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始先民在巖石上刻畫圖像,務求其像,繼而只要相像,發展到后來愈來愈簡,形成圖案符號。這是從寫實到寫意的轉變。古代巖畫的圖案起源于社會生活。造型的寫意性、母題定式的形成等等成為巖畫圖案的藝術特征。運用藝術的變形手法,使巖畫圖案在現代設計中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巖畫圖案;起源;基本特點;藝術特征;變形方法
原始人畫魚、畫蛙,開始務求其像,以后只要相像,乃至于畫一個符號或譜型。所以愈到后來愈簡,簡得變了形,形成圖案符號。[1]現代藝術與原始藝術相似主要表現在:畫面稚拙、簡樸;有神秘感、裝飾感;形象大都為變形的抽象的形體、圖式、符號。巖畫這種藝術形式,作為“人類永遠重復著的經驗積淀物”,永無休止地復現在人類心理素質和潛能的形式上,它在現代藝術中也被廣為仿效。人類祖先創造的許多圖式、符號,在文明人的藝術中仍然沿用與演化著,充分顯示了它的永恒的藝術價值。[2]本文就巖畫的圖案設計研究,從巖畫圖案的起源、基本特點、藝術特征入手,闡述通過藝術變形增強巖畫圖案的藝術效果,探索巖畫圖案的傳承以及在現代設計中的體現與應用。
1 關于巖畫圖案的起源
“巖畫既是史前藝術,又是原始藝術,總之是一種起源的藝術”。 [3]關于巖畫圖案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現擇其主要的三種:
(1)游戲說,也叫娛樂說。是關于藝術起源的重要學說之一。最早從理論上系統闡述游戲說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認為藝術是“自由的游戲”。席勒認為,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游戲沖動。游戲說的貢獻在于突出了藝術的無功利性,但他把藝術的起源歸于游戲又過于簡單化。另外,“游戲說”過分強調藝術與勞動的對立,藝術與功利的對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2)圖騰說,也叫巫術說。是說巖畫的圖案和圖騰密切相關。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于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滿迷惑,需要創造出他們認為魔鬼們害怕的形象,作為他們家庭、氏族的保護神。于是,圖騰出現了。原始人在巖壁上留下許多圖騰的印記,圖騰崇拜被視為原始宗教的發端、宗教藝術的起點。持這種觀點的人比較普遍。
(3)勞動說,也稱生活源泉說。勞動創造世界,創造了石斧,繼而創造了石刻,創造了巖畫圖案。 “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本是一種生產行為的重演,或者說是勞動過程的回憶,是生產意識的延續和生活欲望的擴大。因為其中顯然包含著功利的目的,表示熱烈的愿望。”[4] “人類一產生時就同時有了造型藝術,最早的藝術是不自覺的藝術。”[1]原始人類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只有在生存環境得以保證并有所改善,早期人類才能產生美的要求,而美的要求,也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說,美的產生與存在,與生存相關。’陳傳席認為,“現在被稱為藝術品的合格巖畫,當時很少甚至完全沒有為了審美,即為了精神上的享受而去制作藝術品.他們為的是生活、生殖和生存。[1]我個人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巖畫圖案起源于社會生活。
2 巖畫圖案的基本特點
(1)題材,中國巖畫題材包括自然題材、信仰題材、心靈題材三個層次。具體表現在類人面巖畫、狩獵巖畫、生殖巖畫三個方面。“生殖崇拜、圖騰崇拜、自然崇拜是當時人類活動的集中表現形式。”[5]中國巖畫藝術的風格,概括為三種典型風格,寫實形式的風格,象征形式的風格,圖案化、裝飾化的風格。
(2)制作手法,我國巖畫的分布以北方的居多,北方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種:1) 磨刻法,用石器磨刻,以深入巖表的線條和塊面來造型.磨痕有深有淺,呈“U”型;2)敲鑿法,用堅硬的石器在巖石上敲擊許多麻點狀,由無數麻點形成邊緣輪廓線,繼而聯成線條勾勒式巖畫;3)線刻法,也稱鑿磨混合法,似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形象輪廓,然后用石器打磨掏深線條。南方巖畫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調合料,制作時大都用紅色涂繪,色彩穩定,經久不變。
(3)圖案吉祥,大都表示某種祈盼。內蒙古陰山巖畫圖案中的“蛙形人”,是最普遍的一種巖畫圖案。在森林文明時期,人類生育能力及成活率低,人類的生存是頭等大事,因此,古先民祈盼能像“蛙”一樣產子繁多、健康,期望人類生生不息,并且作為一種圖騰,表達先民希望繁衍后代的愿望。到了農耕文明時期,崇拜青蛙與祈雨有關。民間俗語:天雷動,蛙聲鳴。寓意靈動的“蛙”,能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3 巖畫圖案的藝術特征
巖畫這種原始藝術,從發展到繁榮及衰落,始終貫穿著形式的更新與創造,中國巖畫的圖案更具原始創造性和形式的延展性。[6]巖畫圖案的藝術特征表現在:
(1)造型的寫意性。史前巖畫和雕刻大約出現在4至3萬年以前,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內容絕大多數是采用寫實手法描繪狩獵動物,裝飾的、圖案的成分很少。[6]圖案巖畫則出現在舊石器時代的過渡期,這個階段的巖畫特點是,人物形象多,而且在畫面的主要位置,這說明人類的自我意識提高了。巖畫從寫實轉向程式化的變形,出現了裝飾的、抽象化的傾向。我國北方草原的“動物樣式”巖畫裝飾圖案,“是把自然形態簡化、抽象化和圖案化的結果。” [7]中國圖案巖畫的寫意性體現在造型方式上,最基本的是點、線、面的靈性構成,線條表現生動優美,是其他圖案現象的基礎。[6]圖案的抽象是以具象為基礎的,如彩陶圖案中魚形,由菱形魚體抽象為三角形,下面劃上兩條波紋線,魚兒仿佛會游動一般。
(2)母題定式的程式化。自然和生活始終是巖畫圖案的源泉和寶庫,但是巖畫圖案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直接再現,而是運用人類的思維和智慧對形式的理解和再創造。自然界的各種造型是圖案的母題目,像日月星辰、四季輪回的節奏和規律性也成為巖畫圖案的一種基本規律。重要的是這些題材在圖案造型中被逐漸固定,成為被認同的表現形式,就連圖像的內涵也模式化了,逐漸成為意義固定的符號。如蛙形人體被視為向神靈的祈望,蹄形或三角形被視作女性性器官等等。
(3)圖案巖畫在和諧中發展傳承。在青銅、鐵器的時代,巖畫依然有所運用和發展。其圖案性進一步加強,并走向更為精致和繁復的表現。巖畫這種原始藝術,從發展到繁榮及衰落,始終貫穿著形式的更新與創造,盡管圖案的千變萬化,但都有內在的聯系和共同的本源,新風格總是對舊風格的繼承,同時又結合了自身的規律加以發展。原始巖畫體現先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未來生活的憧憬,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意義和美學意義。比如鳳凰衛視中文臺的臺標,借用了原始社會彩陶上的鳳鳥圖形,并使用了中國圖案特有的”喜相逢”結構形式,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鳳鳥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特色。
中國圖案巖畫是從整體中求和諧。圖案包含著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創作,包含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理解。中國圖案巖畫以其造型的寫意性,以及文化性的母題定式的構成,圖案巖畫在和諧中發展傳承,形成了中國圖案巖畫的基本特征。而這種特征的影響對以后中國圖案及其他美術創作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乃有美術的根的意義。
4 巖畫圖案的變形方法
巖畫圖案變形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史前巖畫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份,形象特征鮮明突出。我國北方的巖畫是以寫意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夸張,變形等手法創造張揚生命力的巖畫形象。如陰山巖畫獵人弓箭圖,獵人變形為直角造型,而弓則變成橢圓,已經具有很強的圖案色彩。巖畫在簡化與變形中形式意味增強,圖案要素已經非常顯著。藝術變形方法主要有三種:
(1)夸張變形法,將最典型的特征加以適度強調,使圖案形象更加鮮明,更具有感染力。夸張變形的方法有二,一是縱向拉長,如我國云南滄源巖畫中的巫師形象,是部眾身高的數倍,這正是巫師尊崇地位的反映。二是橫向夸張,巫術巖刻里金剛大力士的形象,多圓頭大肚,頸粗脖短,突出的是健壯的體魄和超人的力量。
(2)簡化變形法:精簡掉細部以及次要部分,保持原形的主要特征和必不可少的部分,簡化的形象輕松、簡潔、應用最廣泛。如阿拉善巖畫中的鳥形圖案,兩只鳥,一只僅畫了頭部的眼和嘴,另一只簡化到了僅有兩條相交的十字線,但鳥的特征非常明顯。
(3)添加變形法:在基本的形態和輪廓中適當地添加其他圖形和紋樣。如香港東龍巖刻的環境背景和連云港將軍崖祈豐巖畫,添加了一些裝飾成分,使畫面形象更豐滿,層次更豐富。
5 總結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開放、多元、日新月異大發展的時代,現代設計既需要前衛、時尚的元素,更需要在傳統設計中汲取營養,發揚民族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僅限于在設計中加上幾個傳統紋樣,運用書法字體或加上幾個傳統符號,我們需要的是對本民族的文化做深層次的理解,把握其實質,將其內涵化為修養,然后在設計中自然的流露。《羊續懸魚》雕彩巖畫成為國家稅務總局珍藏展品,用巖畫這個原始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廉潔自律這個古往今來的重大課題,深刻而凝重。巖畫的創新設計同樣應該如此,在傳承的基礎上,多借鑒國外的一些設計理念,利用國外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從形式上尋求升華,把中國傳統元素符號的精神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陳傳席.陳傳席文集,古代藝術史研究[M].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2] 于美成.原始巖畫表象符號與現代藝術視知覺圖式的傳承[J].美苑,1992(2).
[3] 陳兆復.中國巖畫發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5] 張敏.人類早期的圖畫文字—淺談巖畫[N].賀蘭山巖畫網,20100825.
[6] 班瀾,馮軍勝.中國巖畫藝術[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7] 蓋山林.中國巖畫[M].廣東旅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盧靜(1981—),女,江蘇鹽城人,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三年級碩士研究生,鹽城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工藝美術理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