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文化之中的衍生物,音樂來源于文化,文化也影響著音樂的發展。雖然鋼琴是一件西洋的樂器,創作所使用的記譜法、技法都是外來傳入的,但是要談到中國風格的鋼琴曲,文化是我們不變的宗旨。本文通過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進行梳理,用歸納總結的方式探討什么是中國風格的音樂,以期對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包含的內容做一定的闡釋。
關鍵詞:文化;中國鋼琴創作;中國風格
音樂作為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音樂風格實際上是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1]在王光祈的《歐洲音樂進化論·自序》中提到中國國樂的創造問題,認為凡是“國樂”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代表民族特性,發揮民族美德,暢舒民族感情。這些都說明了一點,文化在音樂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任何音樂都是文化之中的衍生物。與此同時,音樂也對傳播這種文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對于文化認同有觀點指出文化認同是指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的認同感,又或者是指個人受其所屬的群體和文化影響,而對該群體或文化產生的認同感。[2]這其中不論是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對文化進行認同,都無一的指向一個方向,至少對某種文化有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并局限于社會的地區局限性。文化的基礎是象征。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肢體動作、行為解讀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征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征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種種事物。[3]由此延伸,何謂中國風格呢?至少基礎需要有“象征”,即圖像、織體動作、行為解讀等,在音樂中包含有這些文化界定的符號,例如民間音調,民族樂器,民俗風格等與民間文化相對應的物質上或精神上的體現,那么這些音樂可以算作是透過這些符號象征的體系來完成中國風格的闡釋。
中國音樂文化的古老形式之一是民間樂器的演奏。[4]而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又是怎樣在這里生存、發展?怎樣將中國風格融入到這個西洋樂器之中呢?首先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階段進行一個梳理,基本將中國的鋼琴創作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1949年以前,屬于中國鋼琴創作發展的萌芽階段,這時的創作還停留在對西方創作技巧的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有:趙元任1913年創作的《花八板與湘江浪》、1915年的《和平進行曲》、1917年的《偶成》。1921年李壽榮創作的《鋸大缸》等等。《花八板與湘江浪》、《偶成》都是采用中國民間的樂曲改編而成,雖采用的和聲以西方調式和聲,但是其也顯露出中國早期鋼琴創作的風格。1930年,蕭友梅創作的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根據唐代同名樂曲而創作的中國首部以歷史為題材的鋼琴曲。到1934年舉辦的“中國風味鋼琴作品”中顯現的賀綠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誠的《牧童之樂》、江定仙的《搖籃曲》等,這些作品都在創作手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例如這一時期特別是《牧童短笛》,凝聚著中國式的詩意和情趣,運用復調的手法將中國的線性旋律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一階段的作品,雖然技法不成熟,但是作為中國作曲家的嘗試,已經很明顯的打開了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大門。作品中無一不包含著對民族風韻的探求。
(2)建國以來的十年,中國鋼琴曲的創作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有丁善德的《快樂的節日序曲》、黃虎威的《巴蜀之畫》、汪立三的《蘭花花》等優秀的作品。這些樂曲主要運用引用傳統曲調創作有民族音調旋律的方式,追求“民族風格”。
(3)文革時期的鋼琴創作,由于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對于西方的創作技法的學習和借鑒也止步不前了,在這種條件下就產生了一系列的鋼琴改編曲。代表性作品有鋼琴協奏曲《黃河》、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等。這一時期鋼琴改編曲和民族化和聲的探索,成為創作的主流。
(4)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中國鋼琴創作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汪立三的《東山魁夷畫意》,顯現出全新的格調,作者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考,新穎的技術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趙曉生的《太極》,運用太極作曲系統創作而成。彭志敏利用斐波拉契數列所寫的《風景系列》等。這時期的作品將世界現代的鋼琴流派創作理念和作曲技法運用的淋漓盡致。多元化的發展始終也未離開過中國文化的根植,要創造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在探索西方先進作曲技法的同時,民族音樂,民族文化是根本的源泉。
綜觀中國鋼琴創作的發展,這些中國鋼琴曲所體現的文化因素,就是通過其中的某些象征來完成的,例如民歌的曲調,民俗的生活,風景描述。這些象征就滲透著文化,一種音樂體裁,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其表現內容必定需要有特定文化的支撐,它才能有其特點。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在承接了西方成熟的作曲理論技術之上,加之中國五千年流傳下的寶貴的遺產——戲曲,詩歌,民族樂器,民族調式等等,才能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氣質和音樂文化特點,這種帶有中華民族氣質的音樂,才能是中國風格的音樂。
因此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音樂就是中國風格的音樂。無論它是中國人創作的,還是外國人創作的,只要其中滲入了中國的文化,表達了作為一個文化概念上中國人的真情實感的音樂,就是中國風格的音樂。
參考文獻:
[1] 代百生.何謂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從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J].中國音樂學,2005(3).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8%AA%8D%E5%90%8C[DB/OL].2012109.
[3] 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2[DB/OL].201152.
[4] 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卞善藝,譯.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
[5] 魏廷格.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J].音樂研究,1983(02).
[6] 劉秋明.試論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D].東北師范大學,2006.
[7] 趙培文.迷人的“中國風”是一個謎——“我對中國音樂風格的理解”學術沙龍記實[J].音樂愛好者,1988(01).
作者簡介:李夢婷(1988—),女,湖北黃石人,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