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唱以其特有的人聲和聲效果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齊唱,作為合唱作品中的一種聲樂演唱形式和聲音藝術表現手段,在對合唱作品中部分情景內容的詮釋過程中,更加能起到對特定內容的渲染作用。本文從合唱中齊唱的一般特點入手,以我國作曲家黃自的部分合唱作品中所穿插的局部齊唱手段為例,進一步闡述了齊唱作為合唱作品中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在獨特的合唱語境中獨一無二的應用特效。
關鍵詞:齊唱;黃自;合唱作品;藝術效果。
合唱是種集體性的歌唱藝術,是由多人聚集在一起按不同的聲部并同時演唱多個旋律的演唱形式。它是聲樂藝術的復雜表現形式,善于表達人們復雜細膩的情感。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戲劇中,已存在歌隊的表演的形式,但其稱為“齊唱”而非合唱。近代西方的合唱藝術,起源于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的唱詩班。經過素歌、清唱、神劇等階段,最后發展到世俗形式的合唱。中國古代有佛教寺院的誦經齊聲合唱。但是并未得到大范圍的傳播,只是在京劇里偶而出現齊唱。現代中國的合唱藝術主要是從西方引進而來的。齊唱也是聲樂藝術表現的一種形式,追求旋律的一致。在合唱作品中,齊唱這種演唱形式在前后的和聲效果對比中,看似單調,但是單調本身即是力量的凝聚,同時也是對比的一種,它可以在中間部分形成充分地對比。因此,是個非常有效地手段。我國黃自先生的合唱作品中總是穿插了局部的齊唱,正是這些齊唱恰恰表現了它的特點,它呈現出與前后豐富的和聲有充分的對比,并且和歌詞的含義也是基本一致的。
1 齊唱的演唱特點及曲目簡列
合唱由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多個聲部組成,且每個聲部都由多人組成。齊唱是指許多人在一起同時演唱一首同一曲調的歌曲,一般為同時開始,同時結束。齊唱的聲部單一,男女聲部不分高低。由于齊唱的演唱形式簡單,因此具有群眾性。尤其在群眾性歌詠活動中及部隊的列隊歌曲中更為常見。同時,齊唱作為一種演唱形式而受到了作曲家的喜愛。現簡列如下:
(1)歌曲中:首先在《中國唱片歌曲選》中:人民的領袖萬萬歲(齊唱),郭沫若詞,賀綠汀曲;其次在《中國唱片歌曲選 (第二輯)》中:擦亮我們的眼睛(混聲齊唱),英海、顧翌詞,黎英海曲。
(2)影視作品中:影片《劉三姐》歌曲集(喬羽著):采茶姐妹上茶山(女聲小齊唱與劉三姐獨唱);眾人水來眾人山(劉三姐獨唱與群眾獨唱、齊唱)。
(3)戲曲中:豫劇中《朝陽溝(九場豫劇)》中:總路線照亮了萬里山河(眾社員齊唱)。趙劇中《趙劇曲調介紹》中:結婚(送慰勞品場,群眾齊唱)。
2 在黃自先生合唱作品中的齊唱手段的應用
黃自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也是創作了第一首抗日歌曲的先驅,他的合唱作品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而本文通過分析黃自先生合唱作品中的齊唱手段的應用,力求探究齊唱的藝術效果。一般而言,齊唱較多于歌曲開始處,后分聲部;或結尾處,以加強氣勢。其基本形式如下圖所示:(注:如果歌曲為三段,輪唱通常省略)。齊唱合唱輪唱合唱、齊唱。
齊唱用于歌曲開始處和結尾處,所達到的效果是人聲的整齊劃一,鏗鏘有力。而如把齊唱用于合唱曲中部,在前后都有豐滿的和聲的情況下。霎時,所以的和聲都消失,全部聲部僅僅在演繹同一旋律,即只為一段齊唱,后恢復和聲。這在實際演出中是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下見譜例:
(1)《抗敵歌》原名《抗日歌》,是中國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歌曲,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作曲家黃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敵寇侵略荼毒,欲喚起人民抗敵愛國意志所作。《抗敵歌》的藝術造詣,首先是它的帶有時代風貌的雄偉音調,這音調具有振奮人心的力量。其次是善于利用聲部的分合、呼應,從而推動音樂的發展,形成強烈的高潮,表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情緒和“大眾合力將國保”的堅強決心,節奏鏗鏘有力,和聲豐滿順暢,既有鮮明的專業性,又有一定的群眾性,頗為難得。[1]譜例中“家可破,國需保,身可殺,志不撓”的三字句,進一步發展了“快一致”的復調織體,然后是“一心一力團結牢”的齊唱,表現了從分散到團結一致的形象。[2]圖示中框內的旋律即為齊唱,四個聲部演唱同一曲調。前后均有豐富的和聲,并且節奏較之前后突出附點音符和音值緊湊。并且,鋼琴伴奏在此處也是齊奏,兩手均是相同的旋律。見第1519小節:
(2)《旗正飄飄》混聲四部合唱,韋瀚章詞,黃自曲。作于1933年元月出版的《音樂雜志》第1期,同年9月被大長城影片公共場所司的有聲故事片《還我山河》采用作片中插曲。歌曲表現了“國亡家破,禍在眉梢”的悲憤情緒,以及要求抗戰的熾烈深沉的愛國激情。本曲的特點是:各聲部的關系是從統一到分散,再到統一,即為總分總的形式。開頭的“快團結,快團結”具有強烈的號召感染力。在24小節的和聲結束后,2526小節為四個聲部的齊唱,從27小節開始,女低和男低合為一個聲部,女高和男高合為一個聲部,后進行小齊唱為組的相互交替的輪唱。圖示中框內的旋律即為齊唱,鋼琴伴奏在此處是震音,以達到突出合唱的效果。并且歌詞在此處正是:快團結。見第2328小節:
(3)清唱劇《長恨歌》第三首:漁陽鼙鼓動地來。這首男聲四部合唱曲是描寫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傳來,歌詞取意于原詩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在整個清唱劇中,這首合唱曲是第一個悲劇性的曲子,其中還有一些描寫性的因素,例如:“指日下長安”一句的鋼琴伴奏中出現了半音階急速下行的音群,描寫叛軍的進勢如破竹:[2]圖示中框內的旋律即為齊唱,四個聲部都在演唱相同的旋律。見第4753小節:
當人們談及合唱藝術時總是講合唱是如何如何的豐富,但在黃自先生的合唱里面,他運用了齊唱的方式,這恰恰是最好的一種方式。我國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在第一回中便講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似分分、合合沒有規律,事實上,統一和民族融合是主線。
音樂發展的動力是音樂情緒間的對比、矛盾,但是促成音樂情緒變化的方式很多,如:旋律、節奏、時值等等。本文側重的是齊唱這種演唱形式也同樣能起到使音樂情緒發生改變的作用。通過對合唱、齊唱的概念、來源、應用入手,旨在提出齊唱這種演唱形式在合唱演繹中的特殊藝術效果。列舉了黃自先生的三首作品的譜例,力求能突出說明齊唱手段在實際演出應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參考文獻:
[1] 周暢.中國現當代音樂家與作品[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 錢仁康.黃自的生活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仝義琨(1990—),女,河南濮陽人,安徽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合唱指揮與教學研究。論歌唱學習中正確的聲音理念
王冰誼
(武警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86)
摘 要:實踐是理論的先導,理論是對前一實踐階段的總結和下一步實踐的指導。對于歌唱學習者來說,正確的聲音理念是指導他們追求并練就好的歌唱聲音的先導,對歌唱學習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歌唱學習中正確聲音理念的分析,指出具體要求,為歌唱學習者學習歌唱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歌唱學習;正確;聲音理念
“理念”,顧名思義就是理性的觀念,是指以理論形式呈現的觀點。它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理念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要么促進,要么阻礙。并指出,決定理念能動作用的關鍵因素,是人類意識對于真理是能否準確把握。也就是說,如果正確的理念,就會促進人們的實踐,反之,就會阻礙。在歌唱學習中,學習者同樣要首先確立一種正確的聲音理念,這樣就能在學唱過程中,運用正確聲音理念來指導并調整自己的歌唱機體,發出所需要的正確聲音,獲得好的歌唱、美的歌唱目的。所謂歌唱中的正確聲音理念,是指歌唱學習者在觀念上對于運用科學發聲和發聲方法獲得的歌唱聲音的準確認識、感受和評價的理性感覺,包括在學習者思想中形成美的歌唱模式和各器官協調動作的感覺。對于歌唱學習者來說,擁有正確的聲音理念是歌唱學習的第一步,它決定著學習者的發聲目標朝向,是學習歌唱最基礎和最重要的要求,對獲得好的、美的、藝術的歌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歌唱學習者擁有正確的聲音理念,可以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態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確立正確的聲音理念
在歌唱學習中,正確的聲音理念就是指歌唱中的聲音要實現“真”、“假”、“實”、“寬”、“亮”、“前”、“高”、“深”、“美”的效果。
“真”,是指在歌唱時的聲音要注重真聲機能的運用,即就是要發出類似“說話”的基音。歌唱中類似說話的基音并不是指說話的聲音,它和我們生活中的說話聲音還是有區別的。一般地,說話的聲音,在口腔吐字的位置上比較靠近嘴巴,聽覺上感覺比較單薄和狹擠,而歌唱的聲音則要求在說話的基礎上,運用“真聲”打開腔體去唱,是一種以說貫唱和以唱托說的結合。學習者在聲樂學習中,一定首先要確立真聲的理念,獲得這種聲音聽覺感覺,并進一步識別聲音,最后評價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否正確。這為學習者歌唱發音確立了目標,在具體的歌唱訓練時就會向著出真聲的目標與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假”,就是假聲的運用,這是突破高音的關鍵。歌唱的聲音要求假而不虛空,也就是假聲一定要與真聲過渡無痕,不要出現所謂的“坎兒”,也就是換聲的縫隙。要達到真假聲的無縫過渡就要在真聲機能和假聲機能上下功夫,實現真聲中有假聲、假聲中有真聲的混聲效果。
“實”,就是聲音要結實。這種結實不是同于硬。硬講求的是發聲的力度,而實講求的是聲音的質感。在歌唱中“實”得聲音,要做到要硬可硬、需柔可柔、柔硬兼備的聲音,那才是歌唱聲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寬”,就是指歌唱的音域要寬廣、聲音的共鳴要好。這樣的聲音能夠使學習者駕馭大型歌唱作品,更好的表現音樂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
“亮”,就是指聲音的音色。好的歌唱的音色一定要明亮、富有光彩并具有年輕的特質。
“前”,指聲音走向的穿透力,一定要向前走,往出傳送,因為用科學發聲方法發出的亮音是嗓音的生命,所以歌唱中正確的聲音是往外傳送的,而非內收的。
“高”,指聲音的集中高位置,要使聲音在向前運動的同時,以豎向集中的感覺,把聲音從頭腔甩出口腔,這才是符合正確的歌唱聲音要求的。
“深”,就是指氣息一定要吸深入,歌唱的聲音全部靠一口氣托住,所以一定要吸氣吸充足,吸深入。
“美”,就是指在語言、發音音色、樂感好、情感處理準確真摯等全面要求的基礎上,要求歌唱學習者要有一種追求美、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并創作美的理念。
2 努力在歌唱中獲得正確聲音
聲樂學習者在明確了正確的聲音理念的具體要求后,就要在歌唱練習時,時刻提醒并檢查自己的聲音效果,是否是正確的聲音理念所要求的。
2.1 在課堂中,要細心聽老師的示范演唱
老師的范唱可以幫助學習者盡快形成聽覺和視覺的初級印象,能將抽象的聲音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聲音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從而變間接的知識為直接的聽覺感受,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樹立正確的聲音形象。所以,學習者要細心傾聽老師的范唱,并積極大膽的嘗試自己發聲。在發聲過程中,學習者一定要細心感受自己在老師指導下獲得的“正確聲音”的感覺(包括發聲系統所處的狀態感覺、聲音的聽覺狀態的感覺、身體所處的整體的狀態感覺等),分辨“正確聲音”和“不正確聲音”的感覺差異,在學習者理念上要將他們分清楚,這樣在練習中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2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多聽多唱
在課外,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積極查找大量美妙的歌唱,在多聽多唱的基礎上,積累豐富的視覺和聽覺經驗,從思想上獲得正確的聲音引導,增強學習者正確的、優美的歌唱意識。聲樂演唱的不可還原性決定了學習者要想獲得正確的歌唱聲音理念,必須不斷的、反復地進行聽辯與練習,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聽辨能力。
2.3 學習者要多思考
“‘思考比練習更容易提高藝術’(扎開孟,第一卷)”[1]因為自己的嗓音是自己的,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發聲物體,它具有自身的條件和特點,所以要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整體音樂素質、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知識水平等因素進行思考,在觀念層面上形成自己的歌唱技術。
眾所周知,歌唱是一個有關發聲系統和情感表達的整體性的運動,它涉及呼吸、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及其相互配合的協同工作過程。當代教育研究方法論講求我們對于問題的研究要從整體角度,用系統的方法來分析歌唱這一口傳心授的特殊學習。例如正確發聲時的咽喉狀態、發聲器官的協調及其緊張與松弛、真假聲的平衡混合、歌唱的共鳴、呼吸的支持、聲區的統一、歌唱的語言等各方面,都要進行細致的研究與學習。
總之,在歌唱學習的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習者首先確立一種正確的聲音理念,讓他們對此事項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從觀念上對歌唱中的聲音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隨著學習者學習的深入,他們會有一些深入的思考,結合這些思考,從而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論。如此不斷相互促進,形成歌唱學習的不斷發展,最終獲得好的、美的、藝術的歌唱。
參考文獻:
[1] N.K.那查連科(蘇).歌唱藝術[M].汪啟璋,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122.
[2] 劉朝碧.聲音概念在聲樂教學中的指導意義[J].藝術教育,2006(2).
[3] 王寶璋.咽音技法與藝術歌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王冰誼(1977—),女,陜西寶雞人,武警工程大學軍事基礎教育學院政治工作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