下中國的書籍形態也開始把握消費者的情感訴求,強化書籍的實用功能,更加注重書籍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書籍的形態、造型、版式、圖文構成、紙張工藝等方面都呈現出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書籍形態設計;書籍版面;整體設計
書籍形態設計主要是指書籍的整體設計,書籍形態設計的范圍包括書籍的外部設計:開本、材料、厚度、重量等;以及書籍的內部設計:圖片、色彩、字體、字號等。書籍形態設計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當讀者閱讀時,能夠通過書籍精美的外觀、獨特的材料以及優良的制作工藝獲得最愉悅的閱讀體驗。因此,書籍形態設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購買欲和閱讀興趣。書籍形態設計是由書籍外在形象來表現的,一本書的制作需要凝聚作者、設計師、出版者、編輯、印刷等多人的智慧。將書籍的內容情感與主題思想通過書籍設計中的細節來傳達給讀者,使讀者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是書籍設計師的主要任務,所以書籍設計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恰當的書籍形態來體現書籍的精神內涵。中國的書籍設計歷史悠久,在兩千多年的演進過程中其設計形態因不同歷史時期而呈現著不同的面貌。
1 中國書籍形態的歷史和演變
河南殷代都城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為了便于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態,從商代后期出現的青銅器銘文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最初形態。中國正規書籍的最早載體是竹和木,把竹子加工成統一規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發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蟲蛀和變形,然后在竹片上書寫文字,這就是竹簡,竹簡再以革繩相連成“冊”,稱為“簡策”,這種裝訂方法成為早期書籍裝幀比較完整的形態,已經具備了現代書籍裝幀的基本要求。略晚于簡策的是用絲織品“帛”做為書寫文字材料,它是將文字書寫于絲織品上,其書籍裝幀形態是縫邊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貴一般書籍使用較少。東漢末年蔡倫在洛陽發明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從此紙張便成為了書籍的主要材料,促進了書籍裝幀形態的發展,紙質書籍的形態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一種旋風裝。經折裝起源南北朝,其書籍裝幀形態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一起再正反連續折疊,最后裱以前后護封。由于這些以紙為主要材料的書籍主要手抄書,但由于手抄書制作周期較長,抄寫中錯誤率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方式不能適應客觀的需求,所以后來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發展。印刷術的發明是書籍形態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印刷術“雕版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擴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明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印刷術的發明更加促進了,通過書籍作為載體的文化傳承方式的發展。雕版印刷后來經過北宋時期畢升不斷的改進完善后產生了活字印刷,這種印刷工藝大大縮短了書籍制作的周期,并打破了少數人壟斷文化的歷史,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的廣泛傳承,同時也催生出大量經典書籍。印刷術發明后,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材料,開本以及工藝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新的書籍設計形態也不斷出現,先后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包背裝以及明清時期牢固耐用的線裝書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初,該階段的書籍裝幀形態已趨向現代書籍設計形態。“五四”新文化運動推進了中國現代書籍設計形態的誕生,這個時期也是中國書籍設計的變革期,西方文化的傳入促進了書籍閱讀方式的改變,新的書籍品種也隨之出現。隨著鉛印技術的引進,產生了以工業為基礎的裝訂工藝,書籍的形態設計更趨于多元并逐漸走向成熟。
2 中國現代書籍形態設計
在信息高速發達、國際間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的今天,人們的審美情趣與消費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開始越來越注重自身的獨特性并崇尚富于個性化的商品。在現代消費觀念的促進下中國的書籍形態也開始把握消費者的情感訴求,強化書籍的實用功能,更加注重書籍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書籍的形態、造型、版式、圖文構成、紙張工藝等方面都呈現出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1)整體設計,提高書籍附加價值。 設計師在書籍設計與策劃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書籍的外部形態、內容版式、印刷裝訂以及銷售與閱讀方式進行整體策劃;其次,要探索新的材料與新的設計風格來提高書籍的附加價值。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夠依據現代審美水平來調整書籍裝幀的設計形式,將傳統書籍形態與現代印刷手段巧妙結合,使書籍的設計不再是表面的簡單美化,而是要將書籍作為藝術作品進行整體的裝幀設計,并將商品的概念融合其中,使讀者在購買書籍進行閱讀時能夠獲得視覺美感、閱讀順暢的心理體驗。呂敬人先生設計的《朱熹榜書千字文》,函套是將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全函以皮帶串連,如意木扣合,構成了造型別致的書籍形態;封面的設計元素使用了中國書法中的基本筆劃點、撇、捺作為上、中、下三冊書的設計符號,統一之中又有變化;內文中,天頭與地腳部分都使用了黑色的粗線穩定了書法張揚的視覺感受,在動態與靜態中取得了平衡,將中國傳統的文武線作為為框架加以強化,并注入大小粗細不同的文字符號,左右的細線與書法字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了造型別致的書籍整體形態設計。
(2)考慮細節,理性設計書籍版面。書籍的版面是由書籍的封面版面和內芯版面中的圖形、文字、色彩以及材料做為基本元素共同構筑的頁面,這些元素是書籍設計的核心,會直接影響到讀者對于內容的獲取以及審美的感知。由于書籍都是具有邏輯性的信息內容,所以設計師需要能夠理性的整理這些內容并加以美化,而形式美就是一種偏于秩序性的美學法則,如對稱、平衡、比例、分割、節奏、韻律等,這些法則可以體現在書籍的內容編排,閱讀流程,插圖版式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在書籍的版面設計中首先需要確定開本大小,書籍的開本通常用787毫米×1092毫米正度紙或850×1168毫米大度紙進行比例分割。如16開、32開、64開等,其次,根據不同的開本確定版心的大小和天頭、地腳、書口及訂口的位置。然后再進行文字的編輯、插圖安排和色彩的配置,文字的編輯可以按照內容的多少進行設計,常見的有通欄、兩欄、三欄、多欄等;插圖的選擇和內容必須有緊密的聯系,在版面規劃中可以使用骨骼比例或網格法對插圖的大小、方向和位置進行編排;書籍設計中的色彩選擇必須符合書籍內容及讀者群的喜好,如兒童類書籍可以選擇活潑鮮艷高純度的色彩,工具書及教科書可以選擇沉靜、低純度的冷色系,文學類書籍需要根據內容所表達的情感來選擇色彩,喜劇選擇令人快樂的暖色系,悲劇使用暗淡深沉的冷色系等等。
綜上所述,中國書籍的形態設計需要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和學習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從整體出發,細節入手,將書籍的內容美與形態美同時展現在書籍之中,使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 呂敬人.書藝問道[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2] 波爾斯頓.非凡的設計 案例與版式[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 高菲.中國書裝藝術的演變[M].時代文學,2007.
[4] 呂敬人.敬人書籍設計[M].巖林美術出版社,2004.
[5] 龔瑩瑩.我國書籍裝幀中的民族性[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