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實施的要求之一是創新課程理念,開發課程資源,優化課程體系。豐富多彩的益陽地方音樂是益陽地區學校音樂教育能夠辦出特色的優勢之一。本文就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現狀、開發的現狀進行了有益探索,闡述了開發的策略,論述了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
任何課程都是以一定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和前提的,沒有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就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課程方案,而最終的教育目標也將難以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在課程理論界經常被高度重視,它是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2001年6月,《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出臺,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了我國基礎教育中音樂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研究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能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得以發展,同時可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是指具有益陽地方特色的音樂資源,是益陽地方音樂課程和益陽中小學課本音樂課程的內容、教學活動及組織、音樂課程評價的一切資料來源;是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音樂課程或服務于學校音樂課程的具有益陽地方音樂特征的各種條件的總稱。
1 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現狀
益陽是由雪峰余脈和湘中丘陵向洞庭湖畔沖積平原過渡的傾斜地帶,有山有水,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它們傳承于“湘北”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和多彩民俗風情的沃土之中,大多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沉淀厚重,具有豐富的地域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益陽人民創造出了許許多多輝煌燦爛的藝術成就,為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最讓人激動的、令人神往的就是在益陽全境流行的民歌、地花鼓與花鼓戲了。益陽民歌內容廣泛,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節氣歌、情歌等,益陽的方言、服飾、編竹、刺繡等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民間風俗和婚戀文化,甚至原始而神秘的民間信仰及祭祀活動等,都在民歌中體現出來。花鼓戲也是益陽地區人們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起源于生產勞動,從民間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的基礎上演化而來,表演以歌唱為主,舞蹈為輔,以其樸實粗獷的動作、活潑自然的表演、巴釅的生活氣息、獨特的藝術風格,深深扎根于民眾之中,深受群眾的喜愛。由花鼓演變的戲曲——益陽地花鼓,已經形成獨特的風格,成為長沙花鼓戲劇種的一個重要藝術流派——“益沅路子”,因此,益陽又有“花鼓窩子”的美稱,在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地花鼓是很有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益陽地方音樂的前景不容樂觀,地方音樂的文化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由于環境,時代的變化,科技的迅猛發展,益陽各族人民延續數千年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改變,從而失去了原有民歌、地花鼓、花鼓戲賴以產生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多種復雜的文化成分沖擊著民間音樂藝術。
目前,西方音樂日益作為主流,占據了整個音樂教育的核心地位,民族音樂文化逐漸失去以往所占據的位置,尤其是流行音樂占領著人們的精神陣地,傳統的審美觀受到沖擊。許多的青少年對本民族傳統音樂的興趣十分低,認為本民族的音樂落后、土氣、不時尚。現實使益陽地方音樂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嚴峻挑戰。
益陽豐富多彩的地方音樂文化,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辦出特色的優勢所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己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民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和傳統文化,正在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重視。學校音樂教育是提高人的總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傳播的主要渠道。把民族音樂文化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及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廣泛開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當代音樂工作者,尤其是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2 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現狀
從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調查情況來看,資源的豐富與開發的薄弱形成矛盾,存在以下幾種情況:第一,開發主體的課程資源意識淡薄,開發能力欠缺,許多學校的音樂教師本身對地方音樂都不了解;第二,大量的資源被忽視,音樂教材建設十分薄弱,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有意識地把本地區的民歌、花鼓戲的優秀唱段加入到授課內容中;第三,開發模式單一,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形式與內容單一,不能引發學生興趣,不能體現出音樂新課程的培養目標;第四,學校很難為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人力、物力和才力的保障。資源豐富與開發薄弱的矛盾阻礙了益陽地方音樂課程改革更有效地進行,這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3 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策略
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遵循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基于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基本理念,借鑒地方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以及對益陽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現狀的調查研究,本研究認為,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必須采取如下措施:
3.1 開發主體多元化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體是多元的,地方音樂教育主管部門、各所學校、每一位音樂教師、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體,而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與學生則是重要的開發主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教師隊伍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效果。由此,提高音樂教師自身的意識與能力是開發利用音樂課程資源的關鍵。所以,“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到首位,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資源的開發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1]我們抓好對教師的培訓和提高,及時向教師介紹課程資源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推廣教師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總結出的好經驗,發掘、調動和利用教師的才能和潛能,幫助廣大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省,形成科學的課程資源觀,通過音樂教師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來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
學生是音樂課程實施的主要參與者,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之一。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他們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不是課程順利進行的一種障礙,反而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2]。在教學中應由學生親歷參與,通過實地調查,通過親身感受文化、親自尋訪、主動查閱文獻資料,主動探討,合作討論等形式,主動形成探究的結果,達到對文化的認知。有效的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各個方面的鍛煉和經驗,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和諧提高。
3.2 開發內容具體化
益陽民族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民歌與花鼓戲最具有代表性。正因為民歌與花鼓戲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益陽的實際情況來看,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應著重于民歌與花鼓戲兩個方面。
3.3 開發途徑多樣化
首先,可以編寫益陽地方音樂教材。“地方和學校音樂教育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各地、各校可以編寫地方的音樂鄉土教材和本校音樂補充教材,供教學使用。”[3]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可以選編一些具有濃郁益陽地方特色、并有藝術價值又符合學生學習的歌曲,并可附上樂曲文字簡介、曲調樂譜說明,對益陽民歌的基礎常識作比較系統而淺近的介紹。同時注意音樂教學與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以具體的音樂材料來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相關文化的密切聯系,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其次,拓展音樂教學方法。通過音樂欣賞,讓學生初步了解益陽地方音樂的形式;通過藝術實踐,比如器樂演奏、花鼓戲排練等,讓學生直觀體會音響效果;通過組織學生采風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地方音樂;通過請老藝人或劇團演唱者進學校講課,讓學生欣賞到原始民歌與戲曲的藝術魅力,認識了解民族民間音樂與人民生活、勞動、文化習慣的密切關系,以此增加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
還有,營造校園音樂文化生活。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氛圍,是引導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是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一面旗幟,是“不言之教”。學校可以組織課外地方音樂學習小組,利用校廣播站、宣傳欄開設益陽地方音樂專題專欄,組織專題講座,專題欣賞會,讓學生在學校內更多地感受校園文化,提升民族音樂素質。
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課程資源將越來越受到音樂工作者的關注,它是音樂課程改革的必要支持,是確保音樂課程最大的實施范圍水平、最大限度地達成音樂課程目標的基石,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音樂課程資源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的課題,是音樂新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益陽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地區,通過對益陽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區的民族音樂課程資源,提出開發民族音樂課程資源的對策,設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音樂課程體系,促進本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助于學生形成熱愛與傳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良好意識,樹立起良好的民族藝術價值觀,充分領悟到地域文化、民間藝術的寶貴價值,對人生每一階段的藝術教育有較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80.
[2] 張萬興.課程改革的實施與建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47.