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特點進行概括,并探討其在音樂表現中的意義。
關鍵詞:古箏;演奏技法;創新特點;表現意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加速發展,促使了古箏藝術的空前繁榮,時代的發展需要古箏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力,促使古箏演奏技法進入一個多元化創新的時代,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趨勢,從而為音樂表現服務。現將其革新特點略述如下。
1 演奏長音新技術的出現
從演奏方式看,由于古箏屬于彈撥類樂器,其特有的樂器屬性決定了其演奏短音容易而長音較難,八十年代之前的古箏演奏技法中,長音效果的出現主要是通過調整短音出現的頻率即搖指和托劈來實現,但這兩種長音技術各有弊端,使用搖指技術時,由于古箏的面板是弧形的長方體,所以在演奏不同音區的長音時,需要及時調整手腕的高度與指甲觸弦的角度,從而避免頻率不均或者斷音的情況。而在使用快速托劈技術時,對演奏者的大指的控制能力和耐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則就會出現“斷”和“卡”的情況,音色也比較高亢硬朗,極易出現雜音,不易奏出婉轉的旋律。而輪指技術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些弊端,由于輪指是通過幾個手指之間的快速協調的彈奏而產生長音效果,這就使其頻率能夠任意的調節,演奏長音的耐力更加的持久,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了古箏長音的音色問題,使其更加趨于飽滿,圓潤,自然和松弛。
2 單手分離彈奏能力的增強
所謂單手分離彈奏能力,即是將一些兩只手同時協作配合才能完成的古箏演奏技法用一只手獨立完成。例如,輪彈和搖勾技術,輪彈是低聲部持續長音高聲部單音,搖勾則是高聲部持續長音而低聲部單音,使在一只手演奏的情況下,能夠演奏出兩個聲部的效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另外一只手,為其取音與做韻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同時也為音樂的多聲部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例如王中山創作的《云嶺音畫》第三段“戀歌”中最后的一部分左手輪彈新技法的使用。三個聲部的同時進行,有兩個聲部長音輪指技術的完美呈現,將苗家少女少男們對歌時纏綿的依戀之情刻畫的入木三分。再如,單手獨立演奏泛音技術,是用同一只手的小指輕觸泛音點的同時大指或者食指彈弦,改變了以往雙手協作才能完成泛音技法的狀況,同樣為另外一只手進行取音和作韻提供了條件。使得以往演奏泛音的時不能彈奏其他任何技巧的狀態得以改變。如王中山創作的古箏曲《云嶺音畫》第一部分“晨曲”中.對該技法的使用,增強了樂曲的整體畫面感,給聽眾呈現出一幅苗家山寨清晨特有的美麗景象。
3 參與發音部位的增多
所謂參與發音部位可以分為演奏者和古箏兩個方面去解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演奏技法中,無論是左右手的彈弦技法,做韻技法,還是特殊音響方面,其發音主要是通過演奏者的手指與古箏的琴弦的相互作用而產生音與韻,而進入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參與發音部位大大增多,從演奏者的角度來看,不僅僅用手指來參與發音,而且用手的各個部位的各種不同狀態來參與發音,包括手掌,手背,手臂,手肘等,從被演奏的古箏的角度來看,琴弦不再是古箏參與發音的唯一部位,古箏的箏首,面板,背板,扳手也參與其中,例如在樂曲《幻想曲》中,作者巧妙設計的兩段用手拍擊琴盒和琴弦等一系列特殊音響的段落,刻畫出湘西少數民族載歌載舞歡騰的場景。作曲家與演奏者極盡可能的通過古箏的各個部位與手以及外物的相互結合創造出符合其創作意圖的各種聲音,促使了新的演奏技法不斷涌現,為其作品服務,出現了借助外物參與發音的特殊奏法,如利用琴弓拉奏箏弦等,甚至還有古箏本身就不參與發聲的演奏技法,例如:拍手等,這些都大大的豐富了古箏的特殊音響效果。
4 演奏手指間技法趨向平衡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演奏技法中,主要用大指、食指及中指完成各種技法的演奏,且手指的組合也不外乎中指與大指,食指與大指等的組合,無名指除在琶音的演奏中被用到外,很少發揮作用,因而使得古箏演奏手指間技法發展不平衡。這在演奏很多新創作樂曲的快速樂段時,傳統的演奏技法中的指序的組合方式己無法滿足演奏要求,而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被廣泛運用到現代箏曲演奏的“快速指序”技法使無名指的演奏地位得以質的飛躍和提高,進而促使手指的組合也打破了原先的傳統,各個手指間的組合被充分利用起來了。使得指序的組合方式及數量產生了質的飛躍和迅猛的裂變,以幾何級數增長的眾多指序組合形式為我們的演奏提供了寬松的選擇余地。在一些樂曲中,更出現了小指也參與取音,完成復雜的演奏技巧,從而使手指的潛能進一步挖掘,手指間技法趨向平衡。
5 雙手取音技術趨向平衡
在八十年代前的演奏技法中,左手的演奏技巧雖然從僅在琴碼的左側“作韻”發展到可以在琴碼的右側取音,左手的演奏地位不斷的提升,但依然處在“右主左輔”的地位,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后,由于左手帶上了義甲,不僅使雙手的音色達到了平衡和統一,而且為右手技術的左手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左手的快速分指,快速勾托抹托以及左手搖指輪指,左手的快速指序,左手的獨立演奏泛音,左手的音型化伴奏等,使左手的技術表現有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左右手在取音方面的演奏技巧趨于平衡。例如王中山創作的《溟山》中大篇幅的運用快速指序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左手的演奏當中去,使左手的快速演奏技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雙手取音技巧趨向平衡的典范。
6 左手做韻技法的緩慢發展
八十年代以來的左手做韻技法的創新和突破是比較緩慢的,但是在技法上還是有所變化,左手揉按弦技法改變了原來的“一音一揉”“一音一按”的傳統,出現了同時揉按雙音甚至多音的演奏技法。在八十年代后創作的現代箏曲中,借鑒了傳統箏派的做韻技法,出現了突破十二律體系的做韻技法,這種觀念無疑也是一種創新。
由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古箏演奏技法朝著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只是比較粗淺的總結了革新演奏技法的主要特點,并不能涵蓋全部。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演奏技法的創新是為不斷創新和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箏曲創作而服務的,而不斷創新的現代箏曲又為演奏技法的革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創新演奏技法的出現,增強和豐富了現代箏樂的表現空間,為現代箏樂的創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和動力。由以上六點創新特點可以看出,革新演奏技法帶來了現代箏曲音樂表現的優勢,即旋律織體的豐富化,特殊音響的多樣化,取音能力運指速度的提高和視覺效果的新穎化,但在演奏技法日益創新的同時,也使現代箏樂在表現音樂中出現了有聲無韻,有快無慢,有動無靜的弊端,并出現了一些無視音樂表現內容的“炫技”箏樂作品,如何能夠將古箏的傳統音韻與日益革新的現代技法完美融合,這就要求我們古箏的演奏者和創作者權衡利弊,揚長避短,使現代的革新技法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為古箏的演奏和創作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古箏藝術能夠健康蓬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丘霽.論箏技法的分類及其演變[J].中國音樂,2004(04).
[2] 李晗.談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與發展方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04).
[3] 喬蕎.當代古箏演奏左手新技法一瞥[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2(04).
[4] 閆愛華.簡論古箏的模擬音響效果及演奏手法[J].人民音樂,1996(04).
[5] 曹正.談古箏演奏技術及革新[J].音樂研究,1958(06).
作者簡介:劉洋洋(1985—),男,河南汝南人,助教,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與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