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對現代豫北喪葬禮樂進行歸納,主要從現代豫北地區的殯禮、豫北的喪葬音樂及其樂器、豫北教化后人的喪葬音樂功能進行探討與分析,旨在說明音樂在喪葬禮儀中的效用、孝道觀念的發揚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
關鍵詞:殯禮;喪葬樂;豫北
在豫北喪葬儀式中,禮和樂相鋪相成,喪葬禮需要音樂為其營造氣氛,以起到撫慰心靈、教化規勸等作用,音樂則需要喪葬禮作為其表達的載體。豫北主要是指河南北部新鄉、安陽等地區,本文主要以豫北為例來談一下現代豫北喪葬儀式中的禮和樂及其功能。
1 豫北地區的殯禮
從西周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開始起,禮和樂就開始同時出現了,樂伴隨著禮,為禮服務,禮就開始一直發展延續到現在。不同時期同一個地方的禮也會有所不同,當然,豫北現代的喪葬儀禮也是這樣的。喪葬禮簡稱喪禮或葬禮,古稱“兇禮”,是人生禮儀中最后的一件大事,是人結束一生后,由親屬、鄰里、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評價的儀式,同時也是殮殯祭奠的儀式,在豫北也稱“白事”。在人生儀禮中,葬禮的程序最為復雜多樣,一方面有對死者一生的事業、影響社會的總評;一方面又會對死者進入信仰中另一個世界表示各種祝福。豫北采用土葬的喪葬儀式,豫北的喪葬禮大致由以下步驟:一是紙幡,門兩側所貼的白紙上面寫有對聯,告訴別人家里有喪事。二是蓋棺入殮,將壽衣、壽帽、壽靴給死者換上,用紙蒙臉,釘上棺材,蓋棺縫用紙封貼,棺頭上置飯罐,子女等親屬要在棺材旁晝夜守候也就是我們說的守喪。三是扎紙罩,有種迷信的說法,認為人死后在陰間跟在世一樣。所以子女為了盡孝道就為死者扎紙罩,紙罩一般是紙馬、紙牛、紙人、紙屋、紙花圈等。紙罩為送行和送殯時要燒掉。四是吊喪,俗稱出殯,也就是集體悼唁祭拜。五是發引、送殯,發引前,眾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哀杖,將牢盆摔破,一人高聲報路,孝子、親朋痛哭慢行,紙人、紙馬等伴隨前進。親屬將棺材至墳地。喪葬儀式有悲傷的氣氛,但同時也是主客雙方聯系感情的紐帶,幾席的親朋,老者尊輩,平肩弟兄,這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創建和諧社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2 豫北的喪葬音樂及其樂器
在喪葬儀式過程中,濃重的氣氛、壓抑的心情,對于死者家屬而言,內心的悲傷自不言待。用音樂來渲染情緒,傳遞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豫北喪葬歌的內容是哭述失去親人的痛苦和對亡者的深切懷念;還有就是歌頌死者艱苦創業的精神,以教育后輩。所謂“喪歌”就是服喪期所唱的歌曲,喪歌的曲調一般是哀哭歌調,這種歌調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語調的基礎之上,節奏自由,一句委婉的下行哭腔,大同小異地連續進行。現在在豫北都會請歌手來唱哭喪歌。在守靈期間,喪家為了悼念亡靈,慰藉人心,便會請歌手來唱孝歌,他們會唱多種孝歌,有的還能即興創作,針對死者的年齡、性別和家庭情況來唱。哭喪歌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一般是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數。在豫北喪葬中,都要用哀樂葬禮進行曲。哀樂葬禮進行曲的旋律呈下行進行,使人聽了不自覺會悲傷,可以想到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在豫北喪葬中一定會放哀樂葬禮進行曲。
“河南嗩吶”俗稱“響器”、“鼓樂”,遍及河南城鄉,在豫北喪葬音樂樂器中主要就是以嗩吶為主,嗩吶能使“喪葬年祭務請響器致哀”,在豫北喪葬中都會請嗩吶隊吹奏來送葬以及表現傷心哀愁。喪葬中以擺地攤或行進形式演奏,喪事吹悲劇,如河南越調《李天保吊孝》、《秦雪梅吊孝》等。吹戲曲也用于送葬途中等,嗩吶聲音高亢明亮,傳遞較遠,與喪葬情緒同心同構。笙,在豫北喪葬中也會用到,跟嗩吶、鼓合奏。它的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喪葬使用的鼓,按形制可以分為大鼓、中鼓與小鼓三類,按音響可分為高音鼓、中音鼓和門鼓三類。喪葬鑼使用鑼、斗鑼和云鑼三種形制。在豫北喪葬中會使用鑼鼓,喪葬鑼鼓的演奏方法其基本形式為合奏。在豫北有喪事必有鼓吹,吹主要是指嗩吶,“鼓吹”,在當地民間俗稱“響器”。 在當地,人們一聽到有“響器”的聲音就直觀的認為:有人家在辦喪事。鼓吹樂貫穿了喪葬活動的始終,在一定程度上鼓吹樂已經成為了喪事的代名詞。凄婉哀愁的鼓樂聲能引起周邊人們的注意,在這里鼓和吹奏樂器發揮著它傳達信息的作用,起到通報死訊的作用,同時也渲染失去親人悲傷的氣氛。
3 豫北教化后人的喪葬音樂功能
喪葬儀禮,體現了人類的尊嚴與自我尊重。尤其是對有業績的死者,用葬禮的形式進行表彰,這不僅是讓死者享受哀榮的問題,而且是借此教育后代,學習死者的品德、操守,繼承死者的遺愿,實現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復雜的喪葬儀式、龐大的送葬隊伍、以及陪葬紙活、異彩紛呈的節目表演無疑會對參與者產生很大的心靈震撼,這種實際行動會告訴每個人,孝道是人的基本準則。百事孝為先,恪守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在整個儀式的過程之中都極力宣揚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多行善事以告慰亡者的在天之靈。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就是哭喪歌,它起到了助哀的作用,即便再不懂孝道的子孫,也會因此而受到感動進而淚流滿面。這樣的氛圍,無疑是一場生動的孝道思想宣傳教育課,這樣的教育遠比課堂上任何光輝的字眼和話語有效的多。
綜上所述,豫北喪葬禮中用的“樂”它符合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同時有著良好的現實依托。對于參與喪禮和觀看喪禮的人們來說,每一次喪葬儀式都是一次情感教育和信仰的提升,以達到尊老、敬老、祀鬼、敬神、娛人、思親的最佳效應,而這種效應恰恰通過喪葬儀式音樂得到良好的宣傳。在喪葬儀式中,每一個環節奏什么樣的音樂,行什么程度的禮,都有當地的習俗規定,音樂與民俗是伴隨在一起的。豫北的喪葬儀式涉及豫北的文化、藝術、社會等諸多因素,是豫北文化從古至今、歷經滄桑形成的深厚積淀,其中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豫北的喪葬音樂在文化的熏陶下得以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它具體形態和模式又發生了變化。喪禮儀式上嗩吶吹的響亮,鑼鼓打的火爆,儀式場面更加“宏偉”,吸引了鄉民來看這不僅僅體現了音樂的魅力,更體現出中國傳統“禮孝文化”的美德,“禮孝”是我們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是體現我們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柯琳.“河南嗩吶”及其系列樂器[J].樂器,1989(02):1619.
[2] 王曉坤.鼓的文化意義——豫北群鼓個案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6570.
[3] 湯潔.淺析儀式音樂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以焦作市博愛縣北石澗村喪葬儀式音樂為例[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03):121122.
[4] 王志毅.先秦“喪葬歌曲”考[J].藝術研究,2010(0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