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性”一詞總是與音樂、文學以及建筑聯系在一起。國外有關于時間性的研究大多出現在一些哲學著作中,有關藝術中的時間性也主要是圍繞音樂和舞蹈來展開的。縱觀現代派以前的西方傳統繪畫,幾乎從未出現過與“時間性”概念有關的論述。它無論在美學原理和藝術表現上,都與中國傳統平面視覺藝術有著極為不同的美學風格。中國傳統平面視覺藝術的核心是“用筆”。它不同于西方古典繪畫那種對完美“結果”的注重,而是更強調在書寫與描繪的活動中,對這種“藝術活動過程的清晰記錄”。[1]這種對“過程”的強調不但影響了藝術家創作和欣賞的方式,同時也影響著審美和評判的標準。而“過程”是事情進行或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2]其本身就具有時間性——它在一段時間中發生,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展開,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直到結束。因此,強調過程也就是強調時間性。
視覺藝術中的時間性概念最早出現在我國,主要集中在傳統國畫與書法領域,其特有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中國傳統視覺藝術中的靈魂。在眾多藝術門類中,人們似乎只有在音樂、園林、建筑等這類藝術中才能感知到時間性,因為欣賞這類藝術需要欣賞者花費一定長度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欣賞這類藝術時,我們能感受到藝術品本身隨著欣賞的進度而變化的過程(例如聽一首音樂作品,旋律與節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換——從開始到高潮再到結束。觀賞一處園林,我們從一處走向另一處,景色便隨著我們在時間以及空間中的位移而變化)。而在平面視覺藝術中,要感受到作品中的時間性不那么容易,因為大部分平面視覺藝術作品總是能以一種完整的狀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也就是說,我們能在瞬間觀其全貌(這不像聽音樂或者觀賞園林,必須在花費一段時間完成欣賞的全過程之后,才能得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映像,或者說這類藝術不可能在瞬間展現全貌)。這使得平面視覺藝術中的時間性需要通過一些條件才能得以實現。
研究任何事物都會涉及到概念。因此,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什么是時間?時間是“物質運動中的一種存在方式,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2]是“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其共有性質的連續事件的度量衡的總稱”。[3]這種一維的、連續的時間就是物理概念中所說的那種時間。這樣的解釋對我們理解現實中的時間大有幫助,但是卻與藝術中的時間有所不同。
音樂是最容易讓人感受到時間的藝術。這是因為音樂的一切要素(作曲家創作樂譜,表演者演奏或演唱出實際音響,以及聽眾感受和欣賞音樂)無一不是在時間中展開。更重要的是,“音樂是流動著的;一種曲調是運動著的;一系列的樂音連續聽上去也像是一種行進。……一段完整的奏鳴曲也總是很自然地被稱作是一種‘運動’。……我們在其中聽到的也完全是一種行進、流動或競爭性的前進運動……通過這種純粹的外觀運動,音樂就為聽眾展示出一種‘時間’幻象……它并不像我們日常生活進程中所模糊感受到的時間……它的廣闊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我們把它感受為一種完全不同于時鐘測度的時間的另外一種時間……”。[4]蘇珊·朗格把這種由聲音創造出來的時間稱為“虛幻的時間”,因為“在這種音樂的流動中實際上并沒有發生從某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移動的運動,這種運動是虛幻的,……這種虛幻的運動是只為耳朵而存在的運動……”。[4]不論這種運動是否虛幻,欣賞者聽到的其實是某種音型在一個確定的樂音域限之內的運動,是一種從始點到相對的靜止點的運動;他聽到的樂音強度和音色都會在這個時間運動中占有某種穩定的和鮮明的位置。[4]也就是說,音樂是在一段時間內展開和完成的,它有著完整的結構。在一段樂曲中,所有的樂音和樂拍都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排列,并有著明確的起點與終點。如果沒有這種按時間順序變化的展開或“行進”,音樂便無法表現出它特有的旋律和節奏,音樂也就不再是音樂了。而“事物在某一段時間內才有效、有意義或有作用的特征”被稱之為時間性[2],因此可以說,音樂是具有時間性的藝術。
派脫(W·Pater)有一句名言:“一切的藝術都是趨向音樂的狀態”。如果真是這樣,繪畫是否也具有如同音樂一樣的時間性呢?從表面上看,任何繪畫都具有一些時間特征。繪畫由點、線、面這些基本因素構成,而線條可以理解為點的移動軌跡,這種移動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的延宕。畫面中通過疏密、大小、手法等變化所形成的節奏感,也是一種時間表征。一幅繪畫作品從開始到完成需要時間。甚至觀看一幅繪畫作品也要在一定的時間中完成。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觀賞者在觀看大多數繪畫時,并沒有像聽音樂那樣,產生一種沿著一定順序或線索展開和完成、并有著明確的起點與終點的時間感受。因此,僅把上述那些感覺作為繪畫中時間性的證明,聽上去是相當沒有說服力的。當然,這也并非是說這些感覺與時間性毫不相干。只是視覺藝術中的時間性要復雜得多——它并非所有繪畫的共性,亦有別于音樂中的時間性,而是具有某種“視覺”特征和特殊美學意義的時間性。換句話說,它是一種有條件的、狹義的時間性。
參考文獻:
[1] 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20.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B6%E9%97%B4.
[4] 蘇珊·朗格(美).藝術問題[M].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潘鷗(1978—),南昌人,江西師大科技學院藝術設計系助教,研究方向:油畫,漆畫,絲網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