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逐漸加快,我國陶瓷雕塑的發展規模也相應擴大,陶瓷雕塑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明顯。陶瓷雕塑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其商業價值進行了有效的結合,陶瓷雕塑在時代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分析當前的發展環境,強化陶瓷雕塑自身的特點和表現手法的新穎性,以便于在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陶瓷雕塑;表現手法;新穎性
1 陶瓷雕塑發展的概述
陶瓷雕塑是藝術品工藝發展中的主要部分,其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國作為世界雕塑藝術的發源地之一,保持雕塑藝術品工藝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雕塑藝術的工藝與表現手法,這一直是陶瓷雕塑業未來發展的愿景。也是我國陶瓷雕塑綻放耀眼光芒的主要原因之一。陶瓷雕塑藝術性價值主要來源與古代傳統的陶瓷雕塑藝術設計美感,我國陶瓷雕塑歷史悠久,始于秦、漢時期,曾經在明朝時期名動一時,也相應的發展到了陶瓷雕塑的頂峰時期,清朝時期憑借其獨具的陶瓷雕塑器具材料和制作工藝的創新,在全世界也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稱贊,其中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窯等被世人皆知。陶瓷雕塑的表現手法常在陶瓷雕塑本身上可以細致觀察出來,陶瓷雕塑的制作過程一般是經模印、鑲嵌、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成型過程并經高溫燒成。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圓雕、浮雕、鏤雕、捏雕等數種,陶瓷雕塑本身制品的種類是素雕和彩雕兩種類型,陶瓷雕塑也可以是分為美術藝術品,僅供鑒賞之用,也可以分為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皿或者陶瓷雕塑的玩具等等。雕塑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體材料,經過各種手法制作成傳達藝術家思想、觀念、情感的三維實體造型藝術。制作時必須考慮到干燥和燒成收縮,防止變形及裂紋的出現,要避免燒制成型后的瑕疵現象存在。我國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引領我國社會形態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國現代化陶瓷雕塑藝術品的發展也相應的考慮在選料、制作工藝、后期成型的不同階段考慮注入新鮮的活力,加入時代精神和現代文化的內涵,陶瓷雕塑的本身價值并不再是古代人們傳統生活之中的生活用具,現代化社會更多的是喜歡陶瓷雕塑本身的藝術價值與藝術魅力,現代化社會中人們更加喜愛對藝術品的收藏與品位,更注重外形和古典的風格。
2 陶瓷雕塑的表現手法的藝術特點
陶瓷雕塑設計本身就是設計者和制作者藝術思維的成型過程,陶瓷雕塑本身具有極大的思想構造空間,它具有容納多種藝術思想為一體的能力,他可以根據傳統藝術思想模式柔和現代化藝術制作思路為一體的去發展特有的陶瓷雕塑表現手法。現代化陶瓷雕塑豐富了自身的可塑性能力,拓展了更為豐富的創作空間,并且在藝術加工過程中更加尊重人們的實際需求,對藝術價值做出了嚴格的定義,中國的陶瓷雕塑發展必須保持傳統的陶瓷雕塑風格的優秀特點,也要持續提高現代化的藝術魅力。
陶瓷雕塑表現手法從傳統和現代化的角度分析,必須認清特點,保持清醒頭腦,為長遠發展做準備。第一,要從時間和形式上進行分析,了解現代化的特征,第二,從歷史與發展的形式上來說,它們之間又有統一的一面。因為如果按歷史延續的程序來說,很難分清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明確界線,它們之間有一條延續不斷的紐帶牽連。而我們之所以要劃分出傳統與現代兩個概念,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分析藝術模式的分化及再生中的“質素”成分,以及它們的模式在延續不斷運動中的重合狀態。中國陶瓷雕塑的現代化特征本身就是通過保留傳統工藝的優勢而增添了現代化的韻味,結合兩者的特長進行現代化陶瓷雕塑的設計。作者認為不同空間和時間內的風格可以互相融合,一方面體現出其自身的魅力、一方面體現出其自身的生命力,在現代化的創作中求變、求新,原本枯燥和無味的傳統美術也會變得具有更多的魅力和精彩,一些原始粗糙的制作工藝也可以在現代化的精美技術或儀器的幫助下打磨拋光成光滑自然的風格。
3 陶瓷雕塑成型手法
3.1 直接成型
第一、盤泥條成型,現代陶瓷雕塑的盤泥條成型,就是在借鑒傳統陶瓷器形制作技藝中的“盤筑”、“圍筑”方法的某些技藝、某種風格的基礎上,根據雕塑這種不規則形體自身的特點和需要而在塑造上的變通運用與發揮。盤泥條成型就是用陶瓷可塑泥料按所需的雕塑造型以手工圍筑的方式塑造成空膛的雕塑坯胎。這種表現方法比較自由、純樸而富有氣勢,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正是人們渴望得到的一種自然、原始的審美愉悅。泥條盤筑成型本身是秉承了我國古代傳統的制陶工藝,這種技術本身是用來塑造線條的,強調以線條美為主的時代的產物。泥條盤筑成型的主要價值是幫助雕塑以線條為主進行塑形,加強器皿的外觀美感,提高陶瓷雕塑的線條美感,幫助陶瓷雕塑實現特殊的審美效果。第二,泥板成型的使用,泥板成型的使用是通過將陶瓷雕塑可塑泥料的制作中增加厚薄相同或者濕度的泥板,從而提高雕塑造成的設計構思,增添陶瓷雕塑本身的外觀美感和價值。這種方式被稱為拍制泥板,在拍制泥板的過程中要注重形態的提前設計與塑造,對待拍制泥板的一些技巧和原理進行張傲,幫助陶瓷雕塑獲得更好的肌理效果,要保證在粗糙表面的泥板排制,也要注意線條的表現力。
3.2 間接成型
間接成型(也就是模制成型)是現代陶瓷雕塑廣泛使用的一種成型手法,因為其成型操作技術較易掌握,有利于批量復制。模制成型的雕塑胚胎造型比較完整,能較好地保持作品原樣,這也是間接成型的一個優點。
間接成型法的制作是通過幾個步驟實現的,第一,要利用陶瓷雕塑的模具制作好一個雕塑造型的復制品,利用復制品修改支撐胚胎,第二,要在胚胎沒有干燥之前進行補充和塑形,將設計師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和道德內容表現在制成的模型之中,現代哈U的陶瓷雕塑藝術創作可以幫助模型制作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內涵,表達更多的藝術效果,實現模具的科學使用,也可以提高設計師自身的能動效果,提高陶瓷雕塑因為模具效果而實現的人工化修改和藝術價值的表達,更好的詮釋了藝術魅力,滿足了人們的審美要求。
4 陶瓷雕塑的裝飾手法
4.1 裝飾手法的新發現
在傳統的陶瓷雕塑藝術創作中,釉色的缺陷被人們認為是不完整、不齊全的憾事。凡是違反正常的工藝流程或原料焙燒制度,釉的成分不當,原料的質量不佳,都會導致陶瓷作品出現一系列的缺陷,如開裂、剝離、蜷縮、起泡、流釉、無光等等。這類充滿“缺陷”的作品自然會被視為“廢品”而淘汰,被否定。但是在現代,很多陶瓷雕塑藝術家們認為這種缺陷是一種新的美感形態,是自我審美體現之后的一種美的升華,是新的藝術創作風格和情趣的開拓。因此,藝術家們根據燒制過程中一些偶發的效果來改變審美的形式,把過去認為殘缺的現象經反向思維為自己的創作服務。
4.2 裝飾手法的反借用
裝飾手法的廣泛應用原因在于可以利用這種有效的裝飾方法提高陶瓷雕塑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幫助陶瓷雕塑藝術品獲得全新的認可和市場。陶瓷雕塑藝術品不僅是在藝術價值上持續提高,而且在商業價值上也相應的提高。陶瓷藝術的表現主要依靠泥料、火的溫度、釉的成色三種主要原因,泥感和釉色是陶瓷藝術的主要外在表現因素。在陶瓷雕塑塑形好后進行燒制,主要考慮的是在火焰的烘培至下泥色與釉彩之間的融合程度,這種燒制工藝是表現陶瓷雕塑基本特征的主要方法。在泥胚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釉色的價值,讓釉色與泥土進行充分的化學反應,從而產生相應的膨脹和收縮效應,在外形上擁有了全新的藝術感和魅力,幫助陶瓷雕塑流露著藝術激情與魅力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小萍.論陶瓷雕塑的表現手法[J].麗水學院學報,2010(09):9092.
[2] 黃振偉.現代陶瓷雕塑表現手法簡析[J].韶關學院學報,2010(04):4042.
[3] 張華.淺析陶瓷雕塑表現手法的創新[J].咸寧學院學報,2009(0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