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時代特性、地方特性以及技術特性、文化特性,循環往復,變成歷史。現代建筑的功能、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以及技術、材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完全照搬傳統的形式,勢必造成建筑使用上的不合理和浪費。本文討論了傳統民居建筑對當今設計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傳統民居建筑;規劃布局;空間布置;符號形態
建構合理的現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動的原有模式與理想形態所提供的場所能否吻合,同時影響與被影響著城市的活力。因而,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行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斷的判定。城市發展的過程猶如生物的生長過程,動態而開放,同時需要有規律地生長和突變。城市新陳代謝的痕跡、現狀和未來,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據。
1 依山就勢的規劃布局
對于當今城市快速發展下的房地產開發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為尋求更高容積率的做法,是對地形的極度不尊重的態度,也是對社會發展不負責的行為。因此,與其在住宅區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種噱頭吸引住戶,不如一開始對地形規劃就做出研究和遵從的姿態。對于建筑物和聚落來說,地形是最大的潛在力量。要建造適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要特別善于利用地形的幾何學特征,賦予地形新的意義,建筑物的天際線是新的地形。通過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間結構。即使地面平坦沒有變化,人們也可以通過建筑物變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不僅是作為物理性的構筑物,它還蘊涵了各種“場”所包含的深意。人們在城市不斷通過嘗試和記憶而逐漸形成一個認知地圖,時刻伴隨他們將過去的生活空間與有關的世界模式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有關城市意識的空白是通過自己所居住的房間、空間、樓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觀等一系列景象逐漸填充,形成相對穩定的地圖。認同的對象是實在的環境要素,是人類感覺歸屬的基礎。
2 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間布置
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都具有原本應該存在的場所,而事物真正回歸到這一場所時,它也就恢復了其本來的面貌,這就是運動的原因。城市聚落的發展告訴我們,場所中蘊藏有歷史的力和自然的力,當場所中“力”聚集,才能達到所需表現的“意”,是設計存在的本質。
在中國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社會地位也在提升,全球關注的目光使得千年的文化再度受到高度的評價和推崇。因此,與其照搬歐陸風情的外殼,不如尋找和發展傳統的特色。從空間布局的角度而言,因地制宜的院落空間是傳統民居區別其他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1)方向性,是除了均質空間之外給空間以秩序的最基本的因素。一個地區的建筑井井有條的原因之一,都在于有共同的方向性。根據日照、風向決定住宅機能上的構造,使之成為建筑和環境配置的依據。不限定在軸線或東西方位,但是朝向的考慮仍然是當今購買住房或其他建筑的首要考慮條件之一。2)在空間上有流通性的,界線模糊的設計。從長沙大多人群而言,住宅設計考慮到如何舒適地度過梅雨季節開始的炎炎夏日,有著通透的門窗設計是吸引其投資房產的重點之一。3)材料的使用和耐久性的考慮。雖然國內建筑設計界不僅在設計上,同時也在材料使用上有著不同時間上的流行趨勢,但是原始和有歷史傳統的材料更加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和使用需要,如原木、青瓦和麻石的再度流行就證明了這一點。走訪老民居街巷,我們看到天井多數置正廳兩側且對稱分布,屋場沿橫軸伸展;也有在中軸線上的,屋場沿縱向步步升高,呈窄而深的布局。其中的包容力不僅體現于布局造型對多種風格的兼收并蓄,還體現于多元文化的和諧共榮。建筑本身既反映了自給自足、詩書傳家的農耕文化,同時倡導天人感應的道家文化的印記也無處不在,如房屋設計可見五行相生相克理念等,與此還兼顧尊卑有等、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的儒家禮教。
3 個性鮮明的建筑形式符號
建筑符號形態傳遞一定的信息,且表達一定的概念,是人對建筑的視覺感知以及理解其符號意義的客觀前提,與人的心理結構及由此產生的各種心理感受活動有關聯。由于各人軀體的和社會的經驗不同,空間與實體給人的體驗和感受也不同,人們對建筑環境的感知也不同。但是在特定社會成長的群體,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方對建筑環境的感知也會趨向一致。大眾希望看到具有個性、歷史感和地方傳統的建筑形象。因此,除了空間布局上的考慮外,建筑形態上的學習和運用也是當今建筑設計實踐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方式。雖然說在北京,曾經一度非大屋頂不用的極端方式受到很多的批評,但是合理適度的使用建筑符號來表現建筑形象,絕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手段。以長沙傳統建筑為例,據《長沙市志》十五卷,記載長沙傳統民居特點:1)平面強調對稱,突出堂屋地位,空間形象嚴謹工藝;2)外墻上的門窗較少或較小,對內利用天井組織空間,并能解決采光通風;3)潔白的檐帶、灰黑的瓦飾,與大面積灰色清水磚墻互相襯映,主要受湖南傳統民居的影響。
人們情感發生的場所是構成聚落環境的靈魂和人性的地理,歷史文物和情感場所構成人類的存在空間,情感場所或許是一棟普通的建筑物,或是一些特定的地點,讓人們感到自我的存在。分析當地傳統建筑中那些給人們以情緒與情感影響的各種空間與實體(也即情感場所)的構成方式及其構成要素,提取恰當的形式符號,將有助于創造出獨特的地域建筑風貌。
湖湘文化的浪漫主義人文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性格特征,讓資本萌芽的初期在混沌的狀態下呈現出一種有序的組織:我們似乎看到晉商和徽派混搭的建筑風格的影子,但又再生出“本地化”的依山就勢、隨遇而安的古城形態。在當代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古跡逐漸消亡,出現歷史斷層,設計中的“非理性狀態”:感覺好卻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僅僅籠統用“感性”一詞概括,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何有效借鑒,將理性思維和感性表達統一到平衡的境界,構想混沌,但現實有序地運用于設計,不是僅僅模仿與重復,才是研究過去的原動力。可以肯定,創造性地繼承傳統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東西是必須的,傳統形式符號的變形與簡化并不能形成建筑創作的全部。分析當下特定的城市和特定的建筑環境,包括歷史、文脈、自然地理、人文風俗的各方面的環境特征,這才是建構現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基本途徑。應立足現代,放眼未來,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提煉出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根”或“遺傳基因”。
在現今融合多元化的世界環境中,可持續發展、保護地方特色,是當今世界兩大主要課題。獨特的地方文化遺產無疑是城市參與未來競爭的王牌。創造性地保護城市整體環境、歷史性的建筑和傳統的建筑技術,創造性地保護歷史性街道、建筑、景觀等,是城市現代化的必要內容,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如同使漢墓文物維持出土時的鮮艷,而不是在接觸空氣后就開始暗淡甚至無光。現代化進程與歷史維護怎樣雙贏,實現四度空間的持續和諧發展,確是建筑設計業界需要認真考慮的。
參考文獻:
[1] 王釗.生態視野下的聚落形態和美學特征研究[D].天津大學,2006.
[2] 沈克寧.建筑現象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 溫福鈕.長沙[M].北京: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羅暢(198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傳統建筑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